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米粒爸一个朋友的朋友,有一次主动想认识下我和米粒爸,于是就约着一起吃了顿饭。
见面之前,我们大概就了解了,他其实是想让儿子出国留学,知道我们是老留学生,而且米粒爸还特别了解出国申请里的各种弯弯绕,所以他有很多关于留学的问题想问问我们意见。
他们夫妻俩都是从农村考出来的超级学霸,本硕博都毕业于985大学,这个爸爸当年从央企出来,自己创业,事业做得相当不错;妈妈之前在高校工作,后来为了有更多时间陪孩子,选择了回归家庭。
这夫妻俩,可以说是真正的寒门逆袭,我还跟米粒爸说呢,学霸身上好像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聊天言语间就能感受到他们的聪明、踏实和上进。
之前我以为他们孩子已经读高中了,准备出国读大学,结果一聊天才知道,孩子才初二。
关于出国留学,老粉们都知道,我的态度一向是
作为留学生,为什么我坚决反对送孩子早早出国留学?
- 年纪太小的孩子,自己出去,没有自控力,很容易走偏;
- 夫妻一方陪读,又存在着家庭成员长时间分隔两地的问题,我觉得也不是最优解(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就那么十几年,夫妻关系以及另一半的亲子关系被牺牲掉,真的很不值);
- 除非全家移民,父母一起过去(我还是觉得一家人整整齐齐最重要)
原以为他们夫妻俩是有留学情结,所以想让孩子早早出去,但其实不是。
他们都是很坦诚的人,跟我们聊天也没有掖着藏着。他们说,因为孩子实在是不好好学习,妈妈也是因为这件事辞职回家的,他们试了各种办法,最后才想着是不是换个环境对孩子好一些。
言语间,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无奈。孩子智商还是在线的,不说有多聪明,但肯定不差。从小到大,父母也都尽可能给到他最好的家庭氛围,教育环境,各种启蒙,兴趣拓展,但这孩子就是对什么都漫不经心:你们努力你们的,我自岿然不动。
当然,也包括学习。
上了初中,学习更紧张了,孩子居然跟爸妈说:不想上学了。
成年人的崩溃,可能就在这一瞬间
其实这不是这对朋友夫妻俩的困境,我自己,包括周围很多父母,都面临这样的教育难题。
现在很多孩子,尤其是北上广这样一线城市出生、长大的孩子,是在琳琅满目的玩具盒子和儿童乐园里长大的,是在国际大师美妙的绘本里感受世界的,是在各种旅行、游学中体验生活的,是在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里学习知识的。
中产父母,对孩子的投入,可以说一点都不含糊,学区房、早教、买书、兴趣班、亲子陪伴、自己上阵辅导……但有一样却是给不了孩子的,就是内驱力。
经常写文,大家就会把关注点引到“内驱力”上
但是内驱力,不是英文启蒙,按照我给到大家的方法,按部就班就有成效;也不是数学计算,练到一定量就有质的飞跃。
它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也没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解决方案。
因为每个孩子是不同的,同样的方法,用在一些孩子身上很有用,但放在另一些孩子身上,可能完全无感。
我们经常看到寒门学子,父母没什么文化,在学业上帮不上任何忙,他们也没上过任何辅导班,在生活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能考上清北复交,考上985、211,我们总是肃然起敬。
人家孩子怎么那么自律?怎么有这么强的内驱力?咱们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有玩具自由,阅读自由,报班自由……但怎么做套卷子、上个网课,还那么费劲?
