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突然废黜了国君出子,从西县(今甘肃陇南)接回了秦灵公之子嬴师隰,立之为君,是为秦献公。

此后不久,秦献公就将先君出子及其母亲杀死,尸体还抛入了深渊之中,以绝后患。以辈分来说,出子应该是秦献公堂侄;可为了篡夺国君之位,帝王家的亲情与血缘都成了破铜烂铁,随时都可丢弃。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旁人看来,这不过是数十年来秦国又一起弑君篡位事件;除此之外,别无异常。

早在秦景公时,秦国公室就暴露出了内乱的迹象。当时景公母弟后子鍼富可敌国,遭到猜忌后不得不逃入晋国避难,在秦哀公继位后才回到秦国。不过,这次内乱却没有对秦国造成重大伤害。此后直到战国,秦国国势虽然不见大的起色,但内政一直相当稳定。

公元前425年,是秦怀公四年,掌控国政的庶长晁突然发难,联合起大臣围攻秦怀公,逼迫他自杀了!庶长晁为何突然对国君发难,个中详情已不得而知。从谥号分析,“执义扬善曰‘怀’,慈义短折曰‘怀’”,“怀”不算是恶谥,这说明秦怀公执政没有大的过错。如果是庶长晁想篡位,可偏偏秦怀公死后秦人又立了他的孙子秦灵公为君。所以,这次内乱究竟为何而起?也许这永远都会成为一个历史谜团了。

秦灵公即位十三年后,也不幸去世。

这时,秦国政坛再生变数:秦灵公之子嬴师隰没能继位,反倒是秦怀公最小的儿子秦简公被立为国君。此后,秦国政坛大体稳定。十六年后,秦简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公继位;秦惠公十三年也去世了,儿子出子被立为国君。

秦简公祖孙三代被立为国君,常理而言,秦灵公之子嬴师隰不会再有机会上位。可历史偏偏却充满了意外:出子继位刚两年,时任庶长就废了出子,改立嬴师隰为君!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这位废黜出子的庶长是谁,为什么要帮助秦献公弑君篡位,这同样是个不解之谜。或许,是秦献公早就与庶长勾搭成奸,在新君立足未稳之际篡位成功。进入春秋后,各种弑君篡位多如牛毛,秦国这次内乱也没有任何值得关注的特殊之处。

可秦献公正式即位后,就立刻推出了一项影响秦国历史走向的善举:“止从死。”

所谓“止从死”,就是彻底废黜秦国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殉葬制度。

春秋早期时,秦国出现了一位颇有作为的国君——秦穆公。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秦穆公是秦德公幼子,于公元前659接替哥哥秦成公成为国君。此时,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后,秦国已将渭河平原上的戎狄驱赶殆尽,几乎占领了整个渭河平原。看出秦国潜力巨大,晋献公特地将女儿嫁给了秦穆公。此后,晋国“假道伐虢”,先后灭了西虢国和虞国,还把虞国君臣作为女儿的陪嫁,送入了秦国。阴差阳错之下,贤人百里奚就此进入秦国,助力秦国实力再上了一个台阶。之后,趁着晋国内乱,秦穆公多次击败晋军,一度从晋人手中夺取了崤函通道的控制权。

可惜,后来秦穆公将晋文公送回国,却成了秦、晋彻底决裂的分水岭。晋文公回国后将一盘散沙的晋人团结起来,使得晋国快速走向了强大。晋文公回国仅五年,就在城濮之战中一举战胜强大的楚国,成功称霸东周。

晋文公的成功,引来了秦穆公的妒忌。后来,两国在攻打郑国的过程中产生了嫌隙:秦穆公不告而退,令晋国攻打郑国的计划夭折。晋文公去世后,秦、晋二国又因崤山之战彻底决裂,成为势不两立的死对头。从此,秦国被晋国牢牢地阻挡在崤山以西,再也踏不出渭河平原。

东扩之路断绝后,秦穆公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西北。在晋人由余帮助下,秦穆公向西北大力讨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然而,一世英明的秦穆公临终时却干了一件糊涂事——死后重启殉葬制,从死之人多达一百七十七人,这其中还包括秦国子车氏的三位贤良大夫:奄息、仲行、鍼虎三人!为此秦人哀痛不已,写下了“黄鸟”之诗:

……

维此奄息,(这位奄息,)

百夫之特。(百里挑一。)

临其穴, (走近墓穴,)

惴惴其慄。(战战栗栗。)

……

秦人恢复殉葬制度,引发了当时士大夫的高度不满,纷纷对此进行谴责:“……没有良好的法度遗留后世,却让国之贤良陪葬,这是秦国国君在作难了。有识之士因而知道,秦国将不会再向东扩展了!”

