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伴君如虎,而且是一只没有约束的猛虎。所谓为臣之道,不过如火中取栗,一是从这团权力的烈焰中获取想要的功名利禄,二也是最重要的则是要保护自己不被这团烈焰灼伤。

——行话历史

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张廷玉

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几乎贯穿整个康乾盛世,是真正的清朝元老,这个元老不仅仅指其经历的岁月,更指其为臣方法的老道。作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如果说有人精的存在,那么张廷玉可以说是一个"臣精"。他深受重用,甚至是肱骨之臣,却也惨遭抄家,儿子自杀。他的一生中充满了“以退为进”的智慧,也有着“以进为退”的糊涂,也在晚年面对着“进退两难”的窘境。

1,张廷玉的“以退为进”

如果将明清之前的君臣关系比作是带有相互成全性质的老板与下属,那么在明清的君臣关系则彻底蜕变成为主子和奴才甚至是“物品”,张廷玉就是在这样的关系漩涡中生存着。这种情形在客观上决定了他的为臣理念。

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张廷玉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儒家的根本理念在于教育人为臣,尽臣事,辅佐帝王,完善自己。但是在这种关系之下追求人格的独立完全是一种罪过,一种奢求,因为这种追求在帝王看来代表着为自己的考虑也就是——私心。

为臣不为不可好利,亦不可好名,名之与利,虽清浊不同,总是私心。

——雍正

可就现实而言,谁又能逃脱私这个字?张廷玉亦不例外,臣精的他经过深入分析之后有了自己的应对之策——以退为进。

皇上最担心,最不能容的就是私心,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无心。唯有无心,无私,方才能够得心,营私。他把这个理念践行到了极致。他从来不主动请赏,却经常被赏赐白银万两。他从不争取功名,却以最高的名誉配享庙堂。在任何一件重大功劳中你都看不到他的名字,但是在三朝的诸多事件中都能发现他的影子。

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他在这些年的为政中,处处透露着退这个字,在雍正十一年,他的长子张若霭获得了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没有表现处任何的高兴,反而是惶惶不安的去和雍正请罪,他认为自己家里面受的皇恩太多了,这个一甲必须给别人。雍正大为赞赏,感动之余专门发旨表扬了这件事情,张若霭名响天下,以后仕途也极其得意。

张廷玉用自己儿子名次的退换来了自己及儿子名誉的进,他向雍正展现了自己的无私,自己全部为皇帝考虑的忠心,雍正感受到了臣子的忠诚,却不知忠诚的背面亦是私心。这招是屡试不爽的,也正因为此,张廷玉有了如下的墓志铭。

张氏从容坐而论道,享极盛之世......则张氏缜密周详,略可想见也。

这里把张廷玉与整个盛世联系了起来,可见其名声之大。(此墓志铭为其学生撰写)

2,张廷玉的“以进为退”

不过张廷玉的小心翼翼,在率性的雍正看来是机敏,但在精明的乾隆眼中,却是心机过甚。正所谓聪明人最讨厌的就是聪明人。在这个时期的张廷玉碰到了乾隆,便好像一个走钢丝的演员被换了一根不称手的平衡杆,虽技艺精湛,却也难免失误。

乾隆十三年,张廷玉两次因为文字上的不严谨而获罪,这让张廷玉认清楚了一个现实,面对比自己更加有心机的乾隆,自己仅仅依靠以退为进是不能够自保的,而且政敌鄂尔泰去世,自己将完全吸引皇帝的火力。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精力的下降,这样的危机会越来越迫近。

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张廷玉剧照

他一番思考后决定退休,逃离。

他已经获得了无上的荣誉,若再留恋于此,可能真的步韩信,张居正等人的后尘。他决定平生第一次以进为退,主动和乾隆提出归乡的想法。不过他原想的乾隆慷慨应允,大加体恤的场面并没有出现,乾隆一眼识破了他的想法,并对他此行了严厉批驳,同时对他的动机产生了怀疑,直接上升到张廷玉不忠的层面,否则怎么可能忍心离开皇帝致君臣分别。张廷玉第一次以进为退宣告失败。

一年后,由于张廷玉年事已高,精力已大不如前,工作已经无法胜任,加上乾隆的恻隐之心,他被准许退休。可此时的张廷玉已经不想玩以退为进的把戏了,他没有进行礼节性的推辞,自己拒绝然后上书表达自己不想离开皇帝的心情,再由皇帝“强迫”,从而达成君明臣忠的美谈。他径直收拾行装,一切行为中无不透露着高兴和焦急,乾隆虽赏赐了许多物品给他,但心中却已经有了芥蒂。张廷玉第二次以进为退暗含失败。

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此时于张廷玉而言,本可以安享晚年的他却仍然念念不忘一件事——配享太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清朝的各位皇帝一起吃上太庙里面的那块冷猪肉,他不贪财,但是这个名誉他想要。担心乾隆变卦却又身居庙堂之外的他做出了平生最荒唐的一次举动,也是最后一次以进为退——他前往最熟悉的京城,这次,他想要乾隆给他一个保证,保证配享太庙。乾隆虽然不快,但碍于配享太庙是雍正遗旨,乾隆同意了给予荣誉保证。但第二天张廷玉没有亲自去拜谢这件事彻底激怒了乾隆。而这次怒火,后果将不堪想象。张廷玉第三次以进为退宣告失败。

张廷玉的“进退两难”

张廷玉陷入了一个困境,这个困境来自于皇帝的不信任,而没了这最关键的一条,任何作为臣子的技巧都是徒劳的,没有了一丁点的意义,甚至可能成为获罪的来源。

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他又玩起来原来的把戏,他在得知乾隆震怒后的第二天早上天蒙亮就去请罪,想以进为退,结果被骂了出来,他上书极其贬斥自己,求乾隆取消自己配享太庙,想以退为进,结果被乾隆在朝上狠狠训斥,认为张廷玉居心叵测,巧言令色,置皇帝于不孝。此时不想再生事端的张廷玉却又因为太过焦急归乡让乾隆彻底撕破脸,取消了配享太庙。

张廷玉彻底懵了,此种状况下,他所做得任何事情都是错的,他积累多年的技巧已经全部失效。他真正的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在这种境地下的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因为亲家涉及舞弊而自己惨遭抄家,儿子自杀而死却没有任何能力伸冤。

以退为进以进为退(三朝元老张廷玉的“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和“进退两难”)

总结

仔细的回味一下张廷玉作为臣子的一生,我觉得如此结局的根本原因不能归咎于张廷玉的臣术不精,归咎于其中有几次以进为退的昏招。且不说张廷玉已经是其中的佼佼者,又有谁能做到万无一失呢?

细细数来,历史上唯一能够得称得上善终者,只有郭子仪一人而已。为何?因为从一开始,这君臣之间就是一种不平等和风险性极高的关系,而乾隆则把这种不平等更加得扩大了,这其中的鸿沟,并非张廷玉可以逾越。虽然最终仍然配享太庙,他却付出了太多得代价。我们不得不为张廷玉感到悲哀,亦不得不为这种关系感到更大的悲哀。

修炼了一辈子臣术,结局却如此惨淡,不知道去世后的张廷玉,会不会悔恨那一块摆到嘴边的冷猪肉?

参考资料:

《清高宗实录》

《清史稿 列传七十五》

《张廷玉年谱》

《饥饿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