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许不知道波兰曾经最有名气的国王是谁,也许也不知道波兰现在的总统是谁,但是我们几乎人人知道波兰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两个人物,他们中一个是肖邦,另一个是居里夫人。
肖邦画像
如果你去过波兰,从抵达波兰首都华沙的那一刻起,尤其是在华沙的老城区里,到处都能看到肖邦和居里夫人他们两人的鲜明踪迹,其中一座是居里夫人的故居,墙壁上写着她所发现的化学元素——镭。而肖邦留下的印记,则比居里夫人还要多得多。
肖邦故居(出生地)
这位波兰人民深深热爱的音乐巨匠的名字会一次次的跃入你的眼帘:华沙的机场以肖邦的名字命名;市中心有肖邦纪念馆,纪念馆里还出售以肖邦作品命名的香水;华沙有肖邦公园(也叫瓦津基公园),公园里有巨大的肖邦雕像,那里整日播放着肖邦的乐曲;华沙圣三一教堂的水晶瓶里至今还完好存放着肖邦的心脏。总之肖邦无处不在,凡是肖邦到过的地方,波兰人都为他修建了博物馆。
华沙肖邦公园
肖邦是波兰人的骄傲。在波兰,肖邦就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图腾,也是整个国家的一张名片。
如果你是在暑假去华沙,几乎每个周日的下午四点整,在华沙最美丽的肖邦公园都会如期举办免费的现场“肖邦作品音乐会”,而每一次公园的草坪上都座无虚席,人们或者坐着,或者躺着,或者聚集在遮遮阳棚下,即便是艳阳高照,人们也不想错过任何一场倾听肖邦音乐的机会。
现场演奏肖邦作品的钢琴家
波兰人民如此热爱肖邦,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更因为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寄居在巴黎的那些年,肖邦创作了让波兰人民如痴如醉的音乐,把波兰人民团结在了一起,极大地鼓舞了波兰人民为自由而战的信心,成为了一种巨大的重新复国的精神力量,所以那些音乐被视为波兰的国宝。
在浪漫主义时期,存在着大量优秀的艺术家,但如果要选择一位最浪漫的音乐家,那一定是肖邦。而肖邦的音乐作品里融合进了两种浪漫元素,一种是爱国,一种是爱情。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人物,被世人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公园肖邦雕像
我们知道肖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是一个孤傲的王子,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细腻如水的诗人,纯粹而极端的二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独一无二的音乐文化。
肖邦公园免费享受肖邦音乐的人们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约2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主要包括18首《波兰舞曲》,57首《玛祖卡舞曲》,4部《谐谑曲》,4部《叙事曲》,4首《即兴曲》,24首《钢琴前奏曲》,27首《钢琴练习曲》,21首《夜曲》,21首《圆舞曲》,3部《钢琴奏鸣曲》,以及两部年轻的时候创作的《钢琴协奏曲》。
我们不难发现肖邦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钢琴作品,这是因为他的性格实在太内向了,一架钢琴几乎就足以表达他全部的丰富多彩的内心情感了。
肖邦为他深爱的祖国波兰写下了10首《波兰舞曲》和55首《玛祖卡舞曲》。李斯特曾经评价肖邦的《波兰舞曲》说:“它们散发着这个英勇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勇敢和价值、果断、彬彬有礼、自命不凡、荣誉,以及对细枝末节的关注……”
肖邦画像
这正好验证了我们对肖邦王子和诗人这两种风格的评价。肖邦在当时的法国名流界所展现的特立独行的贵族气质,以及他对音乐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状态,还有他对其他音乐家的孤傲态度,就如同一位贵族王子般的高贵优雅,让人倾心不已。
肖邦纪念馆雕像
李斯特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评价是:“所有的《玛祖卡舞曲》都充满了迷雾般的恋情,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有仙女、有仙后,也有精灵……”《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家乡华沙的一种特殊的舞曲,肖邦在《玛祖卡舞曲》的创作上展现了它的精髓:重感情而不重理性,愉快和悲伤交替进行,具有极强的艺术朦胧美。