咱们的孩子,确实什么都不缺,而问题就出在“什么都不缺”上。
说白了,他们没有受过生活的苦,没有经受过生活的毒打。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两个堂哥。
米粒姥爷是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中,唯一走出农村来到大城市生活的,我的其他姑姑、大伯和叔叔们一辈子都在大山里种地。他们的孩子也大多留在了农村,除了我大伯家的两个堂哥。
我的大伯母有一些智力障碍,大伯又忙于生计,所以我的两个堂哥从小就缺乏家人的照料。我记得小时候,米粒姥爷姥姥带我回湖北老家,见到这两个堂哥,脸上永远挂着两朵高原红,身上破衣褴褛。
大冬天里,没有暖气,他们边往手上吐哈气取暖边做作业。我看到两个堂哥连个像样的文具都没有,铅笔用到只剩1cm的笔头了,都还舍不得扔,练习本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奢求,他们甚至要用报纸上面没有印刷的缝隙部分来写字、演算。
那一幕幕画面,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一回到北京,我就和米粒姥姥一起去买了好多笔、本、橡皮等文具,寄给了老家的堂哥。
上中学时,我听米粒姥爷说,两个堂哥学习都很好。他们一路从村里的小学读到镇上的初中,后来又考上了县里数一数二的高中。虽然县里高中的教学水平也依旧没有办法跟大城市比,但即使这样,两个堂哥都因为村里和县里的教育资源差异,学习上跟得很吃力。
他们每天只要是醒着,就一定在埋头做题,座位周边的同学,他们甚至都叫不上名字,他们心无旁骛,只是一心想着考出大山。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喝咖啡提神,他们兄弟俩没有那样的条件,就每人准备一根缝衣服的针,困得眼皮打架,就对自己下手,扎精神了继续读书做题。
别的同学在高三的时候,家里都想尽办法给他们补充营养,以至于高考结束时胖了好几圈。我的两个堂哥却因为生活费有限,连肉都舍不得吃。他们几乎每天都等到食堂快关门了才拿着饭盒去打饭,食堂阿姨也经常因为只剩一些残羹剩饭了,所以尽量给他们加量,就这样,他们觉得自己“赚大了”。
有一次米粒姥爷回老家,路过县城里,就到学校去找两个堂哥,想带他们去饭店改善下伙食。结果却被他们婉拒了,因为他们还要抓紧时间做题。但在临别时,他们却支支吾吾有话要说,在米粒姥爷的追问之下,他们说希望米粒姥爷回到北京后能给他们寄一些北京这边高中的模拟试卷。
就是在那样非人般的高强度努力下,他们兄弟俩都考上了大学,而且在米粒姥爷的鼓励下,后来又都考上了北京高校的研究生。
像我两个堂哥一样的孩子,他们吃尽了生活的苦,读书是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就是残酷的生活给他们的内驱力,不是某思900块钱的一对一能比的。
同事陈陈,总说她儿子太佛了,尽管她用各种充满诱惑的奖励给儿子许愿,儿子依然在外教课上表现得不咸不淡。
上完网课,这娃平静地跟妈妈说:不去环球影城也行,要不去趟自然博物馆吧,也有恐龙,还不花钱。
陈陈一怒:自然博物馆也不去。
儿子悠悠地说:那就在家玩吧~(多么的无欲无求)
说白了,就算孩子这一次,或者这个月,为了环球影城,在外教课上积极主动了,表现可圈可点了,那下个月呢?下下个月呢?
物质奖励早晚有用尽的时候,到那时,父母就没有能力再许愿了。而没有奖励的时候,不是内心热爱,不是极度渴望,孩子也不会再“配合表演”了。
我一个上海的朋友,也跟我抱怨过,孩子没有上进心。她家娃上初中了,因为平时家里盯得紧,孩子成绩还可以,起码关键时刻一般不掉链子。
学校是走班制,每一科都根据孩子能力(成绩)分到不同的班型去学习,当然教学进度和难度也会根据孩子的水平去匹配。
这孩子本来好几科都被分到了A班,这学期没上多久,他就回家跟妈妈说,能不能要求降班。
朋友真是脸都绿了,她跟老师也聊过,如果真是这孩子能力达不到,ok,回到自己应有水平的班型没有问题,但这孩子是因为怕辛苦。
孩子坦诚地说,不想那么辛苦地学习,他觉得“咱家现在这样的生活水平就挺好的”。
朋友说,听到这话,她真的是要七窍流血了,她大吼:咱家现在这样的生活水平,是我和你爸从小到大每一天每一天努力换来的,直到此时此刻,我们还在努力,你现在过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觉得你不努力,你以后还能过上现在的生活吗?!
我特别懂朋友的崩溃,但她家娃不懂,米粒也不懂,我相信咱们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懂,这些孩子从小衣食无忧,恨不能活在童话世界里,这个社会的残酷,他们怎么会理解?
朋友问我,难道内驱力这件事,就无解了吗?
李国庆为了装穷,特地去租联排别墅
咱们难道要带孩子回归乡野,让娃每天走几公里路去上学,才能激起他们的内驱力吗?
