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群华人开拓者赴美国的故事。
150年前,上万名华人在美国参与建造了世界首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却在很长时间里被忽视和遗忘。之后通过的《排华法案》,更成为在美华人群体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150年后,包括当年的铁路华工后裔在内的500万华人已在美国落地生根。今天的中美关系从未如此紧密和复杂。美国华人虽已不再是当年卑微的劳工,经济与社会地位大大提升的他们却仍处在一个敏感而脆弱的位置,今天的美国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
2019年5月10日,纪念华工参建的美国首条横贯大陆铁路竣工1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团队策划半年、历时半月多时间重走了这条意义非凡的铁路,也对美国东、西海岸及中部地区的不同华人社区进行了探访,试图了解他们在当今美国社会中的现状、挣扎、困惑和获得感。
是为“找寻‘沉默道钉’”系列报道。
故乡远忆云山断,小岛微闻寒雁哀。
失路英雄空说剑,穷途骚士且登台。
应知国弱人心死,何事囚困此处来。
——1910年 无名华人刻于美国加州天使岛移民拘留所
“那么多年来,我们(华人)一直在等待这一黄金时刻。”2019年4月1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术报告厅里,五百多人屏息凝神,一部全球首映的纪录片“寻踪”(Making Tracks)正在播放中。
在屏幕上说话的,是一位名叫胡垣坤(Phillip Choy)的华人建筑师暨历史学家。1969年5月10日,身为美国华人历史学会会长的胡垣坤被邀请前往犹他州普罗蒙特里,在庆祝美国首条跨大陆铁路通车100周年的纪念仪式上发言,讲述华工的贡献。
1864年到1869年间,上万名来自中国的劳工参与修建了美国首条横贯大陆铁路中最艰难的一部分,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条铁路可说是为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直到今日,这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大动脉,依然在服务着美国。然而在150年前1869年5月10日的胜利通车合影中,没有一个华工的面孔出现。
100年后,在同一个场合,面对着现场20000多名观众,胡垣坤准备好了向美国和全世界讲述这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华工故事”,然而就在上台前的最后一刻,工作人员来到他的身边,对他说,“对不起,胡先生,您的发言被取消了,因为我们临时有一位特别的嘉宾来到,所以很遗憾没有时间给您演讲了。”
后来胡垣坤得知,这位特殊的嘉宾是美国著名演员约翰·韦恩(John Wayne)。
即使已经时隔了近50年,人们仍然可以清楚地从屏幕中感受到胡垣坤的愤怒。
庆祝仪式已经在进行,无法打断仪式的程序要求发言的胡垣坤痛苦地坐在台下,听着台上的主讲人、时任美国交通部长约翰·A·沃尔皮(John A. Volpe)激情的声音,“谁能在暴风雪和花岗岩石中打通高山上的十条隧道?只有美国人!谁能在一天之内铺设10英里的轨道?只有美国人!谁能建造出这样伟大的铁路?只有美国人!”
在整个演讲中,沃尔皮没有一句话提到华工的贡献。当年,参加铁路建设的华工无人能入美国国籍。
“我拼命克制住自己想要冲上去夺下他麦克风的冲动。”胡垣坤在纪录片中说道。
庆祝仪式结束后,作为“弥补”,主办方邀请胡垣坤到另一个仅有百多人参加的小会场,为一个标注着华工贡献的小小的铜牌揭幕,胡垣坤拒绝了。
“我无话可说,后来庆委会主席和我握手,我也拒绝了,我告诉他,他不仅欠我一个道歉,还欠当年上万名华人铁路工人一个道歉,欠全美国华人一个道歉。”胡垣坤说道。
尽管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胡垣坤的脸上仍难掩失望和内疚,“我觉得自己辜负了当年的华工,失去了一个华人参与见证美国历史的机会,”胡垣坤叹息道,“很多时候历史就是这样,你错过了那一刻,别人就不会记住你”。
胡垣坤没有能够等到2019年的150周年纪念,2017年,他因病逝世。
1969年美国首条跨大陆铁路通车100周年时胡垣坤(右一)参与设立华工纪念碑。
打破沉默的“哑裔”
1969年,是美国当代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就在前一年,领导了轰轰烈烈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马丁·路德·金博士遇刺,但整个国家已被深刻地改变。然而相比于美国黑人,同为少数族裔,同样备受歧视的美国华人却仍旧是一群沉默的“哑裔”,别人的抗争似乎和自己没有任何的关系。
此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排华法案》虽已被完全废除,华人仍生活在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之下,60多年来整个社会对华人的排斥和华人的自我封闭使得当时美国的华人人口不足30万。
