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世界杯全部球员(正好侃球丨14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账当然不是这么算的)

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郑昊 济南报道

不出意外,大年初一对阵越南成了国足的荣誉战。中国球迷如果想看到世界杯赛场上出现中国男足的身影,那么最少还需要再等待一个四年。

“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

“国足虐我千百遍,我待国足如初恋”;

“**下课!”。

这种每到大赛就能听到的话,再一次在耳边响起。

当然,还有那句颇为经典的话——14亿中国人口,就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吗?

甚至越南队的主帅朴恒绪在赛前发布会上都表示,中国有着十多亿的人口,他们的选才资源很丰富。

天天世界杯全部球员(正好侃球丨14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账当然不是这么算的)

越南队主帅

人口和足球人口不能划等号

关注人口和参与人口的不均等

按照世界人口的排名,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但在这五大人口国家中,只有巴西是足球强国。而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其足球水平都不怎么样。

其实在11年前,国际足联的官方杂志就曾经有个官方数据,数据上表示中国足球人口达到了2616万,高居世界第一,同时注册球员达到了71万。

可是在同一年里,中国足协给出的官方数据却表示,中国的注册球员仅仅8000人左右。

信谁的?好像这两个数据都不怎么靠谱。

中超联赛在2017赛季推行了U23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球员站到顶级联赛的舞台上。同样在那一年里,足协提出《中国足球协会2020行动计划》,这份计划里其中一项目标就是在2020年青少年注册足球人口达到100万,各类赛事注册人口达500万。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宏伟目标是否实现了。

在里皮时代,意大利教头曾经提出了“大国家队”的构思,就是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字号众将士,都具备来之能战的能力。同时,当球员因为年龄增长被上调之后,新入驻的血液同样可以递补缺口。

这样,各年龄阶段可以完成良好的“血液循环”。

只是里皮的离开,让这样的计划目前看起来是流产了。

天天世界杯全部球员(正好侃球丨14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账当然不是这么算的)

里皮:咋就带不动国足呢?(设计台词)

野球场上倒是有不少兢兢业业的70、80后们在不遗余力地奔跑,他们也曾经幻想着自己会成为梅西/C罗/莱万这样的大牌,可在现实生活面前,这些幻想终究是泡影。

至于90、00后,他们或许更喜欢的是篮球、电竞、游戏、短视频、影音娱乐......

其实,绝大多数去喷或者去爱中国足球的人,都只能算得上国足的“关注人口”。就是打开电视上上网看到国足又失利之后,再去从朋友圈或者自媒体号上发布一些自己的感想——出线形式分析、教练战术安排、中国足协政策、个人情感因素等等。

说到底,无非就是“伪球迷”或者是“球迷”而已。

在这些关注人口中,自然有着娱乐行业的从业者。于是我们经常在各大节目中,时不时就能听到那些揶揄足球的段子。

“不是每支球队都叫特能输”;

“这年头看完甲B看甲A,最可气的世界杯,天天喊着能出线,到头来狗带嚼子瞎胡嘞”;

天天世界杯全部球员(正好侃球丨14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账当然不是这么算的)

在春晚上调侃国足,似乎都能“大火”

“进入世界杯我看谁都不可怕,甭管巴西土耳其还是哥斯达黎加,咱们都不服他”;

这些,我们已经听得太多了。

但这些话,在中国足球的参与人口或者说精英人口听起来,是特别刺耳的。所以每当有艺人去讽刺国足的时候,总有职业球员站出来去为国足鸣不平。比如李毅曾经在听到那句“不是每支球队都叫特能输”之后,就发表了一篇微博,称“不喜欢请尊重”。

天天世界杯全部球员(正好侃球丨14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账当然不是这么算的)

李毅

可中国足球的参与人口或者说精英人口实在占比太少,所以当有球员敢站出来抱打不平的时候,总会迎来无数关注人口的反击。比如在李毅这篇微博发出之后,冯小刚就在节目中说了这么一句——“踢不好还不让人家说了?”

是踢球还是高考

谁愿意拿孩子的前途去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限薪令一步步严格起来,一名优秀的中超本土球员,是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年薪千万的——顶薪加上代言和签字费,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可这只是极少数金字塔尖上的球员才能做到的事情。

从业余到职业,背后的淘汰率高得惊人。而所谓的能“踢出来”,在不同人眼里有着不同的标准。

天天世界杯全部球员(正好侃球丨14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账当然不是这么算的)

中国足球的人口金字塔

从专业的足球青训人眼里,能踢到中乙已经是“踢出来”了。可在2021赛季就算是中超俱乐部还出现着欠薪的情况,一支中乙俱乐部的工资能否及时发放或者说能达到什么程度,显然并不让人乐观。

“踢得不行赚得不少”,这其实又是关注人口的片面评论而已。

高淘汰率低成才率,就算成才之后还要随时面临伤病的困扰。中国足球的参与者正是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去换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

“当然出现过看好的苗子,家长不放人的情况,而且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鲁能足校的一名工作人员对记者这样说道。

根据最新的数据,鲁能足校向中超、中甲、中乙足球俱乐部输送球员284人,是国内向各级别国家足球队和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队员最多的学校。

这是中国青训的佼佼者,但284人从我们关注人口的角度来看,还是少了点。

和任何竞技体育的选材方式一样,青训选材也是双向的——专业教练员看重好苗子去向家长要人,或者是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踢球去“送人”。

学校要人,家长可能不放;家长送人,学校看了看如果没有什么前途的话也会选择不收。

这样尴尬的场面,屡见不鲜。

于是,足球运动更多的在关注人口眼里成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能让自己的孩子因为有着一技之长走“普体”或者走“高水平”,也仅此而已罢了。

再往上点,那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现在中国队的门将王大雷之所以能成功,来自于家长当时的执着。但像这样的家长,其实少之又少。

天天世界杯全部球员(正好侃球丨14亿中国人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账当然不是这么算的)

正是王大雷小时候的努力训练,才让他有了现在的成就

体教融合的背后

决定权仍然在于家长

体育总局要求的体教融合,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着。各个地方的体育局/教育局融合为教体局,便是很好的说明。

在足球方面的融合,自然是为了扩大培育足球土壤,让更多孩子踢上球。

可能决定孩子选择方向的,只有家长。家长不愿意配合,那你说破嘴皮子也白搭。

学习,高考,找工作,人生的三部曲来不得一丝偏差。作为家长,肯定在每一步选择上慎之又慎。

奥数/美术/钢琴/象棋/书法,这些都是和足球竞争的“工具”而已。而足球在和这些工具相争时,往往占不到什么便宜。

于是,又回到了那样的话题。热爱足球的人,也只能用“市中区C罗”“经十路梅西”“历山路莱万”“舜玉小区马拉多纳”这样自封的名号,去祭奠一下心中未亡的足球梦而已。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