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
苏轼喜欢喝酒,他有一位曾经做过监酒官的好朋友刘景文,苏轼在杭州任刺史时,推荐刘景文出来做官。
彼时,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了,颇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尴尬。但苏轼却写诗《赠刘景文》鼓励他,即使已经到了人生的晚年了,只要奋发,也还可以大器晚成。
诗中写道:虽然初冬时节的景象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但这恰恰是最好的光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苏轼看来,一年好景,不是“正是一年春好处”的春天,也不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秋天,而是很少有人说的初冬时节。
言下之意,很是明了,人生到了晚年,也正是一生中最好的光景。
对于那些错过了青年、错过了中年的人来说,能够抓住晚年,做出一些让自己满意,让他人刮目相看的事,人生也是另一种完满。
在变老的路上,千万不要以“我太老了”为借口,拒绝学习,拒绝成长,拒绝干一番大事,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永远没有最晚的开始。
02
将理想变成事业,先干起来再说。
孔子被尊为“圣人”和万世师表,他教授弟子三千,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推行“仁政”,虽然屡屡碰壁,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孔子很重视用“礼乐”来治国,他自己十分喜爱音乐,也乐于虚心学习。
《论语》中记载: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韶乐》是舜的遗音,孔子深入领会,称颂它尽善尽美。
又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起初,师襄子并未告知孔子曲名,只是指导他练习。但孔子苦苦练习了很多日子,从会弹奏,到掌握技巧,又到进一步了解它的意趣,再到领会曲子所描绘的人物,终于领悟到自己练习的正是描绘尧舜功绩的《文王操》,一种“心意相通”的感觉油然而生。
孔子能够“深入其中”,是因为他的理想就是传承与发扬上古的文化传统,他竭尽所能去推行内心追寻的“仁者爱人”,一生孜孜以求。
也许,孔子也未曾想到,当初他所追求的,在当时并不被认同和接纳的一些理念,会绵延几千年,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在变老的路上,坚持将理想变成事业,也许会遇到很多阻碍,但只要方向是正确的,且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就先干起来再说吧。
正如那句话所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只要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一切就皆有可能。
03
将爱好变成特长,先干起来再说。
还记得那幅漫画吗?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落寞地从街道中走过,墙壁上倒影出一个翩翩起舞的女人,和一个跳跃起来投篮的男人。墙上的影子是那样生机勃勃,呼之欲出,而现实中的两个人却已经垂垂老矣,毫无生机。
或许,每个人都曾做过一个“明星”梦,梦想着自己能闪闪发光,站在舞台中央,即便台下没有观众鼓掌,也不妨碍独自悄然绽放,上演精彩。
然而,大多数人都在生活的碾压下,放弃了爱好,放弃了将爱好转变成特长的机会。
如同年少时,那个语文成绩最好,最有潜力成为作家的女同学,成年后,只是成为了普通的家庭妇女,而那个最不被人看好,也丝毫没有展露出文学天赋的女同学,却成为了名声显赫的作家。
出人意料的分水岭的出现,就在于,在变老的路上,有人重拾了爱好,放手让自己干一场。
闻名遐迩的“摩西”奶奶,她从77岁开始作画,80岁时举办个人画展。她用明快的色彩画出一些欢乐的场面,比如农夫抱柴生火,铁匠钉马掌和小孩子们肚子贴地滑下雪坡等,让无数人为之痴迷。
那些熟悉的场景,是她一生的经历,也是她一生的所见所闻。在一幅幅绘画创作中,她怀念逝去的日子,也抚慰曾经辛苦劳作、为家人操碎心的自己。
在变老的路上,将爱好变成特长,不仅仅找到了心灵的归处,还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余生也变得丰盈起来。
04
将短板变成优势,先干起来再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生旅途上,想要稳稳立足,就要扬长避短,甚至将短板变成优势,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男主角成冬青是个复读了三年才走出大山的农村娃,不善言辞,怯于表达,但迫于生计,他被辞退后,开始当辅导老师。
从招生到讲课,都需要极具打动人心的口才,而这正是他最不擅长的。
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招生,硬着头皮去讲课,从最初脸憋得通红,讲不出几句话来,到最后,只要一开口,就能点燃现场气氛,成为了“最会讲”的老师。
这个世界上,从“不可能”到“可能”,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的距离,而只在于你想不想去改变。
当你开始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也许困难要比想象中还多,但努力的次数多了,原本很大的困难也就一点点被分解了,等到不再觉得有困难的时候,就意味着成为“行家里手”了。
05
结束语:
在变老的路上,勇敢地与时间赛跑吧。
不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老去,更不要以“变老”为借口,放纵自己,啥也不干了。
很多事情,先干起来再说,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总有一天,会干出个样子。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