其实大可不必。
家里的经济情况,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辈子。特地陪孩子过苦日子,一过十几年,那我们这一路奋斗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养娃有“一个原则,两大坚持,三种体验”,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你们有用。
- 一个原则
就像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给他们的穿衣原则,永远是比大人少一件。
给孩子花钱也一样。
咱们中国人习惯了“再穷不能穷孩子”,但关键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一点都不穷,富得流油呢
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给孩子花钱,永远比给自己少两分。该花的不含糊,不那么必须的,其实可以再等等、再看看。
一切给孩子最好的,未必真的对孩子好。当他们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内心其实反而会少点什么。
物质上保持一定的“饥饿感”,他们才会有欲望,有追求。
- 两大坚持
坚持一项兴趣爱好,坚持一件不挑智商和天赋的事。
米粒小时候接触过的兴趣班很多,足球是他坚持得最好的一项,有一点点小天赋,但真的没到可以靠踢球升学的程度,更多的是热爱。
不管严寒酷暑,只要能踢球,米粒就两眼放光,球场上的他,永远不知疲惫。
我想绝大多数的孩子,从小到大,总会有那么一件让他眼前一亮的事,但很多时候,因为父母觉得“没用”,可能就被忽略了。
不管是学乐器也好,画画也好,运动项目也好,下棋也好,喜欢昆虫也好,哪怕是爱做饭、爱打扫,无论从升学角度有用没用,让孩子去尝试感受,什么是内心真正的热爱,然后帮他们拓宽这个领域的边缘,把这个爱好深挖下去,坚持下去,让孩子有那种因热爱而不眠不休的心流体验。
有一些孩子,可能父母觉得什么都喜欢,或者什么都不喜欢,不知道应该深挖哪个方向。没关系,我们还有另一个坚持,就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坚持一件不挑智商,不吃天赋的事。
我的建议是,运动或者练字,虽然这两项严格来讲,也看天赋,但咱也没让孩子成为运动员和书法家。
让孩子坚持某项运动,以及练字,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变化,这些是只要付出就有收获的事,让他们看到哪怕曾经抵触,哪怕开始不喜欢,不擅长,但只要努力了,就能看到成绩,这种突破不擅长,有时候更让孩子有成就感。
- 三种体验
最后来说说体验:体验自主,体验生活,以及感受周围人的坚持。
一个是多给孩子自主选择权,但前提是,把握好自己的底线,别把权利下放给孩子后,自己又后悔。
比如让孩子自己做寒假计划,那咱们可以提出要求,比如什么是一定要在计划里有的(运动啊,或者阅读啊,或者计算啊等等,但也不能太多,都填满了那不还是妈妈牌计划么~),剩下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当然也可以给建议,但孩子如果不采纳,也没法强求。
关于体验生活,米粒妈真是想不到周围还有谁做的比胖豆妈更绝的了
我这个朋友,也是海淀妈妈,儿子胖豆五年级了,是个语数英、科技、编程门门开花的超级大学霸,但这不重要(哈哈哈,说得我都心虚),我今天要说的是:
胖豆曾经抱怨学习苦,胖豆妈就凌晨三点把儿子从被窝里叫起来,去新发地,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苦
- 孩子说学习太辛苦,我带他去了凌晨4点的新发地
他们还去过外卖小哥、门店打工人,甚至刚毕业大学生们的聚居地——城中村
- 逛完城中村,10岁儿子问: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胖豆一度沉迷游戏,胖豆妈陪着他捡垃圾
- 娃玩游戏走火入魔,我陪他捡了3小时垃圾
最近,胖豆嚷嚷大人轻松,小孩太难,胖豆妈就跟胖豆互换角色,衣食住行……几乎把整个家都交给了胖豆管
- 儿子最近不服管,我上周使了一记绝杀KO了他......
让孩子切身感受生活的不易,他们才更懂得珍惜。
胖豆妈那里还有一箩筐的养娃奇招、学习方法、重磅资源,感兴趣的亲们快去关注
还有一些纪录片,我会带着米粒一起看,比如《翻山涉水上学路》,我之前还写过文章《一群孩子每天上学与“死神” 擦肩而过,看哭了10万妈妈》。
很多人觉得,这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孩子可能触动不大。
我想说,别小看孩子的“感同身受”,这种冲击,即便表面上只管用两三天,当孩子被更新的事物吸引了,你觉得他就会忘了。但其实,这种触动,已经根植于内心了,一次又一次,让他感受这个世界的不同、不公,他们一定会有所成长。
最后我想说,不管是职场父母还是全职父母,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米粒爸的同学,也是我之前在那篇1000万 爆文海淀家长里面提到过的爸爸,已经手握两个名校硕士了,还打算继续深造,说要让女儿再看到爸爸穿着学术袍,努力的样子
有时候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百分百花在孩子身上,未必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孩子不是我们,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适时地停下来,关注一下自己,让孩子看到我们努力的样子,用行动告诉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去奋斗,是人生最大的价值。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