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为大家来分享一个本经典好书《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是武志红老师写的,我也多次推荐给我的来访者。家庭是我们的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习惯性地把家称之为爱的港湾,因为在这个环境是最安全和最值得信赖的地方。那么,为何这么安全的地方,还会受到伤害呢。我们就一起跟随武老师的笔触来了解我们的家庭,对我们赖以成长又很安全的家庭做一些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按照书的结构,一部分一部分的来分享。
第一部分,家庭中核心是夫妻关系。我们是集体主义国家,最小的单位其实就是家庭,我们的家庭又十分的复杂。往往是几世同堂,从十几人到几十人,规模不等,当然,现在。家庭的人数少多了,这个跟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家庭是十分复杂的体系,估计老外要研究我们的这个大家庭,光研究称呼就会被搞晕。你看,我们有舅舅叔叔姑姑堂弟表弟,什么姑表弟,姨表弟等等。这个都是我们中国这大家庭的成员,不管是姻亲还是直系,我们都是亲戚,都是需要成长。
其实我们中国的家庭是很讲究伦理的,比如父子。那么向外扩展的就是君臣,我们从家庭到社会再到国家。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他都靠着一套结构,一套体系来治理。那我们讲究什么呢?叫家有千口,主食一人的理念,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大家庭的一些核心的写照。在过去的家族当中,族长的权力在某些事情上甚至超过了当地的法律。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慢慢进入了法治社会,家庭的规模在缩小。家庭中的权力结构也发生变化,因此才有了夫妻是家庭核心的主张和说法。
我查了一些资料,原来似乎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说夫妻。才是一个大家族的核心,所以说这个说法更多的是现在的视角。是心理学的视角,或者说是西方心理学所带进来的,但是他确实也适合我们现在的家庭。能解决家庭当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说隔代教育的问题,夫妻生活被过度干预的问题,婆媳问题姑嫂问题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改变,随着这个理念的全面提升。夫妻关系变成家庭的核心,所以我们分享的开篇,我们先和大家分享和确立这个观念,就是我们要把夫妻关系作为家庭的核心而不是把孩子。也不是父母。如果我们把孩子当做我们家庭核心的话,那么孩子就容易出问题。
那如果我们把父母当做核心的话,那么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有可能会紧张。希望大家自己在自己生活的这个方面多多地觉察,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那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我们更多地讨论会集中在多数情况下。
那么接下来,武老师就跟我们讨论了对恋爱心理学的解读和基本逻辑,我们潜意识都在找爸找妈,也就是说。女孩倾向于找一个和爸爸差不多,男孩倾向于找一个跟妈妈差不多。这个逻辑其实。不够严谨,有些粗糙跟牵强。我们的择偶确实是受到了父母还有父母关系的影响。但是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的教育和影响虽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我们还有同伴,有学校教育,有社会经验等等,很多的渠道可以去对我们的内在成长。做出修正和成长,就算是父母跟我们互动,有他们本身关系的影响,还有他们掌握的教养知识的影响。对不对。
但是我认同什么呢?我认为每一次恋爱或分手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这个我是认同,没有问题的,也可以说,任何的经历只要是触动我们情感情绪,那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更多的时候,这个取决于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反思跟调整,但是武老师提醒我们每一次的分手都是成长的机会,不然下次真的可能还会找同样的人谈恋爱,同样的恋爱。以同样的方式分手,让我们的感情就进入了这个循环模式,所以从这两点上来看,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但是第一个来讲,我们都在找爸爸找妈妈。这个其实是有点牵强的,虽然好多人都在这么说,那么到底我们是不是都在找这个跟爸爸或妈妈,
这个人来进入恋爱模式,这个我们没法说,到底他有多大的影响,他肯定是有影响,也没法来说好坏。最多可能存在这个现象,但是还不能完全上面所说的因素,他不单单是这个因素,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是相关因素,而不一定是家庭因素。这个大家要弄清楚,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医院和死亡相关性很高,因为很多人死亡在医院里。但是我们不能说是医院导致了死亡,真正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各类疾病,癌症等等,对不对。那父母跟家庭会影响我们的择偶有相关性,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父母或家庭是导致我们择偶失败的真正原因,这个要多考虑,不能说是因果联系,他只能说相关性比较高,只是我们在慢慢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之后的主观能动性,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中间决定性因素现在很多。
