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第9位皇帝,在位期间年号弘治,被史家誉为“弘治中兴”。他171487年岁继位为皇帝,35岁1505年去世。孝宗短暂的一生只有一个老婆,就是张皇后。孝宗16岁时和张皇后结婚,婚后一直生不出孩子,很着急,为此在宫内求神拜佛。这事情被大臣知道后,有大臣上书给孝宗,说这事求神拜佛并非好办法,多选几个妃子,广撒网,这才是万全之策。但是,一向善于纳谏的孝宗没有听从大臣的这个建议。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弘治四年1491年十月,张皇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就是后来的武宗朱厚照。孝宗和张皇后结婚4年后才生出第一个孩子,两个年纪轻轻的人天天在一起,按理说播种后很容易就会生根发芽,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才生出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迄今不得而知,还是个谜。
弘治七年1494年,张皇后生下一个女儿,不到两岁就夭折了;第二年1495年,张皇后又生下一个儿子朱厚炜,次年夭折。次子朱厚炜夭折的时候,孝宗和张皇后才26岁。此后,张皇后再也没有生育,不知道为什么?到底是孝宗失去了生育能力,还是张皇后失去了生育能力?孝宗作为男人,天天在紫禁城,按理说不会突然失去生育能力,女人的生育能力比较脆弱,突然失去生育能力的情况很多,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张皇后在生完第三个孩子后就不能生育了。
这下子,孝宗和张皇后就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了。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朱厚照也很可能会随时夭折,朱厚照要是夭折了,那孝宗不就绝后了吗?想想都可怕。在事关皇位继承人的重大问题上,孝宗为什么不听大臣的意见?按理说,孝宗应该多选几个妃子,也好为自己多生几个儿子,大明江山将来有血统纯正的继承人,有利于政局稳定。孝宗为什么不纳妃子?我想主要两个原因:
一来是孝宗推行宗室改革的原因。孝宗要求宗室的郡王以下的男子,最多只能娶5个老婆,以减缓宗室人口繁衍的速度,减轻朝廷财政负担。这个改革自然有阻力,因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边并没有限制子孙娶老婆的数量。孝宗为了推行改革,有可能自己率先垂范,只娶一个老婆,并少生孩子。
二来是孝宗的张皇后阻止纳妃。张皇后的事迹,了解明史的人都清楚,张皇后虽然受到孝宗宠爱,但是个比较霸道的女人。丈夫孝宗和儿子武宗在位的时候,张皇后算是比较嚣张的,连着她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都封了侯,一般情况下,皇帝的小舅子只能先封伯爵,所以算是超规格的待遇。后来的万历皇帝,他的外公一开始也才是伯爵,直到张居正去世后才封了侯。张皇后为了独占孝宗,阻止心地善良的孝宗纳妃子是很有可能的。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张皇后一向自诩聪明,但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却犯了天大的糊涂。自己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万一朱厚照夭折了,谁来继承皇位?孝宗没有其他儿子,这样皇位继承人只能从孝宗的弟弟们家中寻找,这样找来的人,能和张皇后贴心吗?如果孝宗纳了妃子,妃子生的儿子毕竟是孝宗亲子、武宗亲弟,张皇后就是孩子的嫡母。武宗朱厚照要是夭折,亲弟弟继位,能对嫡母张皇后不客气吗?肯定不敢。
按理说,有备无患。如果张皇后真聪明,在次子朱厚炜夭折、自己不能生育后,就应该鼓励孝宗纳几个妃子,给亲儿子朱厚照多准备几个弟弟,万一亲儿子朱厚照夭折,皇位还在自己家里,肥水不流外人田,张皇后到时候还是正经八百的皇太后。可是张皇后没有这样做,张皇后的私心坏了大事。孝宗去世后,儿子朱厚照继位,就是武宗,张皇后本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武宗是个哑炮,生不出儿子,直到去世也没有儿子。
皇位真的就此流转到别人家了,即孝宗的弟弟朱祐杬家。武宗去世后,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皇位由朱祐杬的独子朱厚熜继承,朱厚熜就是刚愎自用、自私自利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后,和伯母张太后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较量,可谓是针尖对麦芒。在明朝,皇上天大,伯母皇太后是不可能斗赢皇帝的,张太后的苦日子就开始了,直到去世,再也没有过过扬眉吐气的日子。
嘉靖二十年1541年,张太后去世,嘉靖皇帝对张太后的葬礼仪式一减再减,张太后到死都被嘉靖皇帝羞辱。更严重的是,5年后,嘉靖皇帝将张皇后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都砍了头。试想,如果是武宗的亲弟弟继位,会对嫡母张太后如此刻薄吗?会杀武宗的两个舅舅吗?肯定不会,毕竟是真正一家人。
张皇后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结果害了自己也害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