肖邦为什么如此爱国呢?1794年一位法国青年加入了波兰政府军,抵抗沙俄、普鲁士、奥匈帝国的入侵,尽管波兰英勇作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输掉了战争。这就是举世震惊的波兰第三次亡国,这个曾经存在了800多年的古老国家,就这样在欧洲的版图上消失了。
这位参战的青年名叫尼古拉斯,他16岁那年离开法国来到了波兰,战争失败之后尼古拉斯一度意志消沉,因为生病又耽误了返回法国的行程,后来他索性留在了波兰。
在1806年6月,尼古拉斯与一位名叫朱斯蒂娜的美丽姑娘喜结良缘,1810年3月1日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他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肖邦的童年特别幸福,倍受家人疼爱,因此他对至亲的情感非常眷恋。
肖邦的妈妈是地道的波兰人,弹得一手好钢琴,并擅长歌唱。肖邦和姐姐都深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就对音乐非常痴迷。肖邦六岁时开始和姐姐一起学习钢琴,不久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
因为波兰亡国后华沙地区归沙俄管辖,所以七岁那年,肖邦受邀到华沙中学旁边的皇宫,给俄国沙皇的弟弟巴浦洛维奇大公演奏,据说他当时还创作了第一首《波兰舞曲》,技惊四座!从此肖邦被大家视为音乐神童,美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因为华沙的名流圈经常邀请肖邦去音乐会演奏,在贵族圈里耳濡目染之后,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肖邦形成了彬彬有礼的贵族气质,就像一位王子那么迷人。
1825年,也就是在肖邦15岁那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抵达华沙,肖邦应邀演奏钢琴曲。沙皇听完肖邦的演奏会后非常高兴,当即赐给肖邦一枚钻戒。这件事被各国媒体纷纷报道,肖邦从此名声大噪。
1826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19岁那年,肖邦应邀在华沙、维也纳、巴黎等地演出音乐会,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年仅19岁的肖邦,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了大家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波兰爆发了“十一月革命”,人民试图摆脱沙俄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831年9月,沙俄军队攻入华沙起义失败,这导致了波兰“大移民潮”,大批的波兰人移民去了法国、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肖邦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参加起义,怕战争吞噬了儿子的宝贵生命。而肖邦所有的亲友,也都希望他通过音乐创作为波兰赢得荣誉。
1830年10月11日,也就是在肖邦20岁的那一年,他在华沙举办了自己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后,带着一捧家乡的泥土远赴法国,这个波兰人民的儿子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过祖国。
肖邦成了一个有国不能回的游子,一个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知道自己也许永远也回不到祖国波兰,回不到家乡踏上故土,回不到自己幸福的家庭了,于是他把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难以割舍的情结,都倾注到了他所有的音乐创作中。
刚刚旅居到巴黎时,肖邦的收入仅够糊口,勉强度日。在1833年那一年,肖邦参加了著名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活动,他的钢琴演奏可谓绕梁三日,让人唇齿留香,他身上散发出来的王子与诗人的气息,立即赢得一大批女学生,他的生活也从而迅速得到了改观。
1835年,肖邦获得了法国公民身份,也改用了法语名字,但是他在骨子里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波兰人。尽管他性格极其内向,但是他仍然与流亡的波兰同胞们密切交往。除此之外,他还结识了法国大文豪雨果、海涅、大仲马等,跟作曲家门德尔松、柏辽兹、罗西尼、李斯特等人也交往甚密,从而在巴黎的影响力剧增。
1836年,26岁的肖邦在一次沙龙宴会上,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并抽着雪茄烟的贵族女作家乔治•桑。他异常惊讶,竟当着身边的人问道:“她真的是个女人吗?”