文章跟理论都会很直接地说我们择偶偏好受父母的影响,我们的相处模式受原生家庭父母关系的影响。但是,单单这么说,会偏颇,给人不好的暗示,忽略了我们人在慢慢地成长过程当中。再慢慢地从幼儿到这个儿童,再到少年,再到青年再到成年人,这个过程当中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是不能忽视,忽视了这个之后,我们就特别被动了。这个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
武老师在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这部分还告诉我们不要把权利带回家。我觉得这个倒是我们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能觉知道这点的时候,那这点就得到不错的解决。那我们就能把角色带回到这个家里的角色,特别是你发现家里有小孩。小宠物的时候,那我们就更容易切换,这个不是很难,只要我们提醒下自己,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下班的时候提醒下自己下班了。回家上楼的时候,你提醒下自己现在到家里了。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找到这个感觉,你的角色很快就会切换过来。
我们现在来分享第二部分,分离是生命中的永恒主题。确实如此,于丹老师原来也说过,天下只有一种关系是指向分离的,那就母子关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当中,可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不断的找机会给孩子温柔的一脚,把孩子踢出去。那么这样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是很多父母有可能舍不得,或者是怕孩子应付不来,也或者是根本就是自己离不开孩子,因为孩子离开父母呢?他是成长的规律瓜熟低落自然发展的结果。可是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比如说跟先生关系不好。
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很多母亲会是如此,所以很多孩子都会被捆绑在父母身边不能长大。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功能,这就需要大人们理解,武老师在书中说的父母不是孩子的结果,也就是说父母,你不能替孩子做太多的决定,而是更多的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不然他就习得性无助。虽然有时候,孩子的有些决定,你听说是荒唐的,但是我们也不妨试一试,只要没有特别大的风险,我觉得都是值得去尝试。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他就有主见,也不会被别人的态度,评价,定义所影响。
那么对于更小的孩子呢,父母尽量地给予积极的关注。和互动爱,高质量的陪伴。这样呢,它能极大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经受挫折,包括产道挤压也是,还有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弱小的自己等等,所以这个过程当中,父母要通过积极的关注。这种友好的态度和充满爱的行为来互动,这也会让孩子感觉好一些,就会有安全感。在这个基础上,才慢慢地在把孩子去适应这个世界的本领交给他,这个阶段,大概在18个月。到36个月之间,或者我们宽泛的36个月之前,这个都是可以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为基础。
其实孩子适应是这样,你如果跟孩子互动好,孩子建立了安全感,他对外适应和探索,他是个本能。不用你太刻意地往前推着孩子说,你得这个,你得那个,往往孩子粘大人,不往外走。不是因为他探索欲不强,是因为你跟他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所以这个是要提醒大家的。那么,在这段关键期之后,孩子会上幼儿园,上小学,他也会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会返回来再粘父母,这是一种。反过来找安全感的过程和孩子的这个处理方法,所以家长要给予适当的满足,先把他找安全感满足之后再帮孩子去适应社会一样的,你看这个过程循环反复,
那么接下来呢,武老师又强调父母关系优先的原则。又还是这个夫妻是家庭的核心,特别是孩子在3-6岁的时候,相信很多家长都对这个不陌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这时候父母关系如果牢不可破,那孩子就会觉得没法去争抢父亲或母亲,他就会向前发展跟成长。如果和一方父母过度依赖,特别是这个和母亲过度依赖,就会容易产生妈宝男或者女汉子。有关系,只能说是有关系,不能说一定。
那么接下来谈到了父爱的意义,这个父爱的意义确实十分的重大。美国大概在九几年的时候,应该是我记不清了,我看过一篇资料,他每年会花不少的钱,大概十几亿,我觉得是十五亿制作宣传品,宣传品的内容很简单,就说明父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意义。因为父亲代表着社会,代表着勇气和规则,也代表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代表着正义和公正的力量。所以说,父亲的缺失,其实他带来的不单的是家庭的问题,更多还可能会带来社会的问题。他要呼吁父亲,然后更多的角色要在家庭当中扮演父亲的角色,而不是下班就出去喝酒,也不是过度的忙于事业。这两个要平衡,而母亲就更多地被我们赋予了包容,慈悲化身的象征。这就是说父爱的重要性,或者是在3-6岁,父母关系也非常的重要,
