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世界杯看球网吧(除了“踏踏实实把球看好”,“解说”又成新宠《足球解说大会》背后的中国球迷生态)

昆明世界杯看球网吧(除了“踏踏实实把球看好”,“解说”又成新宠《足球解说大会》背后的中国球迷生态)

《足球解说大会》是中国首档足球解说类选拔真人秀节目。在评选环节,黄健翔、韩乔生、董路三位知名解说员担任专业导师,国内顶尖级足球解说员评论员担任专业评审。(资料图/图)

(本文首发于2018年7月5日《南方周末》)

多年来,80后周斯晨一直以球迷自居。他每周都熬夜观看西甲皇家马德里队的比赛,足球的基本规则、战术体系都不在话下。2018年,他在PP体育制作了《足球解说大会》,一档球迷选秀节目,恍然发觉:“自己是伪球迷。”

一期节目设置了世界杯知识竞答,第一题是:“2014年巴西世界杯半决赛,德国7比1战胜巴西,第三个进球的德国队队员是谁?”14位选手有12位选出了正确答案“克罗斯”。

“如果你没有被球迷文化的正向内核影响到生活,我认为你就不是一个重度的真球迷。”周斯晨接触了选手后感叹。

“足球虽说有世界上最广大的体育受众群体,但它仍然是一个垂直领域,”周斯晨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懂的就是懂,不懂的人就是不知道怎么看。”他曾在湖南卫视参与制作多季“快女”“快男”节目,发现球迷选秀可以套用类似模式。

节目邀请韩乔生、黄健翔、董路担任导师。“在发声规范,谈吐仪表这些专业层面,韩老师是当仁不让的;黄老师在足球文化沉淀上应该说是最好的,包括他传递的情感,尺度的拿捏是最熟练的;董老师近几年在网络平台上有独到和个性的语言特点。”周斯晨解释。

报名选手必须年满18岁,不设上限。让周斯晨意外的是,这些球迷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如果年龄层偏大,说明这个市场老化非常严重。”周斯晨说,“23岁是未来互联网的主力用户群体。”

男女比例大约是2比1,女性人数占比超出周斯晨的预期。但随着节目发展,女性选手“到最后占比越来越小”。韩乔生认为,女性做足球解说天然地比男性更困难,现阶段中国还没有出现优秀的女性足球评论员。不过他相信,网络解说比电视解说更适合女性,“更能够让女性有空间去发挥,与观众互动,而不只是场上的技战术分析。”

真正见到这些球迷,做了多年综艺节目的周斯晨感到惊讶。“我非常鲜明地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性,我们可以理解为热爱或者执拗。”周斯晨说,“解说这件事不像唱歌、选美,能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没有什么职业优越感,而且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作息规律也是反人类的。世俗来讲,我不认为它能解决一个人的核心生存问题,或者虚荣的诉求。在这些人眼里,感觉这不是最重要的,有几个人为参加节目把本职工作都辞了。”

“你们不知道前一天输了六个球吗?”

湖南姑娘李丽平做国足领喊已经十年了,圈内人称“中国麦姐”。领喊,指在足球比赛现场带头喊口号的球迷。

小时候,李丽平因为中国女足队长孙雯喜欢上足球。周围没有女孩子踢球,她就跟男生在泥巴地踢,球门是个铁框框。2008年,她在深圳上大学时,第一次去现场看球。“球迷又跳又蹦,氛围也好”,她受气氛感染,异常兴奋。

事后,李丽平托朋友向深圳球迷组织提出,想学做领喊。第一场喊下来,她哑了一两个星期,嗓子伤得很深。十年来,她吃过国内外各种润喉含片,比赛结束还要用毛巾热敷,避免说话。她生长在湖南,如今很少吃辣椒了。

为了让声音传得更远,李丽平领喊时通常站在高处,全场比赛蹦蹦跳跳。有的球场没有专门的领喊台,她只能一只脚放在看台上,另一只搁在凳子上支撑,中场是仅有的休息时间。

2016年,中国队在昆明参加世界杯预选赛。李丽平记得,全场五万人发出同样的声音:“中国必胜”。这场比赛,中国队0比0战平卡塔尔队。

“五万人的‘中国必胜’是很牛的。”李丽平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中国球迷很难带,情绪普遍不高,尤其落后的时候。”她去看过欧洲杯,欧洲球迷在享受足球,“不管落后还是领先,他们就在那里唱歌,边跳边喊”。

比赛中也有突发状况。2018年“中国杯”锦标赛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对阵威尔士,开场两分钟就丢球了。“观众一下子就没兴趣了,坐下不看我。我一个人在那里领喊,没有人理。”李丽平坚持带动观众情绪,给中国队加油,“人家来势汹汹,我们不能落后,慢慢还是带得不错”。

那场比赛中国队惨败。像往常一样,李丽平没有找中国队球员合影签名。“一帮大老爷们,前一天惨败,第二天每个人都嬉皮笑脸,你们不知道前一天输了六个球吗?”李丽平说,“只是我不能去吐槽,我代表胸前这个国旗,我是中国人,需要一种荣誉感,我支持一个整体的中国队。”

2017年3月,中国队世界杯预选赛迎战韩国队,地点在湖南长沙。李丽平所在的“战斗组”提前两天到达,落实装备,为每块区域配旗手、鼓手和领喊,李丽平是总领喊。比赛前三四个小时,“战斗组”进入球场,挂国旗和横幅,分配道具。

