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x20荷兰(欧盟十国新冠疫情前景预测)

今年的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都提出了一个大考。中国,甚或整个东亚的疫情,已经基本结束。(除了日本还有些不确定。)现在的“症中”已经转移到西方。西方又分欧洲和欧陆以外(包括英国)两个战场。相互之间,有一周左右时差。

欧洲大陆的疫情,现在已经比较明朗,似乎可以做一些初步的盘点了。本文接续20天前那篇文章,想不揣冒昧,给欧盟确诊疫情在一万以上的十个国家的将会达到的确诊数量,死亡数量,大体都已经过去的第一个新增峰值和部分已经过去的第二个现存确诊峰值的日期和数量做一个确认,对还没有过第二峰值的国家将过的时间做一个相对明确的推算。世事难料,不能保证这些确认和预测都会完全精准,但可以保证,不会有数量级(十倍)的差距。比如这一次的预测,比起上一次,就放宽了大约50%。但这比起那些认为跑不了要到群体免疫,普遍感染,大国死亡人数十万起跳的人来,本人的预测,已经可以算是靠谱多了吧?

还是要先来解释一下疫情中通常会出现的两个重要峰值或称拐点的定义。第一个峰值就是每日新增的最高值。过了这个峰值,疫情的加重就开始减速。然后才会有第二个峰值的到来。但不要误以为这是整个疫情的最高点。这第二个峰值或称拐点是现存确诊数量=累计确诊数量 — 痊愈患者数量 — 病故患者数量的最高值。这个数目,大体上就和正在医院留医的病人总数相当,可以最准确地表达一国医疗系统承受的压力总量。这才是该国整个疫情的最高点。

这里的第一个图仅列出欧盟四个人口大国的数据。原因是其它小国的数据都和它们差了一个数量级以上,放到一个图里,哪怕用对数的形式,依然会浪费大量的位置,不便观察。其余的六个国家的数据,就只能用表格来展示了。

图中四条线的确每天都还在爬升,但每日爬升的速度已经只有3%多一点。代表法国的那条黄色线,3号有巨大爬升。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因为法国当局一天之内纳入了1.6万个养老院系统的确诊所致。7号又有一次较大的爬升,原因不明。

西班牙\x20荷兰(欧盟十国新冠疫情前景预测)

欧洲四大国新冠疫情新增累计演变图。(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自欧洲时报,时间区间均为4月1日至12日

另外六个确诊数据最多也远不到3万的欧盟国家,就列表而不画图了。染成红色的那几个数据,就应当分别是它们的第一个新增峰值。其中奥地利的新增峰值是已经看不到的3月30号的848,已经过去14天。瑞士和荷兰的确诊峰值,也已经过去11天。瑞典过去4天。葡萄牙过去仅2天,但趋势可靠。比利时的趋势就不太可靠了。由于它们的国家人口少,他们可能达到的累计确诊额,当然会比前面四个大国少得多。笔者的推算数据如下:比利时,6万以下。瑞士、荷兰5万以下。奥地利、葡萄牙,3万以下。瑞典在2万以下。10国的总数,在100-130万之间。当然如果再出意外,那就还得调整。但是,无论任何,这离有些人鼓吹的普遍感染,群体免疫,还隔天远。

西班牙\x20荷兰(欧盟十国新冠疫情前景预测)

欧盟六小国确诊数据。

现在我们来估算各国的死亡数字。

其实这个相对容易,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可靠的,不会剧烈波动的死亡率可以依靠。(见下表)意大利的死亡率现在是12.7%,最终应该不会超过13%很多。如果累计确诊的估算25-30万靠谱,那死亡总数自然就是在3-4万之间。意大利现在的死亡数字是19899,马上到2万。

西班牙的死亡率最终会在10%多一点,那它的死亡总数就应该在2.5-3万之间。它现在的死亡数字是16972。法国的死亡人数现在居然高升到14393,死亡率是10.9%,我们算做11%,那最终的死亡人数应当在2.2-2.8万之间。法国的医疗资源基本没有挤爆,死亡率却高过挤爆的西班牙,不知当作何解释。德国的死亡率现在是2.3%,死亡人数是2908,那它的最终死亡人数会在5000-6000之间。德法的死亡人数之间相差居然会有4.5倍之多,太过惊人!

如此类推,瑞士5万x4.5%≈2250。荷兰5万 x 11%≈ 5500。比利时 6万 x12%≈7200。奥地利 3万x2.5%≈750,葡萄牙 3万 x 3% ≈ 900。瑞典2万x9%≈1800。上下应可各有10%左右的浮动范围。

西班牙\x20荷兰(欧盟十国新冠疫情前景预测)

一等感染欧洲死亡率。

西班牙\x20荷兰(欧盟十国新冠疫情前景预测)

欧陆四大国新冠疫情每日新增演变图。

再看第二张每日新增的图。代表西班牙的第一条橘色线,是不是在波动中连续稳定的下降?从2号的8102一直降到12号的4167,日均降幅390。照这个速度,是不是再要一周,新增的数目就会降到1000以下?其实这个图里已经看不见的已经是12天以前的3月31号的新增9222,已经可以确定就是西班牙的不会再被刷新的新增峰值。

