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一日皆体育,一生皆运动”的体育教育理念,既着眼于学生每日体育的扎实落实,更重视体育对孩子一生的深远影响。
“一日皆体育,一生皆运动。” 刘建伟与学生们一起运动。摄影/宁颖
只要你想动,学校都提供。
进校—8:20,清晨唤醒练;
9:55—10:30,健身大课间;
12:40—13:20,午间自由练;
15:05—15:30,健身大课间;
16:30—17:30,课后服务,体育社团自选练;
17:30—休息,亲子日日练;
……
每日弥散式分布体育活动时间,加上足球、冰球、啦啦操、篮球、排球等12支体育社团,丰富的体育菜单让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的校园处处散发着运动的热情和活力。
“无体育,不清华”,自2014年建校以来,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体育育人政策,以本部百年马约翰精神的迁移为契机,经过详细调研和反复论证,明确“一日皆体育,一生皆运动”体育教育理念,并通过对校内外体育资源进行盘活、开发,重新配置体育要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圈层育人载体。同时,协同社区、家庭,联动推进,直指每一个儿童终身发展。
从三个自问出发
家门口就有优质学校,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最大心愿之一。2014年,肩负推进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使命,秉持价值观引领、课程引领、公益服务引领精神,受昌平区人民政府之邀,百年名校清华附小走出清华园,走进了昌平区。
“平地起高楼,这是一个崭新的学校。”清华附小副校长、昌平校区执行校长刘建伟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创立与发展。
2014年首次参观考察,刘建伟记忆犹新。“当时的现场,让我们这些来参观新学校的老师们非常感动,不仅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陪同,孩子和家长也在学校周边挂了很多横幅,写着‘热烈欢迎清华附小来办学’‘上清华’。”
参观尚未结束,刘建伟便已在心中暗暗下了决定——不看政府,不看其他因素,只看这些想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孩子们的需求,也要把这所学校办好。
“成志教育,照耀一生”,体育教育是清华附小的金字招牌,但是如何落地昌平,刘建伟发现自己面临着三个必答题: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照搬本部做法行不行?如果不行,怎么办?
回答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也是刘建伟体育价值观重塑的过程。刘建伟是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课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市级、区级一等奖。虽然浸润清华附小本部多年,但之前的工作、教研重心一直放在了语文上。从语文教师、班主任,转岗一所新学校的执行校长,职务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原来单纯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为了强健体魄,保证学生的出勤率。”
不过,很快刘建伟有了新的思考。那是2015年的秋天,刘建伟带领24名清华附小学生前往阿根廷博卡青年竞技足球俱乐部训练学习。整整一个月的封闭训练,与学生同吃同住,她心无旁骛地观看孩子们和阿根廷足球教练训练,看着他们在绿茵场上奔跑挥洒着汗水,体验运动带来的酣畅淋漓。
经过观察和思考,刘建伟有了一个新的看法,体育是撬动学生全人格发展的“棒子”。 第一,体育对于培养儿童团队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体育运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胜负欲”,让其为了团队的胜利而努力拼搏。这种正向的竞争意识和由此形成的看待成败的态度,对学生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对规则的理解与遵守,是一个人融入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儿童真正正确地纳入骨髓的规则意识是在体育运动中建立的。第四,体育运动可以塑造儿童活泼、开朗、乐观、忍耐的性格,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愉悦的情绪,是锻炼儿童性格绝好的催化剂、助推剂。
认知导向行动。于是,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众所周知,清华附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1 X课程”成志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昌平学校照搬可以吗?
“回答显然是不行。”刘建伟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本部位于清华园内,学生多为大学子弟,而昌平学校地处海淀、朝阳、昌平三区交界的城乡结合部,既有老西城区搬迁的老北京人,也有大学毕业落户的新北京人,还有外地来京务工子女。再加上,昌平学校的教师队伍,除了少部分本部选派的教师外,大多数为新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区位不同,生源不同,师资不同,完全移植本部做法,很难产生同样的效果。”
怎么办?刘建伟认为,对清华附小“无体育,不清华”“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儿童站立操场正中央”等教育理念吃透、具化是关键。于是,“一日皆体育,一生皆运动”的核心理念日渐清晰。
体育育人 丰富的体育活动让学校校园处处散发着运动的热情和活力。
奥森,校门口的实践场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地处贯穿北京南北的中轴线北端,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城市公园,是无数运动爱好者心中的打卡圣地,也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的一个体育教育实践场。
2015年4月30日的早晨,奥森格外热闹。清华附小是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马约翰精神”的传承者,一直有着举办“马约翰杯”足球赛的传统。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届“马约翰杯”体育节在奥森正式启动。4个班级、111名学生,身着不同足球队服,高举队旗,分为四个方阵,依次入场,加油声、呐喊声、欢笑声接连不断。
其实这不是清华附小昌平学校第一次“占领”奥森。早在建校第一年的11月份,源自刘建伟的一个“奇思妙想”,全校师生在这里一起健步走,与学校一河之隔的奥森自此就成了师生们的另一个家园。
据清华附小昌平学校郭启蒙老师介绍,几年时间,从最初的健步走,到后来的定向越野、“端午节”等节日系列活动,再到如今的四季奥森课程,学校在奥森的体育教学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定向越野”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奥林匹克精神通过奥森体育渗透和传承。“端午节”活动,开展划旱地龙舟等体育课程,并纳入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让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校园绽放光彩。四季奥森“春天的故事”“秋天的童话”在运用体育技能完成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植物的观察和探究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使其感受自然的魅力,学会休闲和放松。
