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聊一些没有用的“冷知识”。
【1】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之死
1912年1月16日,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终于抵达南极点,然而,他的对手阿蒙森已经在这里插上了旗帜,夺走了斯科特期待的荣誉。
十周后,斯科特一行五人全部丧生。
之后,茨威格将他们的故事写成了《伟大的悲剧》。
斯科特之死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路线规划(比阿蒙森要远)、行进方式(原定用马和机械,实际上极地根本用不了)、补给策略(日均能量摄入低于能量消耗、补给点设置不当)等,但有个不算小但很容易被忽略掉的原因是——衣服穿得不对。
确切的说,是阿蒙森比斯科特多穿了一层外套。
当时的极地冒险家们,普遍会选择一种华达呢材质的裤子和外衣。
20世纪初,华达呢称得上是冒险家们的首选,它轻巧、防雨、防风,而且还能透气!而华达呢的发明者,就是托马斯·博柏利。也就是奢侈品品牌博柏利(Burberry,巴宝莉)的创始人。
如果穿着华达呢行走在冰天雪地,就有一个问题,这种料子虽然防雨,如果落在衣服上的雪开始慢慢融化,那么水依旧会渗入料子内部——穿过最外面的编织层,进入毛织层。
水汽会让里里外外的衣服变得又重又湿,除了让人不舒服,还会消耗人的体力。如果不能理解,尝试大冬天跑步,体会满身大汉满身大汗的“快乐”吧。
阿蒙森比斯科特多穿的那一层外套,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而是驯鹿皮或海豹皮做的厚大衣和裤子。这是一直生活在极地的因纽特人的“日常用品”,那层普通的外套隔绝了外部的水汽侵袭,也“锁住”了里面的热量。
于是,阿蒙森团队乘坐着的狗拉雪橇,要比斯科特团队的人拉雪橇,相对速度更快、能耗更低。
或许,两个人的较量在出发之时就已经结束了。
【2】菲尔普斯的“创世纪”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一位六英尺四英寸高(约193 cm)的美国人拿下了8块金牌,他叫【迈克尔·菲尔普斯】。
在普通人眼中,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源自天赋、努力与运气,但请不要忽略了背后的科技力量——俗话说,查不出的叫营养剂、查得出的叫兴奋剂。
这里我们说的科技力量,是游泳运动员的泳衣。让迈克尔·菲尔普斯在奥运赛场大放光芒的“战衣”,轻松赢得八块金牌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鲨鱼皮”泳衣——LZR竞赛泳衣。
很快,人们就注意到这种科技产物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力,比赛公正性被各国运动员质疑。于是,紧接着的2009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前,主办方就明确提出禁止使用捷克德(Jaked)的Jaked 01和阿瑞娜(Arena)的X-Glide等新型聚氨酯泳衣。
从这个角度看,蕴含科技力量的现代织物的确改变人类的历史——至少是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
仔细想想,有些人依靠泳衣征服世界,有些人依靠泳衣征服男人——间接征服了世界,也算是有“改写历史”的异曲同工之妙。
【3】织物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先补充一个冷知识,英文单词文本(text)和织物(textile)的词根来源于拉丁语中的【texere】,即编织。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编织的发展史。据说亚麻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植物纤维,距今已有1万年以上的历史。也不知道先人们是如何发现亚麻可以成为纺织的材料的。总之,它就成为人们包裹自己的日常用品和宗教用品。
亚麻布被古埃及人视为最具神性的材料,一层层包裹木乃伊的,就是亚麻布。
对于我们而言,较为熟悉的名词可能是丝绸、羊毛、棉花这些自然纤维。传统的男耕女织更是奠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社会基本结构。
提及羊毛,可能有人就会想到英国的“圈地运动”,而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贸易物之一,其实就是棉花,与之相关的则是棉花帝国与棉花战争。
毫不夸张地讲,织物和纺织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更迭、全球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的革新。只是,我们通常会对这些熟悉的东西没什么兴趣去了解,甚至与之有关的八卦都很少注意到。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很东方的织物——璇玑图。
《璇玑图》是锦缎上的一首回文诗,作者是东晋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才女苏蕙。
据说那位家世显赫的丈夫找了三儿(小妾)就抛弃自己后,思念丈夫心切的苏蕙把满心的相思化作了浓情诗意,并进行了绝妙编排,最后用自己的妙手绣在了一方锦缎上。
她用红、黑、蓝、紫、黄的五色丝线,在八寸见方的锦缎上绣下了句句回文的两百余首诗词后,引发了极为轰动的社会效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夜爆红”。
纵横各29字、共841字(原840字,之后在中间加了一个【心】)的文字方阵,无论你是正读、反读、七色读法、井栏读法等等都可以成诗。至今已经有一千多种成诗方法——也不知道这是否是苏蕙的本意。
当世和后世的不少名家都对《璇玑图》抱有浓厚的兴趣,如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璇玑图》撰写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则著有《璇玑图记》。
这算是中国纺织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故事吧!
【4】《金线》阅读指北
上述这些内容均来自《金线》。作者卡西亚·圣克莱尔还写了之前聊过的《色彩的秘密生活》。《金线》的简介上说——
这本书以13种面料为背景,为读者们讲述了一个用线串联起来的人类文明史。从3000多年前的情歌到14世纪的叙事歌谣中,从庙宇的铭文到绣在绸缎上的诗篇,都印证着织物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我个人觉得,《金线》与《色彩的秘密生活》都不能算历史书,应该算有相当历史底蕴的故事书。不过,卡西亚·圣克莱尔倒也不是那种“编织”各种八卦故事的写书人,她曾在曾在牛津和布里斯托尔学习女性服装史和化妆史,对于色彩、设计、织物与文化史有着深入的研究,【面料】与【色彩】作为互为表里的内容,本就是她曾经钻研的内容。
换言之,这两本书可以说是卡西亚·圣克莱尔在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各种“边角料”。
于是乎,《金线》与《色彩的秘密生活》读起来都显得比较散,虽然说全书都分为主题和章节,但主题与主题间,章节与章节间并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
对于追求轻度阅读的读者,比如期待随便翻开某页就能了解到一些新内容,可能3、4分钟就能讲完一个有知识的故事,这两本书都还不错。但对于希望对某个领域有深度了解的读者,比如期待了解麻棉毛丝详细的发展历程的读者而言,这本书聊的内容就比较表面,需要读者根据书后提供的参考资料和附注去投身知识的海洋了。
简言之,《金线》与《色彩的秘密生活》具备了碎片化阅读时代需要的广度与轻度,但知识深度方面不够。两本书的包装都十分精美,用纸也比较考究——应该不是有些人排斥的“轻型纸”。喜欢没有用的冷知识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