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冬奥会(俄罗斯驻华大使:恶意诽谤北京冬奥会终究是徒劳)

“如果用一个汉字形容过去的这一年,我会用‘Biang’字。”1月2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在年度记者会上说道。

俄罗斯冬奥会(俄罗斯驻华大使:恶意诽谤北京冬奥会终究是徒劳)

1月2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在年度记者会上,展示手写的“Biang”字。/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摄

这个字是杰尼索夫所了解的汉字中最复杂、最难写的字,拿它形容过去一年,也反映出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复杂和困难因素。值得庆幸的是2021年也出现了新的积极态势,杰尼索夫指出,希望不久后人们可以用发展的“发”,进步的“进”以及快乐的“乐”,来形容自己的生活。

如今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0天,杰尼索夫也表达了对冬奥会的期待。他认为,北京冬奥会毫无疑问会成为全球体育盛会,相信中方能够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高水平举办此次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让俄罗斯“双喜临门”

俄罗斯尤为看重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根据杰尼索夫介绍,包括运动员、教练以及保障团队在内,俄罗斯拟派出一个由500余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参加北京冬奥会。

不过,由于冬奥会备战赛事还在开展,所以俄方会根据最终的比赛结果,对冬奥会体育团队名单进行一定调整。

谈及在冬奥会期间支持和关注的队伍,杰尼索夫表示,他本身是俄罗斯人,同时也是一名常住在北京的居民,中俄两支队伍都会得到他的热烈支持。

一段时间以来,中俄双方围绕北京冬奥会已经开展了不少活动。

2021年,中国外交部和北京冬奥组委曾邀请驻华使节和高级外交官考察冬奥会赛区。杰尼索夫说道,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亲眼看到中方提前一年时间,就已经将大部分冬奥会设施建设完成,其中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这直观地证明了中方的能力。

1月25日,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在年度记者会上回应北京冬奥会相关问题。/新京报外事儿出品

但是关于北京冬奥会,国际上出现了一些“杂音”。事实上,北京冬奥会并不是唯一受到恶意炒作的赛事,8年前,俄罗斯索契举办冬奥会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针对这些言论,杰尼索夫表示,其实,每次有国家将举办大型的正能量活动时,总有一批人出于谋求自身政治利益的目的,想要破坏这些活动。他们通过宣传假的新闻,试图破坏俄罗斯作为主办国的声望。但这些试图都是徒劳的,并没有实质性基础,在看到(冬奥会成功举办)后,这些恶意的诽谤就会自然消失。“我深信,这次也是一样。”

杰尼索夫强调,北京冬奥会的召开对俄罗斯而言是“双喜临门”,一方面,俄罗斯将派出阵容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出席冬奥会,另一方面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将率领代表团访问北京,并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会见,这对俄罗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议程。

普京也曾表示,期待在冬奥会开幕式那一天相聚,“我对中国朋友能够成功举办冬奥会深信不疑。”

2021年11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共襄盛事是中俄之间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传统。2014年,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次习主席也邀请好朋友普京总统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普京总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双方正在就普京总统来华的具体事宜保持密切沟通。

赵立坚指出,相信两国元首的冬奥之约将再次诠释中俄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伙伴关系,相信两国运动健儿将再创佳绩,为向世界呈现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体育盛事作出应有贡献。

期待中俄领导人共同出席开幕式

普京的中国之行正在积极筹备中。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方目前正在为与中方的全面会谈做准备,因为情况在迅速变化,俄方也须灵活行动。

谈及普京的访华行程,杰尼索夫表示,普京访华不仅是中俄关系的大事件,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普京2018年访华行程不同,本次行程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目前行程主要是会谈交流,访华亮点在于普京将会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其他活动暂未列入计划之中。

10天后,中俄领导人将共同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杰尼索夫表示,他相信这对运动员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想必会鼓励他们在各自赛事中取得佳绩。

这也让杰尼索夫想到2018年的一幕。

2018年6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普京在天津共同观看中俄青少年冰球友谊赛。当时两人在冰场中圈共同执冰球落向冰面,为比赛开球。杰尼索夫回忆道,那些小朋友在两国元首的注视下,都努力表现出最佳状态。

未来中俄还将有更广泛的体育交流。2022年至2023年,中俄将举办体育交流年,这是中俄举办的第八个国家级主题年活动。

相关规划工作正在开展,杰尼索夫介绍道,明天中俄两方体育相关部门会进行视频对话。中俄在发展体育领域时可以形成“互补性”关系,俄罗斯在冬季项目上较强,中国在夏季项目上表现亮眼,可以相互介绍经验,中俄可以通过在体育领域的频繁合作和交往,相互借鉴提升自身能力。

北京冬奥会的召开也正值中国农历新年,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是过年吃饺子。杰尼索夫表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总有两次庆祝新年的机会,他希望在今年也能和往常一样吃到饺子。

新京报记者 栾若曦 姚远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