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路153号
体育爱好者们或许都知道
这里是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
而对于浙江体育来说,体育场路153号,还有着更特殊的意义。1953年,浙江省体育干部培训班成立,而这也是体工一大队的前身。
1960年3月,省体工一大队正式成立,大本营就设在体育场路153号。
因此,对于浙江体育人来说,这里曾是竞技体育的圣地,50年来,共走出了5个奥运冠军、85个世界冠军、132个亚洲冠军和567个全国冠军。
了不起!
2006年后,省级训练单位合并组建了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并搬到了萧山,这里也正式改成了全民健身服务中心。从2006-2020年,这里已经为健身爱好者服务近15年。
了不起!
今天起,这里即将拉开拆迁改建的序幕,全民健身中心也将暂时和大家告别。
前世
1953-2006
体训一大队时代
从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路的大门走进来,左手边有三颗巨大的香樟树,从1960年开始,它们已经伫立在这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浙江体育的腾飞。
这里,走出了浙江第一位全运会冠军:
1959,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姜玉民在女子400米项目上,以破全国纪录的成绩为我省摘下全运会的首枚金牌,创造历史;
这里,走出了浙江第一位世界冠军:
1979年在杭州举行的第一届羽毛球世界杯赛暨第二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傅春娥拿到了团体冠军,创造历史;
这里,走出了浙江首位男子奥运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楼云首次完成了“楼云跳”,获得男子跳马金牌。
这里还走出了李玲蔚、马晓春、占旭刚、陈桦、诸宸、夏煊泽、罗雪娟等一批世界冠军、奥运冠军。
从大门口进来,依次排列的是篮球馆、羽毛球馆和综合训练馆,都是80年代兴建的。最初,住宿条件也很艰苦,只有一幢两层的宿舍,男运动员住在楼下,女运动员住楼上,七八个人住一间……1960年,运动系成立之初,各个项目训练设置都十分简陋。
整个体训一大队只有一个有顶棚的场地,一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所有队员都要在这里训练,拥挤程度就快赶上菜市场。乒乓球队没有地方训练,开始要到市体委(原在杭州市基督青年教会)教会,而近几年在全国比赛中“包游”的游泳队训练场地直至1979年才完工。此前,浙江游泳队都在外面“打游击”。第一位代表浙江参加全运会的游泳运动员傅百炼告诉记者,1959-1975年,在长达16年里,黄山成了当时游泳队冬天的家,因为那里有一个温泉泳池。当时浙江游泳队不仅没有训练场地,游泳装备也没有,男运动员就穿自己的短裤训练,女运动员麻烦一点,发几件男运动的棉质背心,再自己改成泳衣。
后来,这里搭起了三座竹棚子,再后来修建了浴室、女运动员宿舍,扩建了食堂,又修建了健身房和风雨操场。
1971年进队的傅春娥记得,刚进队时一大队的羽毛球馆还没造好,羽毛球队员只能在对面杭州体育馆边上的一个训练馆里训练,这样过了好几年。一大队的羽毛球馆终于完工了,就是现在大门进来的第二栋楼。一楼是体操馆,二楼是羽毛球的训练场地,在上世纪70年代,能够有这样一个羽毛球训练场地,在全国也算是名列前茅。1979年,第一届羽毛球世界杯赛在杭州体育馆举行,傅春娥可以说就在家对面拿到了浙江首个世界冠军。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操系原主任吴熙勤进篮球队时已经是70年代,条件改善了不少,因此“那时候说起当运动员,大家都很羡慕,因为有杭州户口,吃得好、住得好,社会地位很高,大家都想来。”据说,体训一大队曾经有一位厨师,大家都叫他阿毛师傅,肉包子做得一绝,每个人都很爱吃。许多从体训一大队走出的运动员,提起这里最想念的都是那个肉包子。“篮球队员人高马大,又是青春期,有一个队员最高纪录一口气吃了15个包子,现在想想很不可思议。”
虽然那时候不管训练还是住宿条件都不能和现在比,但是大家在一起就像家人,而且训练都特别刻苦。
2006年,我省优秀运动队学院化以后,“体工队”一词也成为了历史。
今生
2006-2020
全民健身中心时代
2006年以后,省队都去了位于萧山的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深厚体育文化氛围的体育场路153号则在省体育局的统一部署下,利用原场馆设施资源,并根据大众健身需要,改造成为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
开辟了6片室内篮球场、21片室内羽毛球场、6张乒乓球桌,4片网球场(室内室外各2片),2片足球场,还有综合培训馆和国民体质检测中心等适合老百姓需要的体育综合服务设施,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成为当时市中心“最豪华”的健身“航母”。
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建立之初, “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亮点、月月有赛事、季季有精品”,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开放第一年,共接待参加各类活动及培训近二十万人之多,基本实现了“中心搭台、企业唱戏、市民受益”的筹建初衷。
在杭州业余体育界,有一句玩笑话,叫做“肯德基、可口可乐和省全民健身中心是三大业界良心”。
省全民健身中心上午9点-11点的时间段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收费时间段价格也非常实惠,价格多年来一直非常稳定,没有出现过大幅度上调。
2021开始,这里将逐步停止营业,虽然很多体育迷都很舍不得,但是他们也表示理解。
未来
看省全民健身中心
华丽蝶变
根据目前规划,未来浙江省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将是一个占地约47亩,依然规划为体育用地和住宅用地。其中,体育用地依然占主要大部分,小部分住宅用地从体育场沿街移到了南面健康路沿街。
除了新建的两个场馆外,其余场馆均会拆迁、重建。包括健身活动中心、智力运动中心、亚洲体育东部中心、智能体育运动中心、运动康复中心、科学健身指导中心、体育文化科技展示中心等“七中心”的体育超级综合体,可以提供游泳、网球、足球、篮球等数十项群众喜爱的运动。
