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人(唐代赵括,纸上谈兵,一战造就四万冤魂(叁))

做官要三思,要思危、思退、思变。尽管唐肃宗咬碎金牙赦免了房琯,但四万新军的败亡,像一根毒刺扎进了唐肃宗的心里,这毒刺一天不腐烂,房琯随时处在危险之中。如果房琯立刻上书辞官,再找个地方如鸵鸟一般躲起来,等事情逐渐淡化后,再找机会复出,一退一变之间,很可能下活这盘棋。

也不知房琯是觉得自己岁数大了,等不及变化,还是迷恋宰相之位,还是迷之自信,觉得唐肃宗对自己充满真爱,总之房琯不仅没有辞官,反而把赦免当成一种荣誉,以宰相之姿,高调行事。

欲让其死亡,必先让其疯狂,房琯的几招臭棋不仅把自己的政治前途扔进了棺材,而且还亲手钉上了棺材钉。

唐肃宗令房琯任命贺兰进明为南海太守兼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使。领导都发话了,按照正常流畅操作就可以了。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人(唐代赵括,纸上谈兵,一战造就四万冤魂(叁))

但房琯与贺兰进明私下不合,互相看不上眼。房琯也没去找唐肃宗进进谗言,说些贺兰进明的坏话,私下大笔一挥直接修改任命,把贺兰进明改为代理御史大夫。

贺兰进明入宫谢恩,唐肃宗一听他被任命为代理御史大夫,迷糊了,给的是正职呀,为什么成了副职了呢?

贺兰进明一听就明白怎么回事,怒火中烧,你不仁我也不义,便和盘托出了他与房琯的矛盾。

房琯真是嫌自己命长了,国家公器,岂可用来公报私仇?况且矫诏是重罪。

贺兰进明琢磨着特殊时期只是说私仇,很难搞掉房琯,得说大义,况且自己作为国之重臣,直言进谏是职业基本要求。

贺兰进明开始了自己的表演,悲愤填膺且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道:陛下如果继续重用房琯,则天下危矣!

唐肃宗暗骂道:又是这套,上来就谈灭国,吓唬谁呢?春秋至今上千年来就不能换个套路?但作为皇帝,这些话不仅不能说出口,还得正襟危坐,做出享受姿态,虚心纳谏。

贺兰进明一看唐肃宗认真的态度,来劲了:陛下可记起晋朝宰相王衍?此人居高位而不理时政,那玲珑心全用在保全自己家事上面,最终引起八王之乱,西晋亡国,而房管为人行事,真王衍第二!而今陛下志在兴复,重用房琯,恐怕……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人(唐代赵括,纸上谈兵,一战造就四万冤魂(叁))

贺兰进明摇了摇头,一幅悲天悯地的神情,又长长的叹了口气,像个高明的厨师,恰如其分的掌握着火候和节奏。有时候沉默要比语言更具备杀伤力。

唐肃宗面色逐渐冷峻了起来,额上的青筋涨了出来。

还嫌房琯死的不够快,贺兰进明语重心长的道:房琯当日在剑南,向太上皇建议的诸王分镇之策,实属对陛下不利。当时陛下身为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可以节制诸皇子的。而这房老贼让陛下与诸王分领诸道节制,不仅降低了陛下身份,还暗藏私心,将亲信如刘秩、李揖、刘汇、邓景山、窦绍之徒,派为太子庶子或为王傅,以辅佐陛下及诸王,无论将来哪路皇子做大,是不是都得感谢房老贼?您看现在永王李璘(长安十二时辰中,被张小敬逼迫在自己母亲灵位前发誓的永王)不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直接威胁陛下的皇位。

到最后贺兰进明更是撕心裂肺而语气决绝道:房琯早已私心膨胀、包藏祸心,岂肯尽心效忠陛下。臣正欲弹劾此人,值陛下问及,不敢不先禀奏。

吼叫声戛然而止,震耳发聩。唐肃宗的脸色由白到红到铁青,士兵没有了,可重新招募,但皇位没有了,可真一了百了。

尽管很生气,但理智还是让唐肃宗冷静了下来,房琯固然可恨、可杀,可此人毕竟是国之宰相,况且值此存亡之际,因败仗擅杀大臣,恐怕将来真无大将可用。

唐肃宗高坐大殿,沉默片刻后,挥手让贺兰进明告退了。贺兰进明满意了,此时如果唐肃宗破口大骂房琯,结果将难以预料,唯有沉默,才能使心口的刺越发凌厉。

贺兰进明在唐肃宗面前弹劾房琯时,有另一撮人也在积极打房琯的小报告,内容是历代帝王都避讳的结党。房琯有文人的通病,喜欢高谈阔论,听众均为当时天下才华横溢之人,与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陶翰等都保持密切交往,另提携了一批青年官员,时常以病假为由躲避上朝,组织大家针砭时事,狂欢畅饮。这些人具备统一特点:官位要比房琯低好多。而对于官位相近或相似的官员,房琯则是清高、嫌弃、不合群,这些人具备统一特点:都能够在天子前进言。这些人团结起来威力巨大,治国统兵的能力姑且不说,但却懂得将众口铄金的战术发挥到极致,经常在肃宗面前说他结党。久而久之,唐肃宗也被洗脑了,借助房琯的琴师、后被高适赠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董庭兰被人弹劾收受贿赂之际,数罪并罚,直接将房琯贬为太子少师,担任散官,随后又令其以刺史之职谪守邠州。没有砍头,仁至义尽。

本来,房琯事件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有个人却跳出来极力为其喊冤,将消气的唐肃宗再次气得三尸神暴跳,此人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诗圣杜甫先生。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人(唐代赵括,纸上谈兵,一战造就四万冤魂(叁))

房琯对杜甫有知遇之恩,且关系良好,面对好友被贬,杜甫义气爆发,高调提出“罪细,不宜免大臣”,唐肃宗一看竟然敢替房琯翻案,这不摆明是结党吗?盛怒之下,要三司直接定其罪。好在宰相张镐明白杜甫政治意识浅薄,又怜其才华,并劝告唐肃宗: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唐肃宗这才作罢,自此厌恶诗圣,让杜甫远离自己,远离政治中心。

其实杜甫刚来时,唐肃宗颇为感动,看着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狼狈和窘迫,直接任命其为左拾遗。

感动之余,唐肃宗也有自己小算盘,皇位毕竟是刚刚从老爹唐玄宗那里半抢半拿过来的,面对着北有安禄山作乱,南有永王李璘盘踞的艰险局面,在这样的非常时刻,杜甫的到来无疑是一张极好的政治牌。

“房琯事件”的出现,让杜甫报国的希望再次落空。政治上的不如意,并不影响诗人的才华,对于陈涛斜的惨败,诗圣留下了名篇《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