1926年出生于旧金山的胡垣坤彼时已是移民的第三代,在《排华法案》阴影下成长起来的他从小就深深地感受到在鼓吹“自由和平等”的美国,不同种族的人们之间其实并不“平等”。早在1940年代,胡垣坤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参军服役时,就亲身经历了对有色人种的歧视。
“我看见在军营中,连饮水龙头和厕所都是’黑白隔离’的,这难道是自由平等吗?”在纪录片中,他说道。
退伍后,胡垣坤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毕业后建筑设计一直是他的主业,由他亲手设计的餐厅、办公楼多达30多座,他一直对这些成果引以自豪,但是他也深知,筑起的高楼并没有就此抬高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那时候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甚至连黑人都不如,没有人关心他们,更没有人研究他们。”亲身目睹和感受到的歧视使胡垣坤意识到,必须找寻回华人自己的历史,他要证明,华人在美国历史上不是无足轻重的,他们的努力与汗水谱写了美国历史中重要的篇章。
此后,胡垣坤成为了当时刚创立的美国华人历史学会(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简称CHSA)会长,并五次连任,这个组织拥有记录美国华人历史最古老和最大量的档案中心,几乎成为那个年代研究和传播美国华人历史的唯一代言人。
1969年,胡垣坤与著名历史学家麦礼谦 (Him Mark Lai)合作,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开设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教授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大学课程,二人也是当时全美仅有的两位教授华裔历史的大学教授。
然而胡垣坤并不只是一个蜗居于象牙塔之中的学者,多年来他一直为保护华人历史而四处奔走。上世纪70年代,经他与各界有识之士呼号力争,原本行将被拆除的重要华人历史遗址——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小木屋最终得以保留,修缮后改建为移民博物馆,供公众参观。1998年,美国政府正式将“天使岛移民营”列入“国家史迹名录”进行保护。
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后,在1910年到1940年间,“天使岛”曾被用来囚禁那些试图进入美国的华人。据统计,大约有17.5万名中国人曾先后被关押在这里,经历了悲惨的遭遇。
胡垣坤和他的同伴们亦是关注和研究铁路华工的先行者之一,他们发现这段华人参与美国发展建设的重要历史,竟然鲜为人知。在1969年公开批评美国政府忽视华工的贡献后,多年来他一直在各种场合向大众讲述华工们的故事。
“如今,又快50年过去了,对于华工在这条铁路中的贡献,对美国社会的贡献,还是没有得到充份的认知。”他在纪录片中如此评价道。
胡垣坤终身关注铁路华工,多次往返于中美间推动相关研究。
将历史和今天连接
“作为一个铁路华工后裔,我欠我的祖先们。”几十年来,78岁的独立历史学家虞容仪芳(Connie Young Yu)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找寻回先人们——那些被人们“遗忘”的铁路华工的故事。
胡垣坤是虞容仪芳的老朋友,他1969年在犹他州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百年纪念仪式上遭遇的“羞辱”让虞容仪芳受到很大的震动。“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要将华人应得的荣誉告诉世人。”4月11日,在斯坦福大学播放胡垣坤的纪录片前,撰写了这部片子剧本的虞容仪芳在致词中如此说道。
作为第四代美国华人 ,虞容仪芳亦是铁路华工的后裔。1866年,她的曾外祖父Lee Wong Sang从广东台山来到美国时年仅19岁,在加州太平洋铁路公司工作。
1862年,经过美国国会近20年的辩论和论证后,时任总统林肯批准了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铁路开工建设约两年后,负责西线建设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CP)发现来自中国的华工强韧坚毅、效率很高。公司高层遂决定大量聘用华工,除了已在加州的华工,还派人远赴中国广东的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招聘。
在此后几年内,华工成为太平洋铁路西线建设的绝对主力,历史学家估计总人数大约在12000人至20000人之间。华工的身影自此正式登上了太平洋铁路建设的舞台。
“人们经常问我,你怎么知道他曾在铁路上工作?我说,你要相信中国人家庭的口传历史,从一代到一代,我的家人都将曾外祖父的故事告诉了后人。”虞容仪芳说。