从设计上看,未来全民健身中心大跨度钢结构高层建筑、模块化可变空间拓展了场馆的可变性,使之能够适应不同的运动类型,从物理属性上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深基坑地下室能提供大量的停车位缓解了市中心停车难的问题等设计理念和建设规模都开创了国内先河。
建成后,这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大大提高体育公共综合服务能力。
他们和这里一起成长,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如今,他们满怀深情和期许,讲述自己和153号的故事。
01吴熙勤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操系原主任,1971年进队成为浙江省篮球队队员。
说起全民健身中心,吴熙勤打开了回忆的匣子,从1971年进队开始到2006年,他的工作、生活都没有离开过体育场路153号。印象最深的是结了婚的教练没有地方住,就把男三宿舍拿出两层来给他们做婚房,一对夫妻一个单间,上厕所和做饭都要到走廊上。“一到饭点家家户户就在走廊做饭,大家还要比拼一下谁的厨艺好。现在钓鱼协会秘书长孙浙东算是男同志里厨艺比较好的,另外就是一个摔跤教练的老婆,特别贤惠。因为她是台州人,就经常做了食饼筒(一种台州小吃)分给大家。”
02胡茜玲
浙江女篮50年代的队员,初中毕业后从老家温州来到了省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从沿街商铺的后面走进居民楼,30年前建成的老房子显然已经非常老旧,光线阴暗又很陡峭的楼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胡茜玲是浙江女篮50年代那批的队员,初中毕业后就从老家温州来到了省队,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从青涩少女到白发苍苍,胡茜玲在这个地方训练、工作、生活了70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太熟悉了。
说起篮球,胡茜玲还是很有感情,因为以前打篮球经常“吃萝卜”(打篮球时手指被戳伤的运动损伤),现在年纪大了手指问题非常多,但她并没有后悔。她说:“我这辈子最庆幸的事,就是来杭州当一名运动员。”现在,83岁的胡茜玲仍然在省老年篮球协会做一些关于篮球的工作。
来到胡茜玲的家中,她和老伴正在准备搬家,客厅里摆满了纸箱子,记者发现大部分都是一些书籍、书画。原来,老伴郑嘉钧曾在文化局工作,写写画画既是爱好也是兴趣,甚至还有一批解放前中共地下党出版的《译报周刊》,是郑嘉钧的三叔藏在墙洞里的宝贵资料。“我三叔是中共地下党,后来老家修房子才发现的,我整理好了就准备捐给博物馆。”
对于这个住了三十年的家,胡茜玲很舍不得,“家里的大理石、吊顶、柜子都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都是我先生亲自设计、自己动手的,所以很有感情。”但是,年纪大了楼梯爬不动了,“如果以后能住上电梯房就好了。”
因此,这次拆迁胡茜玲是第一批签字的,老俩口新租的房子就在儿子工作单位附近,一个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离得近也方便子女们来看望他们,“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四年后再回到这里。”
03李宏志
体育用品商店店主,坚守体育场路30年,希望重回这里。
李宏志如今在全民健身中心门口经营着11间体育用品商店,几乎覆盖了体育运动的全品类项目,因为要搬迁了,所以有很多事情需要交接。新的店面也找好了,还在体育场路上,离原来的店面就一个路口,靠近杭报大厦。“临时也找不到合适的店面,只能先找了两间过渡一下。”
1971年,15岁的李宏志来到省体工队成为了一名足球运动员,退役后也留在了体育系统,后来调到体育局计划财务处。那时候,省里为了安排离休老干部,成立了一家公司,李宏志担任总经理。直到1992年即将提拔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邓小平南巡。
一趟南国之旅带来了“下海潮”,也改变了这些曾端着“金饭碗”的人的命运。1993年,李宏志也决心跟着潮流下海。那年,他用了五六万元盘下了两间店面,做起了体育用品的生意,成为了体育用品市场的拓荒者。没有想到,此后坚守全民健身中心近三十年的李宏志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更见证了体育市场的繁荣兴衰。
李宏志记忆中,从90年代至今,从体育用品的销售就能看出体育市场的繁荣程度。2010年左右,市场经历了一次大的发展,但后来又低迷了一阵子。近两年,体育市场又开始火起来。“这也说明大家对体育运动和赛事的热情越来越高。”
因为是足球运动员出身,李宏志对足球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他拿下的卡尔美浙江总代理不仅是全运会浙江队的赞助商、还赞助浙江省足协等不少足球联赛。
如今,李宏志已成为杭州体育用品批发的龙头,并拥有了两家公司,还同时经营着线上业务,主要交给儿子李海打理。在他看来,体育场路的全民健身中心仍然是自己的大本营,他说如果改建后的全民健身中心还有店面的话,自己还要回来的。李宏志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全民健身中心成为杭州乃至全省体育用品的集散地。
告别
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体育场路153号,对于浙江老一辈体育人来说更像是一个家,他们很多人从十多岁进队开始,就一直在这里训练、夺冠,再到后来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后很多人也依旧住在以前单位分的房子里。这里,承载了他们的青春和梦想、承载了他们的奋斗和拼搏、也承载了他们的成功和失败。可以说,对于很多老体育人而言,他们的整个人生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他们来说,拆掉的不仅仅是这些建筑,更是他们的人生回忆。
但是,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已经“服役”近五十年的健身场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了。因此,尽管我们依依不舍,但终究要相信,每一次的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未来,这里全民健身中心将在这里华丽蝶变,用更好的姿态去迎接每一位来健身的市民,为体育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监制:郭必文
审核:汤怡虹
体坛报记者:易龙吟 余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