此外,郭启蒙强调,昌平学校的奥森体育还特别注重促进亲子的深度交流。包含常规观念的讲解、运动项目的设计等环节,家长全程参与,从而让体育运动从学校行为变成社会行为、自然行为,促使更多家长自发带学生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徒步、亲子共骑锻炼身体。
奥森课程的迭代,只是昌平学校构建四个圈层课程体系过程的一个缩影。
“一日皆体育,一生皆运动。”刘建伟表示,“一日皆体育”,需要在时间上从固定走向弥散,在空间上从单纯的体育课走向一日生活,在功能上从育体为主走向完整育人,从独立的个体学科走向成为所有学科的底层价值。而“一生皆运动”,则需要着眼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体育育人的价值进行重新排序。
“体育育人并非仅着眼于儿童身体本身,它最终指向的是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为让这一理念真正落地,在刘建伟的带领下,昌平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本部“1 X课程”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多维衔接、内容丰富的四圈层课程体系,作为体育育人载体。
第一圈层是体育课堂 弥散式分布的体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从国家课程设置规划的每周4节体育课调整为每周5节体育课,在内容类型上,将体育课程划分为“情境教学课型”“问题解决课型”“自主学习课型”三类,在课堂环节上形成儿童立场的“四动”课堂动力系统,围绕“有趣、安全、出汗、技能”的基本原则,从学习目标与儿童的实际获得出发,确定体育学科配套的细化标准,通过问题激发学习志趣、情境调动情感、工具撬动深度思辨、平台互动体验成功乐趣,四个动力内在联动,共同促进高质量课堂学习的真实发生。
第二圈层是“体育 ”。通过改变体育孤立、割裂的局面,基于五育融通,形成“体育 ”的格局。通过在学科中前置性准备和后置性实践构建“三•三”制,形成体育加学科促进体育与学科育人上的共振效应。
第三圈层便是奥林匹克森林体育,打破学校围墙,家校社政协同,校内外联动,实现体育空间场域的无缝切换,激发学生持续的参与兴趣。经过几年努力,除了奥森,东小口森林公园、天通苑体育馆、武术馆,甚至离学校不远的高尔夫球场都成了昌平学校体育教学的场地资源。
目前,昌平学校正在全力推进第四圈层的构建完善,响应政策《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将军魂革命文化融进体育,进一步发现、挖掘军队和体育教育天然的融合性和互通性,以军魂体育传承清华体育精神,培养完整人格的清华少年。
刘建伟强调,“一日皆体育,一生皆运动”的体育教育理念,既着眼于学生每日体育的扎实落实,更重视体育对孩子一生的深远影响。
丰富多彩 体育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也让他们学会了休闲放松。摄影/宁颖
立体式评价,全方位保障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据清华附小昌平学校体育组组长王志鹏介绍,该校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长周期的评价体系,形成了学业标准的阶段性量化评价、学生自主对成长中重要经历的质性描述,多点刻画当下和未来的画像。
具体而言,在圈层一,对体育课课堂进行知识、技能、体能的过程性评价,技能动作考核的细化标准评价和以体质健康数据为结果的评价。对分布式体育活动进行参与度评价。评价对象以体育老师为主,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评价,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圈层二,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的评价。通过多学科教师判断学生动作式表达,以肢体协调性和主题的吻合度、蕴含情感的饱满度作为指标认知。在圈层三,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从理解内容和合作的角度进行自评,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反思、提升自我。在圈层四,通过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的日常性表现、对周边军人的采访、军魂体育小故事等内容。
另外,昌平学校还特别建立了长效追踪评价机制,对目前初二的毕业学生进行长效追踪评价。王志鹏补充道,“这部分主要是从体质健康、对体育习惯的坚持、体育技能的延续发展、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参加体育意愿的强烈性等方面进行指标评价。同时参照德育评价,对学生良好品质进行测评。”
体育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如何更好地落实与持续有效地运转,还需要一系列支撑保障系统。刘建伟表示,昌平学校系统性地推进以体育人的机制建设和创新,主要形成了组织架构、教师教研、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机制。
“昌平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地方主要有三点:第一,管理机制上由副校长牵头体育课,而不是由学科教学主任牵头;第二,昌平学校的教研分为单纯的单学科教研、多学科联动教研和要求校外专家顾问共同参与的纵向教研三个维度,教研维度丰富,保证体育课前行;第三,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原则,引进专业多元的特色教师,从而保证了教师队伍专业维度丰富、课程丰富。”自称“就是做保障”的刘建伟强调,学校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构建和丰富教师团队,目的还是为儿童提供一种多维的保障。
连续5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率持续提升,学生近视率与肥胖率逐年下降;从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独特、个性发展的成志少年;学校与社区从割裂走向协同,家校社政由分散迈向聚力……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形成奠基儿童终身发展的小学体育顶层设计、四圈层体育育人载体、评价体系、支撑系统等实操工具,并在多所手拉手学校进行实施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吸引了学区内大量户籍学生回流。
北京市委书记和市长曾先后两次到清华附小昌平学校考察调研,高度赞誉的同时,委以重任。2019年,作为“回天计划”的一部分,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正式接管了位于天通中苑76号的一所烂尾多年的学校,由此形成一校两校区的格局。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先后接待来自全国3个省区市的基础教育界同仁约100人次。同时,北京、山东等省市十余所学校与该校结对,学习其先进的体育育人理念和四圈层以体育人内容。
2018年,该校被评为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校。2020年,被评为全国校园排球特色校、北京市冬季奥林匹克示范校。荣誉加身的同时,昌平学校也在不断反思。刘建伟表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毕业学生体育效果追踪上,观察定性评价多,数据定量梳理分析有待增强。同时在下一步研究中,还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带来家庭文化变化后,维持支撑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关注。”
“一日皆体育,一生皆运动”, 刘建伟希望,昌平学校指向每一个儿童终身发展的小学体育创新实践,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体育撬动儿童全面发展,“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