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把《桃花源记》解读成恐怖小说?)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作者描述了一个安乐和平、自由平等的理想化社会。由于《桃花源记》的影响力之大,以至于衍生出一个词语“世外桃源”, 按字典的解释,“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这些本来毫无争议,然而近几年,网络上却流传出一种所谓的“细思极恐”的解读,“揭秘”出桃花源不过是“死人国”、“鬼城”、“墓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人间天堂,让人不寒而栗。

这种解读的依据之一是桃树有避邪功能,落英缤纷的桃花就代表着纸钱,依据之二是文中有“阡陌交通”一句,而“阡陌”有一个意思就是通往坟墓的小路,依据之三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都过了几百年了,衣服还一样,说明这些都是外面的人给死者烧的衣服。依据之四是文末“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想去“死人国”找一找,结果自己却死了,颇有一点灵异事件的意味。

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把《桃花源记》解读成恐怖小说?)

这些解释看起来似乎有一点道理,实际上颇多牵强附会。所谓桃树有避邪功能,严格意义上讲是桃木有避邪功能,桃木和桃树并非一回事,桃木的避邪功能是非常有讲究的,比如把桃木做成桃符、桃木人、桃木弓、桃木剑,这些放在家中可以避邪,甚至把桃枝插在门上也可以避邪。但桃树就意味着避邪,甚至变成死人的象征,这在中国古代根本不是事实。实际上,古人写桃树桃花的诗词很多,基本上代表的是爱情和春天,所以有走桃花运之说。

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把《桃花源记》解读成恐怖小说?)

桃木剑

至于阡陌,指通往坟墓的小路,更算不上证据,阡陌指一切田间小路,但限定语义,特指通往坟墓的小路的情况,在古代书籍中从未出现过。少数和祭祀有关的语句中,也无特指通往坟墓的小路之意,比如“又聚会祀西王母,设祭於街巷阡陌” 《汉纪·哀帝纪下》,也无此意。

小石潭记的恐怖真相(把《桃花源记》解读成恐怖小说?)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对于这一句的解读,目前仍存在分歧,有说外人是指桃源之外的人,有说外人即世外之人,这两种解释,可以得出衣着和外面一样及衣着与外面不一样这两种不同的结论,但不论哪一种结论,实际上都不影响文章的主题,衣着和外面一样,无非是增加了一种神奇感,为什么过了几百年,衣着样式和现在一样了?这个世外桃源既然是外界隔绝的社会,应该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啊。

如果《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一样,是写实性的文章,那自然有必要从“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作一番考证。但《桃花源记》毕竟不是写实文章。唐长孺先生考证,在《桃花源记》同时代,其实已有完全类似的传说,一种是蛮人射鹿发现桃花源,另一种是渔民发现桃花源,陶渊明选择了后一种传说作为母本,扩充而成《桃花源记》,按现在的分类,该文叫小品文、民间传说都可以,但绝对不是游记,前人有人甚至将《桃花源记》归类到玄怪小说之列,既然如此,那么,文中有些东西无法现实来解释,恐怕也是理所当然。一定要纠结考证,肯定是无功而返。就如香港作家写卫斯理系列,写到南极有白熊,有读者就纠结南极哪里有白熊,只有北极才有北极熊。倪匡回应道:南极是没有白熊,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卫斯理。

其实,对《桃花源记》的解读根本没有必要恐怖性地过度解读,想想看,假如桃花源是一个死人国,那么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告诉大家死亡才是最好的归宿?实际上,陶渊明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作为一个田园生活的爱好者,他的理想国恐怕正是桃花源那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洞天福地,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很多人都有一种“洞天福地”的情结,这实际上也是道教对生活的影响,所以南阳的高尚士刘子骥听说有这样的好地方,便去找寻,但这种“洞天福地”只可偶遇,不可强求,所以其至死都寻找未果。

说白了,陶渊明就像海子一样,只是描述了他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生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供了这样的意境或说生活样板:有一所大房子、靠海、有一匹马、砍柴、喂马、周游世界。如果数百年之后,有人解读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认为“大海上面花朵在盛开”让人细思极恐,岂非可笑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