就这样,一个是性格腼腆内向的男音乐家和一个是性格外向张扬的女作家,性格完全迥异的两个人在这次宴会上戏剧性地相识了。众所周知,后来肖邦被智慧高超的乔治•桑征服了,他离开了18岁的豪门女友,与大他6岁的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
1837年,肖邦拒绝了沙皇授予他的“首席钢琴家”的称号,因为他不想当亡国奴,他谱写出的作品精致却不矫饰,抒情却不滥情,忧伤却不嚎哭,旖旎却不风骚。
听懂了肖邦的人都能感到他的音乐浪漫底蕴丰厚,繁复又晶莹剔透,就像他深灰色的悲哀衬着宝蓝底色的眼睛,即使泪水盈眶,泪珠也不落下来。
他那些美到极致的乐曲,激励着波兰人民不畏艰险,为自由而战,为独立而战,永不放弃。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肖邦的音乐就像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在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爱情给了肖邦不竭的创作动力,和乔治•桑在一起同居的10年,正是他人生创作的巅峰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每个作品都有着卓越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肖邦也因此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1847年,也就是肖邦37岁时,他结束了和乔治•桑近10年的恋情,没有人知道他们分手的真正原因。在肖邦去世以后,乔治•桑销毁了他们之间所有的交往信件,这也使得他们的感情更加神秘,扑朔迷离。
肖邦离开了乔治•桑的庄园后,生活立即陷入了窘迫,同时体质也越来越差,创作力也随之急剧下降。1848年,衰弱不堪的、38岁的肖邦,应邀去英国为流亡国外的波兰同胞开了最后一场演奏会。回到巴黎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急剧恶化了。
甜蜜的爱情几乎是肖邦生命的全部支撑,也给肖邦的音乐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可惜肖邦最终失去了爱情,人们也最终失去了肖邦。
乔治•桑
1849年10月17日,年仅39岁的肖邦因肺结核病逝于巴黎,他的葬礼是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的。而肖邦生前向前来探望自己的姐姐留下遗愿,坚持要把自己的心脏——那颗永远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取出,把它送回到祖国波兰。
正是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和他的至美音乐一直激励着、感动着波兰人民复国的梦想。1918年“一战”结束了,在亡国了120多年之后,波兰竟然真的神奇般的复国了!
“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这也许是对肖邦最中肯的评价。
在肖邦众多的作品中,我最钟爱他的钢琴夜曲。夜曲原是“夜间的音乐”的意思,那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题材,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
19世纪前夜,浪漫思想风起云涌,肖邦的作品就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独创的。在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他把想象献给了黑白键盘,他的卓越才华把钢琴的局限性也变成了唯美的源泉。他的音乐中,精致的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都被安排得得心应手仿,仿佛音乐就是他自己演奏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肖邦一生没有写过交响乐,也没有写过歌剧,他把短暂的人生都致力于钢琴的创作中。而在他美不胜收的作品中,《夜曲》是他创作中最具特色风格的一种题材,也是他的音乐创作中最精彩的一组珍品。肖邦特别适合演奏《夜曲》,因为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的旋律中,能自然表现他内在的深刻情感。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里,共创作了21首《夜曲》,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他的《夜曲》,旋律甜静、优美、抒情;思想丰富、深刻;形式多样,色彩绚丽。在《夜曲》中,肖邦把他的整个心灵全部敞开,就像诗歌、散文一样,有眼泪、痛苦和愤怒,也有美好乐观的期望。同时,肖邦的《夜曲》又有着独特的个人气质和其浓郁沉思,那优美温柔、浪漫甜美的旋律里流淌出来的淡淡的忧伤,如诗如画,令人似醉似痴。穿过两个多世纪的光阴,肖邦《夜曲》仍然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
注释:
参考文献:《肖邦传》——贝尔纳•加沃蒂,《肖邦全集补遗目录》。
欢迎您阅读曼蒂公主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