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期间旅游广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你看崩溃了吗?)

世界杯火热的进行着,对商家来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营销机会,于是广告投放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世界杯球场内有中国商家的广告,赛场外也有中国商家的广告。但是广告看多了,有些话不吐不快。

世界杯期间旅游广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你看崩溃了吗?)

克罗地亚对阵冰岛,巨大的广告牌很显眼

先来说说在央视播出的几个广告。几乎采用统一的模式——毫无美感的口号型广告,大量反复播出,进行“洗脑式”宣传。效果上说很成功,你绝对会记住这几个品牌,广告主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作为消费者来说,究竟会对这些品牌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呢?

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但对我来说,看得感觉有点烦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难道这些投放广告的公司会不知道这些事情吗?肯定都明白,但为什么还要搞这种大面积,高频次的“洗脑式”广告营销呢?这背后有心理学上的道理。

首先,肯定是为了让消费者产生记忆。重复型广告充分遵循了记忆遗忘规律,目的就是让观众不用刻意记忆也能自动记住广告内容。大家应该听说过“遗忘曲线”。人类学习新知识伊始就伴随着遗忘,但遗忘的速度是下快后慢。为抑制快速遗忘,广告商要在首次推出广告的短时间内,重复和强化广告内容。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记忆越好,所以精明的广告商借由密集的重复来抵消遗忘,巩固记忆。 然后,这类广告还通过提供给观众熟悉的场景(比如:求职、旅游、送礼)来调动观众的场景化记忆。别忘了还有各种口号,这也是为了方便观众的记忆!总之,广告商通过各种心理学上的手段,让消费者看完广告忘都忘不了!

世界杯期间旅游广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你看崩溃了吗?)

慌张罗盘是一个典型的用户内容产出案例

但大家要说了,这广告我是记住了,但我看的都恶心了,我坚决不用这个产品!于是,广告就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但真的会这样吗?心理学上还有一种效应叫做“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起初很有说服力、可信度的信息正面效果在下降;而可信度低、说服力低的信息却能从负面效果转向正面效果。

所以,当你日后在某些特定场景当中需要使用某些产品的时候,你不一定会记忆起这些广告给你带来的不快的感受,反而是快速想起了这些品牌。于是,广告主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在你的潜意识里面留下了痕迹,在日后发挥了效果。再说了,当我们在吐槽这些广告的时候,甚至是以这些广告素材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那些广告主说不定正在开心地鼓掌拍手,消费者正在给他做免费的内容产出啊!

当然,转回头来说,这些广告主能够实现如此高频的播出,这和媒体也有关系。世界杯同样是媒体实现盈利的一个重要契机。如果媒体播出没有安排这样的广告播出方案的话,广告主也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播出频次。所以这事情,媒体也应该一起反思反思。

世界杯期间旅游广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你看崩溃了吗?)

世界杯赞助商的品牌知晓度,万达和蒙牛都排在靠后位置

刚才说的是世界杯赛场外的广告,今年世界杯广告的另一个现象是球场内国产品牌的广告多了很多!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2018年世界杯总计收获24亿美元赞助费,其中中国企业贡献了8.35亿美元,美国4亿美元,俄罗斯6400万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企业提供的赞助金额超过了总金额的三分之一。在国际足联售出的19个赞助席位中,中国企业就占了7席。

我们以前在看球赛的时候都习惯看到一些国际品牌出现在场边的广告牌上,而这次换成了中文之后,一开始还真有点不太习惯。这届中国企业大规模入主世界杯赛场内广告的原因有几个。一方面,中国人喜欢看世界杯,而且就算没中国队,中国球迷还是要看世界杯。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热点,能迅速打响品牌。

另外一方面,这还有大国博弈的外交背景。这次是俄罗斯世界杯,对于和俄罗斯外交关系不佳的欧美国家来说,本国企业赞助世界杯的积极性自然不强。这个空间就留给了中国企业。不过,我们中国企业对于这样的国际营销似乎兴趣不是很大。我在广告牌上看到的还是中文字。而世界杯原本是一个在国际上扩大自己品牌知名度的大舞台。或许这些赞助世界杯的中国品牌更多还是把营销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