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套路贷被害人生前哭着说早死早解脱#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在媒体截取的视频中,一个小伙子哭着说:
“每天每天每天每天地还(钱),我真的受不了了。爸、妈,如果还有来生的话,我做牛做马报答你们,儿子真的顶不住了。只想早点死,早点解脱。”
这段受害人生前拍摄的遗言视频,来自央视新闻最近曝光的一起特大“套路贷”案件。
此案受害者超过39万人,还有89人因逼债催收而自杀身亡。
为了打掉这个盘踞在兰州的特大“套路贷”犯罪集团,当地警方出动了600多名警力,查获涉案金额高达62.73亿元。
套路贷,就是以借贷之名,通过各种套路不断骗取贷款人的钱财。
表面看起来很美,“高额度,低利息,轻松贷款,仅仅只需一张身份证,下载一个APP。”
但只要借了钱,等待你的就是满满的套路:
还款日那天,他们会制造出各种意外让你逾期。
等到还款日一过,便开始催促你还钱,彼时利息已经翻了一番。
你将沿着设计好的套路,陷入以贷还贷、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雪球越滚越大,就算倾家荡产也还不完。
此时,他们就会凶相毕露,利用短信轰炸、曝通讯录、P图侮辱等“软暴力”方式进行敲诈和胁迫,甚至安排“黑恶势力”进行上门威胁。
就这样,许多深陷网贷泥淖又无力还贷的年轻人,最后被暴力催收逼得走投无路,崩溃自杀。
总之,只要沾上“套路贷”,就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1、那些被网贷毁掉的年轻人
在豆瓣,有一个“负债者联盟”小组,成立仅1年多就聚集了4万多个背负着债务的年轻人。
他们大多是90后,有的欠了几千,有的欠了数百万。小组的帖子,画风都是这样的:
“我都不知道如何还起”
“我每个月都还不起所有的钱,都要靠再贷,我要疯掉了”
“每天看着欠款都想哭”
“每天都睡不好“
“看不到到翻身的那一天”
......
这些充满了无助、无望和无力感的文字,令人心生不安。
你不知道,这4万多被网贷困住的年轻人中,谁正在承受无孔不入的暴力催收,谁将因看不见生活的希望,而被逼上绝路。
记得前不久,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在西安工作的21岁女孩小冯,凌晨3点半从17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向善良开朗的女儿突然选择自杀,让小冯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在整理女儿的遗物时,冯先生发现了一张女儿手写的账单,账单上详细罗列着各个网贷的还款信息,再从手机上一查看,他彻底震惊了。
原来,小冯从2015年11月开始网贷,最初只是借了几千块钱,为了买一部手机。
但谁曾想,后面利滚利越欠越多。
为了早日还清贷款,小冯只能向身边的朋友亲戚借钱,再利用网贷套现和以贷养贷的方法拆东墙补西墙。
每个月竟然有20多天都在按规定还款。
一个人还了三年多,直到死后还剩下17万的窟窿没填。
冯先生在承受失去女儿的痛苦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女儿三年中承受的压力。
在小冯去世后十几天,冯先生就不断接到催债人员的电话和信息,被各种侮辱谩骂:
“老无赖,我看你女儿贷款就是给你买棺材了”。
“你得了癌症,你闺女借钱给你看病还不起,想去卖身”。
想到女儿当时遭受的压力,冯先生就忍不住哽咽:
“对我一个家长,他都这么恶言恶语了,要是对我孩子,他说的话绝对不止这么简单”。
在小冯网贷的这3年里,一直承受着还不完的欠款、不停袭来的威胁,再坚强的内心,也有被压垮的一天,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最终,小冯还是没能挺过来,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类似的悲剧,一直在不断上演。
2017年4月,厦门某高校的大二女生因为沉重的校园贷还款压力与催债电话的骚扰在宾馆烧炭。
自杀当晚,她在给父亲发的微信里写道:
“爸爸,其实我真的好爱好爱你啊,从小到大,我做了那么多错事,你都原谅我了,可是这一次,我真的觉得很累啊。原谅我这个不孝女,最后一次任性吧......”