虞容仪芳的家距离斯坦福大学不到10分钟车程,在一个被绿树环绕的小山坡上,一幢古朴的两层小楼房安静栖息在那里。在她的家中,这位铁路华工后裔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收藏品。即使已久居海外,仍可以强烈感受到她对中国文化深厚的情感。
在客厅、餐厅和过道上的玻璃展示柜里,摆放着一百多年前华人所穿着各式衣服、帽子和首饰。她还特地从地下室中拿出了她母亲从各地拍卖会上搜罗来的华人当年所穿着的各种衣物。
虞容仪芳展示的照片和关于中国文化的收藏。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图
“这是我父亲小时候戴过的虎头帽。”在她无数收藏品中,虞容仪芳指着一顶小小的帽子对澎湃新闻说道,“华人永远会记得自己的根,我的母亲总是保守着中国的文化和那些代表中国文化的宝贵的东西。不论铁路华工当年有多贫穷,他们总是保守着一些美好的东西,比方说在他们的住处总会装饰出一些中国的特色。”
虞容仪芳展示自己先人用过的虎帽。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图
“人们总是说那些华工来自社会底层,是文盲,因为食不果腹才会来到美国,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我的曾外祖父和他的同伴们都念过私塾,认识字。”虞容仪芳继续讲述着她的故事,“曾外祖父学习英语很快,因为我看到过他在文件上的英文签字,他后来还成为了工头和翻译。”
“他们希望挣钱改变家族的命运。当时,中国因为太平天国战乱,民不聊生,而一个华工在美国一个月的工资(30美元),甚至可以养活整个村庄的人。”她说道。
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当年的华工只是一群签订了商业合同、为了利益而来到美国西部的“淘金者”,挣到钱之后就会离开美国。“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正确,我的曾外祖父他们看到了在美国的机会。铁路修成后,他们有的开起了商店,有的从事农业,我的曾外祖父后来从事贸易,成了受人尊敬的商人。”她说道。
根据虞容仪芳的介绍,当年参与修建铁路的华工经历了巨大的困难和艰险:开拓漫长隧道穿山凿石,炸药爆炸的危险、随时可能遇到从天而降的雪崩、一路上风餐露宿和致命的天花流行……
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华工死在了修建太平洋铁路的过程中。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也没有记录铁路上任何工人的死亡情况。历史学家们后来是通过新闻报道中提及的运回中国的华工骸骨重量来估算出遇难的人数。
“这些一起来的华工往往都互相认识,甚至是从一个村子里出来的亲戚,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的就是他们身边的伙伴,他们远在故乡的家人,因为他们知道家人在指望着他们,他们不能让家人们失望。”虞容仪芳说。
1983年,母亲带着虞容仪芳第一次回到中国“寻根”。“当时,妈妈告诉我,我的家乡就是一个‘铁路村’。”
直到今天,铁路华工的故事仍是中美间一条特殊而强烈的文化纽带。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移民的传奇故事,对中国来说,华人的作为值得骄傲。两个国家和民众的情谊因着这条伟大的铁路而不断延续。
今年4月,由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举办的“从‘共享的历史’走向‘共享的未来’”2019中美民间外交高端论坛上,犹他州众议院议员Eric Hutchings对澎湃新闻表示,当年中国华工的巨大牺牲帮助了美国的腾飞。美国人今天应该学习当年华工,成为中美交流之桥的建设者。
“在犹他州,有1.3万名学生正在学习父辈们不懂的语言汉语,家长们的决定体现了犹他州人民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美国犹他州州长候选人格雷戈·休斯在会上说,对中美关系未来的希望有助于消解当下的忧虑,但也不妨把这种忧虑当作一种机遇。
“这段历史和你有关”
这种延续在虞容仪芳的家族中或许最能得以体现。1941年,在她出生后六个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她的父亲离开了还在襁褓中的女儿奔赴战场。她展示了父亲当年在云南昆明帮助训练中国空军的照片:1943年到1945年,她的父亲(Lt. John C. Young)在中缅印战区与中国军人一同并肩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虞容仪芳的伯伯当年则在广东的一场空战中牺牲。
虞容仪芳展示父亲在二战期间赴中国参战的照片,在左边的合影照片中:前排为包括其父亲在内的美国华人,当中为中国军人,后排为美国军人。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图
尽管在许多讲述美国铁路的历史书籍中都详细提到了华工的贡献,但是美国主流社会长期以来并不会去提,在谈到为何这段华工对美国社会做出贡献的历史至今仍不为许多人所知时,虞容仪芳脱口而出,“因为《排华法案》”。
