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报道:《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9日讯(记者李玉莹)6000余字的毕业论文致谢,点名感谢了65人。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正民的坎坷求学路,连日来感动了全国众多网友。苏正民点名致谢的65人中,既有给予他关心和帮助的热心人,也有学校的老师,还有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6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联系采访了其中10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苏正民,今年8月,他将回到凉山做一名支教老师。 记者任勇 摄
热心人:关心他,并不都是鼓励和赞美
2019年,苏正民发起阿依助学计划,至今已资助贫困学生66人。他也从一个被阳光照耀的人,成长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
在毕业论文致谢部分,他写道,“直到一个人像一束光一样照进了我灰暗的人生。”“正是她用瘦弱的身躯,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帮助了几万名像我一样的凉山贫寒学子重返校园。”
这个人就是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他亲切地称呼她为“张妈妈”。
2017年,苏正民与张俊兰合影。
1997年8月,张俊兰第一次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调研采访,目睹了当地的贫困。从那时至今的25年里,她33次走进凉山从事助学扶贫,持续资助的贫困学生、孤儿数以万计。苏正民就是其中之一。
张俊兰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苏正民是个特别爱读书的学生,高中三年,我们每年过去一定会给他带书,我也单独买过好多书给他寄过去。他曾把读书笔记拿给我看,文字中表达了个人的一些志向,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
苏正民经常手中拿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记者任勇 摄
2017年,苏正民在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读预科。那年冬天,张俊兰专程赶到北京,组织了包括苏正民在内的几名受资助学生一起听讲座。北方的冬天寒风刺骨,张俊兰看到苏正民只穿了一件特别单薄的外套,心疼不已。随后,张俊兰联系了北京的几位朋友,为苏正民买了一套新衣服送了过去。
对苏正民的关心,张俊兰并不都是鼓励和赞美,她也曾严厉批评过。“苏正民是个很有才华的孩子,得到的荣誉也越来越多,我希望他能时刻保持谦卑,坚守初衷。”
苏正民发起阿依助学计划后,张俊兰时常与他共享困难学生的信息。当得知母校川兴中学的一个学弟家里出现困难后,苏正民主动向他提供了帮助。“我特别欣慰,曾经帮助过的学生,现在能跟我肩并肩一起做事。”张俊兰说。
苏正民在致谢中提到的“傅爱民叔叔”,是从高中一直资助他到大学的天津好心人。
今年50岁的傅爱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苏正民是他资助的第一个学生,两人虽然没有见过面,但至今还经常联系。“我有时也会给他发个小红包,不过他都会婉拒。”
傅爱民坦言,自己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去有多难。“我做的事情并不值得一提,孩子本身有上进心,对社会有感恩之心,才是最难得的。”
向苏正民提供资助的好心人还有很多。2020年年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莫杨志在微信朋友圈无意间看到了苏正民的报道后,主动联系学校,希望能给予他一些资助。
对于苏正民在致谢中提到自己的名字,莫杨志说,“作为校友,我只是希望力所能及地给他一些帮助。最关键的还是要感谢社会、回馈社会。”
老师:帮他实现心愿,大凉山成为支教点
从2018年入校起,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苏正民就受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老师的关注,当时分管本科学生工作的刘筱彤是其中之一。“四年时间,我亲眼看着他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他都铭记在心。”
苏正民。 记者任勇 摄
刘筱彤回忆,“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苏正民在家乡一边上网课,一边打零工,那段时间我们很担心他的身体。他本来就很瘦弱,干的活又累又脏,比如清理下水道,劳动强度非常大。他却说,‘老师你不用担心,我晚上在餐馆打工,晚饭比在家里吃的还要好,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
今年8月,苏正民将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家乡凉山支教,一年后再返校读研。而在此之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支教服务点并不包括凉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梁娜老师回忆,2021年9月,苏正民在面试研究生支教团时,曾提到自己特别想回到大凉山支教。学校团委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向上级申请将大凉山作为学校的新的支教点,帮助苏正民实现回家乡大凉山支教的心愿。梁老师说,苏正民非常朴实,跟他交流,你会觉得他感激党、感激国家是由衷的。
苏正民获得的各种证书和奖杯。 记者任勇 摄
大学的四年间,有太多老师对苏正民给予过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他、鼓励他、支持他。对他来说,还有很多要感谢的人没有一一写进去。
该校团委副书记夏东伟告诉记者,去年春节,学校团委党支部10位老师缴纳了特殊党费,为苏正明的家人分别购置了一套新衣服。
聊起苏正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报主编陈博直言,“他平时非常忙,不仅有学业,在学校还有勤工助学的岗位,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公益活动,我也很少去打扰他,聊的最多是关于他的健康,让他多注意营养。”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就是苏正民。”在梁娜看来,苏正民最应该感谢的是他自己。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很难真正走出来。
同学:平时我们都喊他苏大哥
在苏正民论文致谢中,他还点名感谢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支团的14名小伙伴。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苏正民和他们朝夕相处、互帮互助。今年8月份,他们将分赴四川凉山、甘肃酒泉和湖北恩施支教。
苏正民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合影。
该校金融学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林雨源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苏正民的场景,那是在2021年9月学校举行的研究生支教团面试会上。“他刚好坐在我旁边,黑瘦的小伙,胸前戴着一枚老式别针的党员徽章,聊天当中得知,他从去北京读预科时就一直保留着这枚徽章。”
“平时我们都喊他苏大哥,一是因为他比我们大一两岁,二是大家都非常敬佩他。”该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吕卓如第一次见到苏正民是在2019年的团省委“百生讲坛”活动上,回忆起苏正民那篇名为《索玛花开 情深意长》的演讲,她仍然十分动容。
“他真的很谦虚、很低调,平时给予他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苏大哥真的会铭记下来,并以自己的方式去回馈。前段时间,他组织了一个公益收书活动,我主动提出把电动车借给他用,没想到他还车时放了一袋苹果在车篮里。”林雨源说。
苏正民的手机屏保是他的偶像焦裕禄。 记者任勇 摄
加入学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后,苏正民全票当选团长。该校侦查学专业2022届本科毕业生严宇飞感慨,“我们给予苏大哥的帮助真的很少,相反,他还经常默默去承担很多工作。他在毕业论文中特别写上我们的名字,真的很感动。”
几年时间,苏正民已累计献血32次。在他的影响下,研究生支教团的不少同学都成了献血小分队的一员。“首先是有没有勇气去做,做了能不能坚持,像苏大哥一路坚持到现在,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严宇飞说。
苏正民保留的献血证、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证书。 记者任勇 摄
【相关阅读】
来自大凉山的彝族小伙,大学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
app.dawuhanapp/p/9469706.html
6000余字的论文致谢,全文来了
app.dawuhanapp/p/9469686.html
【编辑:丁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