2018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罗正宇用一根白绳,结束了自己25岁的生命。
压垮他的,仅仅是5万元。
他的手机里,装着13个网贷APP,每个月都在拆东墙补西墙。
2019年3月,武汉一女大学生为还6万网贷卖卵,差点送命。
在这些案例中,借款人都是年轻人和大学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网贷的道路呢?
2、网贷盛行背后的世道人心
曾几何时,中国人爱存钱的习惯是出了名的。
为什么区区几十年,不过两代人的功夫,年轻人负债前行就已成为主流了呢?
到底发生了什么?
- 消费主义裹挟下的超前消费
有人统计了豆瓣“负债者联盟”小组成员的欠贷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超前消费。
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买不起就借钱买,还不上就以贷养贷。
一部分年轻人就这样走上了网贷之路,而网贷反过来又刺激了年轻人超前消费。
尼尔森《2019中国年轻人负债调查报告》发现,年轻人(18岁至29岁)平均债务收入比为41.75%,只有13.4%的年轻人零负债。而在负债的年轻人中,44.5%为实质性负债人群,无力及时偿还,导致债务积累。
另一份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每4个90后中,就有一人正在使用网贷分期。
长期沉浸在网贷带来的纸醉金迷中,会让人对钱失去敏感,钱来得太容易,花起来也就毫无心理负担。
内心的欲望一旦开始膨胀,稍不留神,就可能将我们拖入深渊。
- 社交网络带来的身份焦虑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写道: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网络时代方便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却也强化了这种身份焦虑。
在社交媒体上,如果我们能得到关注、点赞,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果我们晒出自己的生活却被别人不屑一顾,自我怀疑就随之而来。
渐渐地,为了得到其他人的目光,我们就开始学着用别人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这在社会身份定位尚不明确的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
他们更热衷于通过购买奢侈品、出国旅游等消费方式,来自己维持表面光鲜亮丽的生活,向别人展示自己“其实混得很不错”。
而当下社会用物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物质主义文化,也助长了这种攀比风气的盛行。
当人的价值被物化,你买得起什么,就等于你是什么人。
这时候,各种网购、网贷平台,就会趁虚而入,鼓励我们去花呗,诱导我们去借呗。
- 无力感下的及时行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无力感和绝望感到达一定阈值的时候,人们的消费行为会更加明显。
遥不可及的房价,996的职场环境,让无数年轻人被压得喘不过气。
他们变得“佛系”,对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现状,实现人生理想,越来越不抱希望。
这种对现实的无力,对未来的悲观,很容易让人放弃对长期目标的追求。
于是,“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哲学。
再加上各种广告的推波助澜,买买买就被年轻人误认为是释放生活压力、填补内心空虚,获得替代性满足的“最佳选择”。
但非理性消费,到底是焦虑生活的解药,还是迷药?
3、在消费主义时代过自己的“低配人生”
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拥有过好“低配人生”的能力非常重要。
所谓低配人生,并不是让你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你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是提醒我们在这个物欲不断扩张的世界里,不被消费主义、攀比和欲望所裹挟。
德国心理学教授迈尔斯曾说,年轻人至少要拥有三种金钱能力:
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局限的能力。
而最重要的,则是要学会处理自己的物质欲望。
通过消费来填补欲望,你获得的只是短暂而虚幻的满足,迎接你的将是更大的空虚。
有意义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在消费之外,去寻找那些更真实、更丰富的乐趣和美好。
只有它们才能给你提供稳定的满足感,让你感到幸福,让你的人生平静而充实。
也并不是只有高消费,才能体现和定义自我价值。
一个人真正的自我价值,不在于消费了什么,而在于创造了什么。
在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在于你实现过的梦,帮助过的人。
用自己的力量和强大的消费主义对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时世艰难,我们也难免感到无力,经常会有灰心丧气的时候。
但要相信,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不借贷,我们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有尊严、有梦想的生活。
与其被欲望支配,不如追求真正的自由。
请享受人生,但别透支未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泛心康】。
泛心康,致力于为大众提供专业、可信赖、多元化的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在这里,200万人和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