再看代表意大利那条蓝色线,新增在4000线上已经徘徊多日,12号也在4092。事实上,意大利的新增峰值在3月22号就已经越过,是6557。第二个峰值是26号,6203。第三个峰值是4号的4805。现在是怎么也回不到第一个峰值。就是说意大利已越过第一峰值21天。日均降幅也有117。当然按这个降幅,那就还要三周以上,才能降到1000以下。各国的模式真不一样。意大利降得太慢,在峰值高原上停留的时间太长了。

法国的总数已经在7号超过德国,这几天差幅还在缓缓扩大。这和法国正加强检测深切相关。当然,真实的坏数字也比虚假的好数字要好得多。几天以来,法国和德国的新增数字都在剧烈波动,但如果画条拟合线,(大体上就是把高低点平均起来。)那就都还是在降。而且最近这两日,都是降势明确,降幅显著。德国的第一新增峰值,就是已经看不到的4月1号的8364,至今已过去12天。而法国的第一峰值除开那个2.3万不算,只能是7号的11959,也已经过去5天。这个第二新增峰值,应该不能再被打破。

至于这10个国家一起的新增确诊峰值是哪一天,这里的表上看不见。笔者格外告诉大家,拜法国的2.3万新增之赐,这个日子是4月3号,数目是4.87万。如果不算这一天,那仍然拜法国第二峰值之赐,是4月7号,数目是28281。这个日子也已经过去5天。现在10国合计增数是18413。比起7号,又降下9878,降幅35%。仅算最后两天,降幅也有32%。

现在来第二次更确切一些地推算可能的这四个国家的最终的累计确诊数量。记得10天以前,笼统预告的是15-20万一家。这些天来,疫情发展有些意外的拖延甚至反复,数据得加一点了。本人现在的说法是: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一等,25万-30万吧。德国和法国为二等,20-25万吧。笔者的算法很简单,就是现数 近期平均增数X20,作为下限,再加20%做上限。

西班牙\x20荷兰(欧盟十国新冠疫情前景预测)

欧盟十国现存确诊趋势演变图。

现在来做最后一项推算,就是各国过大家更认可的第二个拐点,现存确诊峰值的时间。在下面这个累计数的图上,就是曲线由上行到下行的峰值拐点。但是这个峰值必须是稳定的,不能返回的。所以,也是要过去数日,看曲线不会再升回原来的峰值时才能确认。

图列10国中,色块标出的三个位置和数值,是三个已经过第二拐点的国家。德国是在4月5号,峰值是70866,已经过去6天。以后德国的数字两度起伏,但并未回到70866,12号则创近期新低。如果以后没有极严重的反弹,这就是德国的整体疫情拐点。

瑞士的峰值在4月4号,数值是14812,已经过去8天。以后只有小小一次反弹。

奥地利的峰值9299,已经过去9天。而且此后数据一路向下,没有任何反弹。

其它的七个国家就还没有过拐点。由于数值变化太细微,我们只能从该数据的变化值表格上来进一步观察了。

先来看意大利,其新增值,从5号的2937,降到12号的1984,平均每日降仅136。如果继续大致如此,那就还要两周左右才能归零。这和前面讲到的意大利新增确诊峰值的变化一样,在峰值高原上停留太久。

再看西班牙,这回不用算日均降幅,总之数目已经很少。一两三天内,似乎随时都能归零。四大国中,它非常可能仅次于德国第二个通过现存确诊的峰值拐点。有些意外吧?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西班牙超高的迄今37.6%治愈率。在四大国中,它的治愈率仅次于无法比的45.3%的德国。相比意大利的21.9%和法国20.2%的治愈率,那可是好出太多。

法国的现存确诊数字,波动太凶。如果仅看最后两天的趋势,那也是很快就能到拐点。但本人担心这个数字还会反复。不过笔者还是坚信,怎么着,法国也能比意大利先过这个拐点。

笔者一早认定,法国的情况应当比意大利和西班牙好,比德国差。现在终点已经在望。法国的非常可能的最终成绩好像会离德国太远,而离意大利、西班牙太近,甚至还有不及之处。本人为此预感之失准,感到很是不安。

现在看10国的新增总数,峰值应该在4月4号或5号。大头始终是法国。这个合计值,波动很大,也是在9000上下的高原上徘徊太久。笔者估计,大概率,一两周之内,这个总和,可以归零。

西班牙\x20荷兰(欧盟十国新冠疫情前景预测)

现存确诊日增数。

为了限制篇幅,本文观察的,只限是欧盟以内的确诊1万以上的10个国家。欧盟以外的疫情大国都未论及。不过这里已经至少可以代表这次世界疫情除东亚以外的第二主战场,欧洲大陆的大势了吧?现在来看,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疫情已经大体走入了下降通道,新冠病毒在欧盟内的攻势应当可以料定是会在抵达群体免疫普遍感染之前很远,就被阻挡下来了。

我们晚一些再来观察美国、英国的走势。可能还要加上俄罗斯。

再然后,就要看第三世界、南方世界,会不会有国接班。现在看风险最大的是印度。

显然,这次人类与病毒的大战,东亚是第一主战场,欧洲是第二主战场,英美是第三主战场。有没有第四主战场,还不得而知。总之,人类终究会胜利,殆无疑义。至于战争中的损失和教训,那就得等仗打得差不多了以后,再盘点和总结吧。

(本文作者:法国历史学博士刘学伟)

(本文为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