在太平洋铁路竣工后不到12年,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白人认为勤劳能干的华工抢了他们的工作,外貌、语言、风俗、文化与西方人格格不入的华人受到加倍的排挤和歧视,最终导致了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自此,美国政府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排华运动。
“因为1882年的《排华法案》,华人在美国社会被完全孤立起来了,华人不能加入美国国籍,因为华人被认为是对美国社会有害的。这不仅和华人有关,而是和所有人有关,《排华法案》是美国第一个移民法案,第一个限制某个特定种族进入美国的歧视性法案。如果你看到今天美国政府的旅行禁令,你就会看到其中的联系。 ”她说道。
“一个国家的良心是在人们的思想和感受中逐渐形成的。美国的精神曾经是自由和民主,这是为什么大家要来美国的原因,而这些精神今天人们不再提起。即使对那些新移民来说,他们可能并不在乎这段历史,但是我要告诉他们,这段历史和你有关,你要知道谁建设了这个国家,所有移民都应该知道这段历史。 ”
“当我写下我的故事,找寻回这些失落的故事,许多人开始告诉我他们的故事。许多后裔们不再害怕去告诉人们他们的经历。”她说道。
虞容仪芳家中冰箱上贴满了家族成员的照片。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图
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2014年5月9日,虞容仪芳代表铁路华工后裔,在美国劳工部将铁路华工作为一个整体引入到“荣誉纪念厅”的仪式上发表了讲话,这是美国联邦政府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承认和纪念铁路华工的贡献,她说,看到她曾外祖父为这个国家所做的努力被铭记,她感到欣慰。
今年的5月10日,虞容仪芳将再次作为演讲嘉宾在犹他州的150周年“金钉节”的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对于她来说,这或许是纪念像她曾外祖父一样的华工们最好的礼物。
2019年5月10日,虞容仪芳作为铁路华工后代的代表,在1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迟到了百年的合影
在太平洋铁路的另一端终点犹他州,另一些铁路华工后裔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先辈,找寻回属于华人的荣誉。
今年80岁的余黄铿娟(Margaret Yee)1972年随家人移民美国,因为先生的原因来到犹他州定居。她是为数不多的父母两个家族的先人都曾参与太平洋铁路建设的铁路华工后裔,然而她刚到犹他州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这里就是当年首条太平洋铁路会师的终点,更不明白这些历史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在得知了铁路华工的故事后,作为华工后裔的余黄铿娟相信,“找寻回家族的故事,将这段历史和华工的贡献让更多人知道,是自己的使命。”她日前告诉澎湃新闻。
“我的父母对我讲,先人们当年的工作非常危险,要挑战暴风雪,还要坐着竹篮被吊至半山腰来施工。我的妈妈还和我讲过,曾外祖父在果园里干活时挖到一罐金矿砂,他立刻交给果园的主人,曾外祖父拾金不昧的做法令美国人十分赞赏。”在余黄铿娟看来,不管是克服外界困难,动用智慧修筑铁路,还是在果园里勤勤恳恳干活,她在先人们的身上都看到了“中国精神”。
余黄铿娟展示她家人的照片。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图
从1993年开始,余黄铿娟就在担任犹他州州长亚裔顾问期间每年参加纪念太平洋铁路的“金钉节”活动。1999年,她和同为华工后裔的关玉嬚(Karen Kwan)组织成立了犹他州铁路华工后裔协会,帮助更多华人了解这段历史,争取将这段历史写进美国的教科书里。
2014年5月10日,在犹他州举办太平洋铁路竣工145周年纪念仪式那天,主办方邀请了200多名华人及亚裔嘉宾率先进行合影。余黄铿娟认为这张巨幅合影,“算是弥补了一些当年太平洋铁路合龙时没有华工参加合影的遗憾。”
2014年200多名华人在太平洋铁路竣工145周年庆祝活动上合影。
关玉嬚在2016年成为犹他州历史上首位华裔州众议员,她告诉澎湃新闻,对于自己铁路华工后裔的身份“倍感骄傲”。
2017年春,犹他州议会正式通过决议案,决定于2019年隆重纪念美国首条跨大陆铁路在犹他州接轨150周年,并成立了由州长牵头的专门委员会筹备、举行各种相关庆祝活动。这一次,他们没有忘记华人,包括余黄铿娟和关玉嬚在内的多名华人代表应邀成为了委员会委员。
去年,一众关注铁路华工的人士在犹他州注册成立了非营利机构美国铁路华工后裔协会(Chinese Railroad Worker Descendant Association, CRWDA),余黄铿娟担任了协会主席一职。眼下,余黄铿娟和她的同伴们正在一起加紧筹划着各项庆祝纪念活动,同时也“召唤”着世界各地的华工后代,期待能在2019年5月10日太平洋铁路竣工150周年时有一次历史性的聚会。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150年前,因为我的祖先从中国来到了美国建造铁路,我今天有机会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中美混合’的大家庭,能够做一些促进美国华人地位和中美民间交流的事情。150周年很快就要来了,全世界各地都会有华人来,希望更多人可以知道这些华工们的故事。”这位老人笑着说道。