殉葬制度,其实早在商朝时就已盛行。但在周人取商而代之过程中,创造出了“禴祭”文化:最好的祭品是德行,而不是各类牺牲,所以祭祀时用普普通通的生菜即可。殷商统治被推翻后,周文化兴起,殉葬这样的丑恶陋习也慢慢式微,逐步为周人所抛弃。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秦人原本是商人的一支,被周人从山东半岛放逐到甘肃天水一带。虽然周代商已过去了数百年,但殷商文化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从秦襄公到秦穆公,秦国多次出现了商朝常见的“兄终弟及”继位模式,就可看出这点。西周覆灭后,整个渭河平原都被秦人占据,周文化的影响力也大大降低。因此,秦人骨子里的殷商文化血脉被再度唤醒,连殉葬这样的丑恶陋习也堂而皇之地迈入了世人眼帘。秦武公去世后,秦国就全面恢复了殉葬制度,当时共有六十六人为他殉葬。只不过,当时秦国少与中原来往,这次殉葬也没有招来太大的非议。

到了秦穆公之时,秦国扩张到了渭河平原东部边缘,与中原交往全面恢复,秦穆公本人在东周的影响力也相当巨大。可他死后不但没有废除殉葬制,甚至还变本加厉,把殉人数目大幅增加,这当然会引起那些周文化捍卫者的高度不满。

殉葬制度,确实是一项残忍而落后的丑恶陋习。但商人奉行了数百年,历史发展也没有因此出现过大意外。如今秦穆公实行殉葬制度,就有人声称“秦国将不会再向东扩展”,后果会有这么严重吗?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公元前620年4月,因为对拥立国君持不同意见,曾去秦国迎接公子雍的下军主将先蔑与大夫士会在令狐之役中逃到秦军阵中,跟随秦康公回到了秦国。虽然先蔑是卿士,但大夫士会明显更为人看重。士会不但才能出众,为人还谦逊有礼。秦康公早闻其名,立刻重用了士会,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秦、晋多次交锋,士会都替秦康公出谋划策,让秦国占尽了便宜。如此一来,秦康公对士会更加倚重了,士会在秦国仕途的前景看来一片光明。

没想到,六年后因为赵盾的一次召唤,士会就毅然抛弃了秦国的一切,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晋国。

回晋国后,士会甚至没能进入晋卿行列——直到公元前601年赵盾死后,士会才被提拔为上军主将,正式成为晋卿。在秦国国君言听计从,回晋国后却长期进入不了政坛核心——在“士为知己者死”理念盛行的东周时代,士会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回到晋国?

也许,其中关键就在于殉葬制度。

此时的士会,正年富力强。他回国后之所以无法当上卿士,最主要就是资历太浅。以此而言,如果士会能留在秦国,确实仕途前景一片光明,远胜于回到晋国。

可一旦秦康公去世,士会的命运又会是如何?他会不会被要求殉葬?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显然,秦康公越是信任、重用士会,那么他死后士会殉葬的几率就越高。

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而士会,大约是在公元前583年去世。士会如果为秦康公殉葬而死,岂不是盛年夭亡?

况且,秦穆公以后秦国殉葬之风愈演愈烈,完全看不出中止的迹象。

1976年,陕西省考古所属下的一支考古队来了宝鸡凤翔县南指挥村,发掘一座先秦古墓。在发掘过程中,不断地涌现出各种人骨遗骸,共20具。在这20具人骨遗骸下的土层里,考古人员又陆续发掘出160多副棺木,每副棺木中都有一副人骨遗骸。参照殷商殉葬制度,无棺木的遗骸显然是“人牲”——被当作动物殉葬的低等人;有棺木的遗骸应该就是“殉人”——这些都是自愿从死的近亲大臣或嫔妃。

通过对古墓的文物铭文及其它信息进行分析,考古专家最终确定,这就是秦景公墓。秦景公是秦桓公之子,而秦桓公就是秦康公之孙。秦穆公死后,殉葬之人已有177个;秦景公死后,殉葬之人又增加到了186人,这其中绝大多数还是“自愿陪葬”的亲信大臣或嫔妃。

以此而言,如果士会留在秦国,在秦康公死后,他有多大几率逃脱被殉葬的命运?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难怪赵盾一召,士会就毫不犹豫地回到了晋国,甚至还舍弃了妻子和儿女!士会尚且如此,那些在秦国出仕的其他大臣又何尝不是如此?能被宠信、重用确实是一件无上光荣之事,可究竟谁能逃脱国君去世后的那场生死劫?

因此,在殉葬制度威慑之下,秦国根本就难以吸引到各国优秀的人才。无法吸引人才到秦,秦国又凭什么攻破强大晋国的防线、向东扩张?

所以说,殉葬这一丑恶陋习成了秦国在发展上的沉重桎梏,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始终无法摆脱。

身为秦灵公之子,嬴师隰原本应该继位,却意外失去了继承权,被发配到了秦国发家之地——西县。在秦国政坛这数十年混乱期里,三晋虽然分家,却迅速走向了强大。尤其是三晋中的魏国,更是通过李悝变法发展成东周霸主,抢夺了秦国不少领土。长期呆在偏僻一隅的嬴师隰远离权力中心,却得到了难得的思考机会,对秦国历史进行深入反思。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时间对现实与历史的深刻反思,让嬴师隰想清楚了殉葬这一丑恶陋习的破坏性,决心并彻底废除它,并以此来赢得秦人支持。

秦献公(继位为弑君篡位,却因一善举去除秦国发展桎梏,儿子趁势变法图强)

秦献公在位期间,丝毫看不出“止从死”这一善举的重大意义。但在他儿子秦孝公继位后,向天下发出“招贤令”,很快就招揽来了“奇人”商鞅。此后,在秦孝公强力支持下商鞅推动改革,“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令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并在六代之后吞并了山东六国、一统天下!

如果没有秦献公“止从死”这一善举,商鞅还敢入秦吗?

正因秦献公废除了这一延续了近三百年的丑恶陋习,秦国身上的发展桎梏才被彻底打破,才催生了后来的“商鞅变法”。某种程度上说,是秦献公拯救了大秦帝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