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

2018上海(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

几年前,记者去过一家开业不久的书店,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家书店里提供现磨咖啡,但咖啡只送不卖。

起先,记者以为这是商家吸引客户的手段,一问才知背后还有隐情:卖书的审批部门是新闻出版部门,而卖咖啡则由市场监管部门审批,第一个证拿到了,但第二个证——食品经营许可还在跑,所以眼下咖啡就只能送而不能卖了。

未来,这样的尴尬会越来越少。浦东新区从2019年起试点“一业一证”:企业原先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原先,开一家店要跑好几个部门;“一业一证”后,只用去一个窗口。

去年9月2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出台,固化了这一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不是一个普通的规定,而是第一部“浦东新区法规”。法律专家解读,浦东新区法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上海在浦东新区变通适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是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创新。

目前,“一业一证”已溢出浦东,在全市范围推广。像这样的改革举措在上海有很多,它们既着眼于细处——革除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梗阻,又放眼全局——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服务全国发展大局。过去30多年,上海之所以发展起来,其中一条经验就是:“吃改革饭”。

承担新使命

今日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注脚。过去几年中,关于改革的历史节点尤其密集: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

30多年前,党中央打出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向世界宣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30多年后,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赋予浦东打造引领区的新历史使命。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浦东开发开放的实践,是在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展开的。浦东未来的发展,正好契合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1990年浦东开发伊始,即以“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宗旨,将浦东、上海、中国、世界联系在一起。在新时期,浦东应以推进国家战略的政治自觉和历史担当,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浦东,始终应当放在国家和历史的维度中审视。

2018上海(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

位于上海世博园区的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2020年12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围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个总要求,一系列首创性改革举措在浦东陆续推出。去年上海市人大通过了包括《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在内的6部创制性法规。浦东还加快制度型开放步伐,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试点、集成电路企业真空包装协同查验等试点。

未来,还有一系列改革工作期待上海和浦东去完成: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全国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抓好综合性改革试点,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打造大平台、构建大通道、当好大跳板,加快打造功能高地……

“前30年,我们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李强参加浦东代表团审议时说,“今后的任务,就是在已经铺开的画卷上继续写深写实、增色添彩,使其更加绚丽、气象不凡。”

探索新空间

地图上看,临港位于上海这座东方之城的最东端,面向太平洋。有人说,这里“离市区很远,离世界很近”。

2019年8月,这片土地被增设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同一年,在上海的最西端,沪苏浙交界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一东一西各有侧重,构成上海对外、对内开放的两个“扇面”。在新空间格局中,上海期待“两翼齐飞”。

上海东西两翼的腾飞也寄托着总书记的期许。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完成这三项任务,东西两翼无疑承担着重任。

在东翼,临港新片区自2019年8月20日揭牌以来,国务院总体方案明确的工作任务已完成90%,累计新签约项目970余个、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挂牌运行,推动构建“六特”海关监管模式,一批重大功能创新举措先行先试。

在西翼,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示范区已推出78项制度创新成果,水乡客厅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要素自由流动以及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长三角各省市希望在当前行政隶属框架下,打破行政边界,探索有普遍价值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长三角一体化不做伦敦、纽约、东京等都市圈的翻版,而是要探索新版、“专版”,并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区域样板。

2018上海(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

2020年3月24日,工人在叶新公路-姚杨公路项目施工现场作业。

2021年,西翼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当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虹桥商务区升级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横跨长三角“经济黄金轴线”,覆盖沪苏浙的14个区县。一年来,“大虹桥”成绩傲人:全域生产总值达2.58万亿元人民币,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经济总量。其中,151.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去年税收达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未来,“大虹桥”期待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虹桥,“不只是上海的虹桥,更要成为长三角的虹桥、全国的虹桥、世界的虹桥”。

搭建新平台

2022年4月18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未止、封控未解,“大上海保卫战”仍然焦灼。

这一天是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倒计时200天。当时,关于本届进博会开不开、怎么开,很多人都有疑问。

“如期线下举办的目标没有变,筹办的脚步也从未停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相关负责人当天表示。“如期”“线下”,不仅是承诺,也是信号——中国向世界敞开的大门永远不会关闭。

犹记去年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说:“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各国人民更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有媒体统计,习近平主席四届进博会的主旨演讲中,“开放”一词出现过逾百次。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越是在疫情笼罩全球、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的艰难时刻,越是要捍卫开放的标识,而进博会是中国开放的最好表征。

过去四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达到2700多亿美元。上一届,共有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参展回头率超过80%。进博会,不仅是“买全球、卖全球”的平台,也成为全球观察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窗口。

2018上海(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四届进博会现场。 文内图片均新华社发

成功举办四届进口博览会,上海的全球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去年底,上海外资企业超过6万家,跨国公司外资总部达到831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06家。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1万亿元,5年实际使用外资961.4亿美元,上海已成为全球总部经济的重要集聚地之一。

而全球朋友圈的反馈,又倒逼上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首届进博会闭幕后的第二天,上海市政府就召开常务会议,要求紧盯企业的感受,尽快制订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版,务必“破除利益藩篱”,“打破坛坛罐罐”。

新一届进博会日前更新了筹备进展:签约面积现已超规划面积的75%,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签约数量超过250家,已有多国确认参加国家综合展。虹桥论坛、人文交流等活动也在筹备中。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对于上海来说,这是不变的使命。

100多天后,新一届进博会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四叶草”正向四方舒展叶片,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四海宾朋。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宰飞 俱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