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欧洲足坛开始逐渐恢复到正常平稳的秩序。由法国人最先提出设想、欧足联主办的2项全欧洲最为顶级的国家队和俱乐部赛事,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欧洲杯与欧冠先后创立。与此同时,《法国足球》杂志主办的金球奖评选也在1956年举行了首次颁奖仪式。在当时那种特殊的国际环境大背景下,东欧足球再一次找到了与西方世界进行交流的渠道。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世界格局和东欧格局发生了多次变化,但东欧足球对于洲际大赛参与的热情从未打折,进而诞生了诸多绿茵英雄的故事。
1954年瑞士世界杯,联邦德国在决赛上演“伯尔尼奇迹”,战胜了当时由“飞驰的上校”普斯卡什领衔的匈牙利队,获得世界杯冠军。这是东欧球队在二战之后首次闯进世界杯决赛(战前的世界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此不做讨论),虽然最终遗憾输球,匈牙利却将东欧足球的形象完整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6年之后的首届欧洲杯,东欧国家占据了决赛圈4强的3个席位(注:当时欧洲杯决赛圈只有4队,各国需要进行漫长的预选赛来争夺这4个席位),分别是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苏联在决赛中战胜南斯拉夫获得冠军奖杯,这也是东欧国家在洲际大赛中所拿到的最高荣誉。
2年之后的智利世界杯,捷克斯洛伐克在决赛中1:3不敌巴西,获得世界杯亚军。虽然丧失了集体荣誉,但那一年的金球奖却史无前例地颁给了有着捷克最伟大球员之称的马索普斯特,东欧人在个人荣誉上实现了“零的突破”!翌年,苏联传奇门将列夫·雅辛夺得金球奖,东欧球员实现了金球连霸。
可以说,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东欧足球的黄金期,从1954年世界杯开始到1968年欧洲杯止,每2年一次的世界大赛4强中总能够找到东欧国家的身影,匈牙利、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先后登场,成为当时世界足坛最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1952-1972年间,东欧球队甚至垄断连续6届奥运会男足金牌,其中有5届决赛都是东欧球队“内战”。金球奖评选中除了上述的马索普斯特和雅辛,1967年匈牙利球星阿尔伯特第3次代表东欧足球登上领奖台。
时间进入到70年代之后,东欧国家在世界杯上的表现虽不再像之前那般抢眼,却总能够扮演大赛搅局者的角色。与此同时,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在70年代崛起,于1974年打进世界杯4强。在欧洲杯赛场,直到90年代,东欧球队还都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捷克斯洛伐克在1976年的南斯拉夫欧洲杯决赛中点球战胜联邦德国夺魁,4年之后他们又闯入了4强。1976年,乌克兰著名球星布洛欣凭借在基辅迪纳摩的优异表现夺取金球奖。10年后的1986年,又一位乌克兰球星别拉诺夫在金球奖评选中力压莱因克尔和布特拉格诺,2年后他随苏联闯入欧洲杯决赛,但遗憾输给了荷兰,而这也是苏联足球最后的辉煌。
虽然80年代末东欧国家发生了剧变,各国家队的成绩也不如以往强势,但东欧的俱乐部却在80年代中后期达到鼎盛。1986年罗马尼亚豪门布加勒斯特星在冠军杯决赛中点球击败巴塞罗那,成为首支夺取大耳朵杯的东欧球队。5年之后,拥有“三个火枪手”的贝尔格莱德红星击败“塔皮王朝”时期的马赛,站上了欧洲之巅。
2座欧洲杯、2座冠军杯,代表4个国家的4支球队,他们共同铸就了东欧足球在上世纪最为辉煌的岁月,成为代表东欧足球的皇冠。
文/张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