余黄铿娟家族在三代同堂的合影。
“没有铁路,就没有斯坦福”
4月11日,虞容仪芳、余黄铿娟和其他许许多多长期关注铁路华工的各界人士齐聚斯坦福大学,为了出席一项特别的活动。
“如果不是因为这条铁路,斯坦福大学不会存在,我也不会在这里,这条铁路激励了无数美国人去探险寻梦;”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张少书(Gordon H. Chang)教授对着台下数百人动情地说道,“这也是合作的象征,中国人来到美国帮助建造了这个国家第一个横跨大陆的基础设施工程,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时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国家。铁路建成后,从纽约到旧金山的时间从数月缩短到了数天。”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高校之一,斯坦福大学正是由当年的加州州长、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老板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从铁路建成后赚取的巨额利润中创建而来。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斯坦福大学从未正式承认或纪念过华工的贡献。
2012年,由张少书教授主持的“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改变了这一历史,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们汇聚于此投入其中,试图找寻回一万多名被“遗忘”的铁路华工的故事。
北美铁路华工研究项目团队。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图
4月11日,在150周年的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这位出生于加州奥克兰、身为第四代移民的华人学者在会议上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和铁路华工研究结缘的过程和7年来的研究成果,这是华工的历史,也是他的历史。
“对于铁路华工的故事,我一直非常好奇,却一直没有机会解答很多问题,直到多年前以研究生的身份来到斯坦福大学。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去图书馆查看铁路华工的历史。”张少书回忆道,然而他没有找到任何记载铁路华工的文献,唯独看到一张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即斯坦福大学创办者斯坦福在铁路合龙仪式上的照片。图片说明是:这条铁路是斯坦福先生所修。“我心想:是,都是由他一个人建造的。”
张少书说,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项目正是为寻回这段历史,为华人移民发声,也让后代得以铭记。
“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机器,整条铁路全部是靠人力造出来的。1860年代,一群来自中国南方的劳工,在美国的高山上冒着大雪修建铁路,这幅画面多么让人难以想象。 就是他们参与修建了这条成就美国的铁路。”他说道。
项目联合主任费雪金教授(Shelley Fisher Fishkin)则进一步补充道,根据她的研究,华人在建设完首条横贯大陆铁路之后继续前往美国各地修建铁路,这些铁路遍布全美各地,从洛杉矶到纽约长岛,对美国的社会发展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被认为是最好的铁路工人,但是他们不被大多数人美国人所知道。”费雪金说。
或是巧合,150年后的今天,美国的现任交通部长正是一名华人。
在美国华人历史学者黄倩看来,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150年前这条铁路的重要意义,“人们通常缺乏将这条铁路放在美国政治经济背景的全局下来看,这是世界上第一条横跨大陆铁路,可以和巴拿马运河的重要性相提并论。”她说。
在4月11日的纪念活动上,张少书、虞容仪芳、余黄铿娟这些数十年来为找寻回“消失”的历史故事而努力至今的老朋友们共聚一堂。在他们看来,当华人在150周纪念上终于可以发言,当更多美国人和中国人得以知道铁路华工的故事和他们的贡献,所有的努力,就都得到了回报。
在“寻踪”纪录片的最后,在被问到对于150周年纪念的期许时,年逾九旬的胡垣坤对着镜头说道,“他们最好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不可能,他们不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他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