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此处,浩浩汤汤的渥太华河翩然转身,弯成一片平展展的开阔水域。形似半个月亮,得名“月亮湾”(Moony’s Bay)。开阔水域沿岸,开阔的沙滩绵软细润;沙滩外面,比沙滩开阔万倍的草地满目葱翠。1993年,渥太华地区第一次龙舟大赛就选址于此。之后每年六月中下旬,风景如画的月亮湾,都会因赛龙舟而热闹三天。
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有融合也有拒绝,有摄取也有舍弃。加拿大移植了我们赛龙舟的民习,但置包粽子于不顾。没有谁知道屈原是谁,当然也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日期的选择,绝不考虑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不过,渥太华的龙舟赛,虽远离了我们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文化内涵,却融入了加拿大自身的国风民俗。
到处是帐篷。碧绿的草地上,一支支参赛队,一顶顶大帐篷,色彩不一,形状各异,疏密错杂地组成一个花花绿绿的临时大村落;蜿蜒的柏油路两侧,一顶小帐篷,一家小商铺,或现金交易,或免费馈赠,T恤衫或爆米花之类,伸手就给。
到处是人。准备上场的运动员们,或围成一圈,或排作数行,各按自己的套路作准备活动;更多的桨手则是在自家帐篷里说说笑笑,养精蓄锐;游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木制看台上,鼓掌啸叫,为水面上一拨又一拨奋力击水的运动员助战;浓妆艳抹的小丑优哉游哉地东走西逛,随时准备跟任何人合影留念。
我们老夫妇,起初颇为兴奋,甚感新奇。然而渐渐地,如同倒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杂然心中翻。
举世公认,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五月端午包粽子、划龙舟,文化底蕴深沉,历史渊源久长。但渥太华年复一年的龙舟赛期间,近200支参赛队伍的数千名划桨手,龙的传人却只偶或一见,白人黑人群体间作点缀。我们来自龙文化和端午节的发祥地,怎能年复一年地做看客和陪衬?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老中青少幼,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源源前来。唐人街头高高建起了中国古建筑风格的牌坊,许多公共场合标出了中国文字,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店招引着越来越多的西人趋之若鹜,与日俱增的洋人因会用普通话说“你好”和“再见”而面带喜色……
感谢若干侨领的积极号召和热心组织,2008年的龙舟赛上,一杆“渥太华北京大学与天津大学校友会”的大旗终于高高竖起,完全由龙的传人组建的龙舟队,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一变二,二变三,截止于2017年,三支华人华侨龙舟队,越来越兵强马壮,气势煊赫,冲入决赛渐渐不复为奢望。
今年之年,不同往年。渥太华的龙舟赛,今年是第25年,居于阶段性地位;隔海相望的我们的祖国,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个整数年份。6月21日—24日,风光无限的渥太华月亮湾公园,龙舟赛如火如荼三整天。由中华儿女组建的中国龙舟队,居然一个喜庆数:六。六支队伍中,居然难以置信地包含两匹小黑马:渥太华华联会洪门青少年龙舟队和渥太华中华会馆青少年龙舟队。大者17岁,小的才14岁,清一色细胳膊细腿儿的中学生。还有一支,也令人闻而色喜: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队。
遵循着比赛的常规,龙的传人六支龙舟队,却不同程度地打破了“常态”。有的通过了预赛,有的冲过了复赛,有的在决赛中超常发挥,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佳绩。小黑马之一的渥太华华联会洪门青少年龙舟队的战绩振聋发聩,不可思议。休说所有在场的炎黄子孙弹冠相庆,眉飞色舞,许多白人划桨手都频伸拇指。小英雄们的辉煌纪录是:100米短划,亚军;200米中划,亚军;500米长划,第四。
不是说“十六十七力不全,二十六七正当年”吗?22位“力不全”的中华青少年,硬是将“正当年”的一支又一支队伍甩到了后面。怎么理解?怎么解释?道理何在?原因何存?思来想去,我倒是有所领悟,不过何需明讲?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刘福琪/文 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