那么接下来就谈到了溺爱,爱会是带来伤害,太多的爱是阻止孩子发展的。不过武老师在书中说。所有带来伤害的都不一定是真的,有可能只是我们头脑中制造出来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很好的去定义。什么是真爱?有些东西反正写纸上容易。但是你到生活当中。遇到形形色色的实际场景,那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然这个是很正常的,我们只是知道不能溺爱孩子。就可以了,不溺爱他就是对他很大的帮助。这个不溺爱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就是第一个,你父母要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东西,发展心理学可以归纳到科学心理学的范畴,这样你就知道孩子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期,不会犯大错误。第二个父母就要有自觉自知的能力,你要知道哪些对孩子的要求和帮助。它是不符合规律的,他以自己的出发点为基础的,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基本上掌握这两点,那你就不会成为一个特别差的父母。你也不会念孩子,等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他对你是又爱又恨有纠结。这个在青春期的时候体现比较明显,所以不要溺爱孩子,有时候做家长要多少有一点点的小狠心才行。
那么关于分离最重要的一个呃时期呢?就是青春期或者叫反抗期,人家一生大概有两三个反抗,更年期也算个反抗期。我们通过反抗来确立自我的存在,。有些父母他会成那个高高在上的高压态势来控制孩子,这个实在是不应该好,你有的时候以爱的名义或者以担忧的名义,其实这都是控制的漂亮外衣。
其实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跟孩子的平行,类似于朋友关系,然后把自己弄好。不要让反抗和折腾的孩子有后顾之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不能让孩子一反抗一折腾,你这母亲辞职了。回家好好陪孩子,这样孩子他会觉得,我这个反抗和折腾给家庭带来这么大的这个变动。然后他就会有自责感,这个自责感对青春期孩子最大的伤害,所以他折腾就让他折腾去,你自己把自己弄好就ok了。所以关于分离。我们谈到青春期这块,也就谈到这儿那个。
下面我们继续来分享武老师书中另外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要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书中重点讲了几条,我们来罗列一下,第一个就是父母成长的压力不要转移给孩子,社会不断的变化,我们每个人其实没有理由不成长,因为社会在变,你不变就是不适应。但是到了一定年龄,他就懒,适应力就变差。所以我们就把这种自己的跟社会脱节的焦虑就转交给孩子,让孩子的这个过度成长就是拔苗助长来缓解我们的焦虑,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就是社会压力转给孩子,比如说别人孩子怎么怎么样了,然后社会将来的发展对孩子要求如何了。而这些焦虑纷纷的只要给孩子,那孩子哪受得了,对吧。
第三个呢?就是父母其他方面的焦虑。无意识的通过这个管教孩子的方式来转嫁给孩子,这个焦虑你可能是工作上有的。情绪不佳回到家里之后,看孩子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就是说白了你也不是诚心的,就你情绪不佳的时候本来控制力就差。孩子可能稍有调皮捣蛋就把你激怒,这一激怒你就失控失控,这个情绪就顺带着转给孩子了。这三条大家注意。那么这三年有一个办法就是父母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让孩子来承担,这个很简单,需要你要增加自觉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过了三岁之后还放第一位。这个时候,父母两个人都很关注孩子,但是孩子关注的却是父母跟家庭是否和谐。孩子的任务就太重了,所以如果我们夫妻之间把家庭温馨和谐搞定。孩子,他就不管这个了。孩子不管这个之后他就轻松。轻松之后,他就能去探索科学。他就能探究艺术,这个多好,对不对?所以总而言之,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就把自己搞好。那我们在这部分分享完之谈的最后一部分。
最后一部分的武志宏老师谈了中国式家庭,第一个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感受到别人的感受,这个千真万确,只有当一个人能感受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时候,或者当一个人能感受到别人感受的时候,自己和对方才算活着,这个一点都不假。因此,我们对孩子在家庭中千万不能忽略,特别是对感受当孩子的感受。关注到,被及时的满足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们家孩子变得饱满,灵性和充满活力,
这点很重要。我们分享其他点,我们就暂不分享。好,我们做一个总结,如果要减少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我们就需要在整个家庭当中要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然后尽量的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感受到被尊重。很有自己的独立性,就是把自己打理好,是对别人最大的爱。我们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是大,对于整个家庭来讲,夫妻关系第一位的,然后呢,家庭当中每个人能彼此感受感受,能彼此尊重。彼此的界限和地位,然后呢,大家都在爱别人之前,尽量的把自己爱好做到这三点。其实家庭就不那么会伤人了,好,那对武志宏老师的这本书,我们就分享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