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截图。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本·法尔汉。
据新华社报道,持续3年多的海湾断交危机最近传出破冰信号。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科威特等方面均对化解危机表示乐观。美国消息人士披露,断交相关方已经达成初步协议,有望在几周内签署最终协议。
12月4日,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本·法尔汉宣称,得益于科威特等国的持续调解,和解谈判取得“显著进展”,最终协议“看似触手可及”,“我对断交相关方接近达成一致颇为乐观”。
2017年6月5日,在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强硬推动下,沙特、阿联酋、巴林三个海湾“海合会”(GCC)国家和财政严重依赖沙特资助的埃及,以卡塔尔“支持恐怖组织”为由,在一小时内宣布和卡塔尔断交,并对其实施了海、陆、空三栖封锁和禁运。
“海合会”六国中只有科威特和阿曼坚持保持中立。
12月2日,卡塔尔外交部发言人哈特也在本国半岛电视台表示,科威特的努力是“积极而重要的步骤和行动”,称赞萨巴赫的表态“代表着迈向解决之路的开始”。
尽管都只是做了个和解的姿态,但至少相关各方都愿意证明,自己正与对方“相向而行”,这是3年多来的第一次。
央视新闻截图。卡塔尔副首相兼外交大臣。
前因、后果、外力
伦敦大学学院(UCL)的著名阿拉伯问题学者哈德指出,卡塔尔-沙特决裂的关键,是“海合会”内部矛盾公开化;关键之关键则是以“圣地守护者”和海合会盟主自居的沙特,和后来居上的“地区调停者”、海合会“新星”卡塔尔间“一山不容二虎”,各种积怨总爆发的结果。
其实沙特和卡塔尔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沙特原本希望一统阿拉伯半岛,但卡塔尔埃米尔(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当年拒不通融,在1971年宣布独立。
1992年,卡塔尔和沙特因边界纠纷爆发武装冲突,导致3人死亡。
2002年,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播放反映沙特政治反对派的纪录片,导致沙特撤回其驻卡塔尔大使达6年之久。
2008年两国关系一度改善,自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更一度给人以“同呼吸共命运”的印象。
2017年看似突如其来的“卡塔尔危机”,不仅将“阿拉伯之春”中看似铁板一块的“海合会”6国中的4国卷入一场内讧,遍布亚非两洲的众多伊斯兰国家也被迫在沙特和卡塔尔间“选边站”,令伊斯兰世界更加支离破碎。“两驾马车”之间也就此芥蒂深种。
美国及其总统特朗普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7年5月20日,特朗普高调访问沙特,公开了总体中东战略构想,其中将美国-以色列-沙特“铁三角”作为中东战略的基石,推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作为中东外交第一要务,同时将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第一假想敌。
而要实现这一构想,拉拢沙特就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默许、纵容了沙特对卡塔尔的孤立。可以说,没有特朗普政府,沙特对卡塔尔的“窝里斗”,至少不会这么狠。
原本沙特以为,卡塔尔是弹丸小国,且只有和沙特间不长的陆路边界,只要下决心“全方位封锁”,后者很快就会就范。
正因如此,踌躇满志的沙特联合“断交四国”向卡塔尔提出所谓“关系正常化”的13项最后通牒,其中包括送走土耳其驻军、关闭半岛台、10天内和伊朗断交等。
然而3年多过去,卡塔尔并未如沙特阿联酋等国所预想的那样垮掉:经济上虽受到一定影响,但并未伤筋动骨,最具标志性的就是既定2022年在卡塔尔主办的世界杯筹办进程仍“一切照旧”;甚至,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被迫改用赛会制的亚俱杯,也仍然由卡塔尔接待。
更具讽刺效果的是,由于沙特和阿联酋封锁了卡塔尔的陆地边界,并禁止卡塔尔航班穿越其领空,卡塔尔的人流、物流全部流向伊朗,每年约1亿美元的卡塔尔“过路费”,成为遭受美国“花式打压”、急需外汇的伊朗雪中送炭般的稳定财源,这显然与沙特等国的初衷背道而驰。
资料视频。卡舒吉未婚妻在美国起诉沙特王储:指控其为罪魁祸首并索要赔偿。
急于“补锅”的特朗普政府
自2017年以来,沙特因“卡舒吉事件”等一系列公关危机,国际形象大受影响,沙特王储旨在吸引外资、发展替代经济的“愿景2030”也成为空中楼阁,石油收入又因油价长期低迷而锐减。
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疫情及疫情应对措施,令沙特经济及经济前景雪上加霜,这一切都迫使沙特不得不认真考虑在卡塔尔问题上改弦更张。
美国特朗普政府立场的变化则更为重要。
事实上,在支持、怂恿沙特对卡塔尔“开刀”后不久,美国国内的许多资深军政界人士就对此极力反对,其中包括时任国务卿蒂勒森、时任国防部长马蒂斯和美国驻卡塔尔大使斯密茨等。
他们指出,卡塔尔和沙特同样是美国在中东的盟国,前者在与美国间军事合作方面甚至更积极,其乌迪德基地是美国中央司令部在中东最大、设施最好的军事基地,沙特或其“小伙伴”无法也不愿提供替代品,和卡塔尔一拍两散,最“受伤”的只怕反倒是美国自己。
尽管在随后的“宫斗”中,特朗普先后清除了蒂勒森和马蒂斯,用更“合拍”的女婿库什纳和新任国务卿蓬佩奥取而代之。
但事实证明,孤立卡塔尔并不能巩固沙特的权威地位,对美国意在拉拢地区盟友、联手孤立伊朗的图谋更不啻为拆自己的台。
正因如此,日前蓬佩奥在巴林出席区域安全会议时表示“是时候解决这场冲突”;此后不久,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奥布赖恩表示,允许卡塔尔飞机飞越沙特领空,是“特朗普政府的当务之急”。
12月2日,刚刚结束沙特之行的库什纳到访卡塔尔,尽管会谈内容不详,但沙特外交大臣明确表示,“美国在促进和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3年多前,在“促进分歧方面”,美国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双方和解之路也并非坦途
问题是,仅从沙特和卡塔尔双方措辞就能看出,“海合会”各国态度并不一致。
尽管吃了不少苦头,但依靠空运、少数同情国(伊朗、土耳其、科威特、伊拉克)的帮忙,以及根基深厚主权基金的“保底”,卡塔尔已不像2017年6月时那样紧张,因此始终咬定“公平合理条件下的和解”。
据悉,美国和科威特等提出的和解建议,包括重新开放沙特-卡塔尔陆地边界,以及对卡塔尔航班恢复开放沙特领空等,但沙特和阿联酋始终对“13项最后通牒”条款是否取消顾左右而言他。
而据科威特和黎巴嫩方面的消息,卡塔尔所能接受的极限,是减少半岛台等媒体对沙特的“过激言论”,至于其他条款,既然最困难时都不愿接受,如今就更不必说了。
很多分析家指出,沙特在3年半后总算想明白一件事,即沙特地缘政治第一优先事项不是和卡塔尔争夺“大哥地位”,而是和伊朗进行地缘对抗。
但沙特也得抓紧时间,因为从库什纳到蓬佩奥,最近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在11月3日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后完成的。
而2021年1月20日之后,特朗普-蓬佩奥-库什纳这个现任美国中东决策班子就要“打包走人”,不论继任总统拜登任用怎样的新班底,都几乎不可能复制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中东战略及美国对伊朗政策。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陈静 校对:赵琳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