中国队1比0取胜,李丽平至今记得,身边六七十岁的球迷跟年轻人抱头痛哭。“他说过去几十年,也跟随国足到处看比赛,没见过大赛赢过韩国。”李丽平说,“中国球迷多可怜,多容易满足。赢的时候我们个个热泪盈眶,像得了世界杯一样。”

胜利过后,没什么人注意到领喊的付出。领喊没有工资和补助,所有费用都自己负担。李丽平十年来挣的钱,都花在足球上。她至今单身。“如果找男朋友,他不爱我这个爱好的话,就没必要谈了。”李丽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结了婚我也不会离开领喊这个圈子,我打算再坚持喊十年,如果能看到中国队再进世界杯,我肯定要疯掉了。”

“踏踏实实把球看好,比什么都强”

站在领喊李丽平身后的,是许多冯诗聪这样的铁杆球迷。

辽宁在校大学生冯诗聪是家乡球队的死忠,辽宁队每个主场比赛,他都坐火车从锦州赶到沈阳。他也曾“远征”客场如呼和浩特、南京,由于财力有限,有时只能买火车硬座,连坐十八个小时。“每一次远征都是人生阅历的增加。”冯诗聪说,“哪怕去不了,也会通过网络看比赛,达到和现场战斗球迷一样的嗨点。这才算死忠球迷。”

昆明世界杯看球网吧(除了“踏踏实实把球看好”,“解说”又成新宠《足球解说大会》背后的中国球迷生态)

2016年11月15日,云南省昆明市,2018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中国0-0卡塔尔,现场球迷为国足鼓劲。(视觉中国/图)

所谓“战斗”主要是加油助威。冯诗聪带着战鼓和喇叭去现场,夏天出汗多,还带一件替换球衣。“战斗”偶尔会升级。2017年,同列中超后三位的辽足客场挑战延边富德,输球者就会降级。辽足0比1告负,冯诗聪印象里,“延边球迷拿矿泉水瓶灌东西,往辽足看台上撇”。此前辽足2014年客场对阵哈尔滨毅腾,双方球迷在体育场群殴,曾轰动一时。

新赛季,辽足降级到中甲联赛,主场观众数量锐减九成,以前忠实球迷所在的“东区看台是能坐满的,现在稀稀拉拉一片”,火药味也随之消散。

冯诗聪小时候也看电视转播,没什么感觉,“一大帮人追着球跑”。真正改变他的是2013年初中毕业时,去沈阳看辽足对阵上海申花。那场比赛非常精彩,辽足前卫张靖洋背后铲倒申花后卫戴琳,被红牌罚下,“火药味就起来了”;申花一球领先到补时阶段,辽足外援前锋埃杜获得点球扳平比分。

当时几万球迷高呼起“辽足必胜”。冯诗聪坐在西看台散客区,被东看台死忠球迷的助威震撼了:“我以前不知道现场气氛这么嗨,看了现场比赛之后你肯定上瘾,吵吵着下场比赛还看。”

2016年冯诗聪高考,辽宁队主场却一场没落。“同学4、5月份在努力复习,我还是在看台上为辽足加油。”冯诗聪说,“高考对我来说,无非就是一场考试,我该看球看球,该支持辽足支持辽足。高考没有办法成为我不看辽足的理由。”

上大学后,冯诗聪从未想过找女朋友。“我要和一个女生处对象,能落下啥?还是踏踏实实把球看好,比什么都强。”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家里的一些聚会,如果时间冲突,我都选择去看辽足。”

参加《足球解说大会》的年轻人里,喜欢中甲球队的冯诗聪是个异类,最受追捧的球队是西甲的巴萨和皇马。“国外那些球队,我喜欢得再多也不可能接触到,不像他们(有些选手)可以通过通告活动接触到。我除了能接触到辽足还能接触到什么?”

冯诗聪估算,自己一个赛季要为看球花掉6000到8000元,主场看球坐火车往返于锦州和沈阳,门票是380元的年票,相当低廉。他“远征”南京时曾拐到上海,想顺便看一场上海申花的比赛,原价一百多元的门票被黄牛炒到三百多,他只好作罢。

客场门票由俱乐部提供。有场踢重庆,冯诗聪左右盘算,最终没有“远征”。“没有高铁直达,单程40个小时,如果往返飞机,俱乐部给报销1000元,我自己还得搭好些,压力比较大。”冯诗聪说,“真要报1500元,就是旷课我也去了。”

球迷的另一项开销是购买球衣和衍生品,但辽足这方面开发得很少。“我也拉不下脸去找队员要,所以会去网上买所谓‘一比一’的。”冯诗聪人生中第一件球衣却是正品,是初三时购买的,锦州只剩下五件。当时他初三,“才一米六,买了175厘米的,结果这件现在还能穿,穿着还有点大。”

冯诗聪如今在家里吃住。“比住校省不少钱,住校我一个月1500打不住,在家我没什么花钱的地方,一个月400块钱对我来说够够的了。”冯诗聪说。

一年生活费不到5000元的冯诗聪,却要花费6000元到8000元看球。“靠我自己确实比较费劲。”冯诗聪说,“我爸给我钱,但他也不算支持,因为他知道不让我去有点不可能。”

网络直播流行之后,冯诗聪也在直播平台说球,满口东北方言,不乏关注者。与职业解说员相比,他从球迷角度说球,能看到不同侧面。“球队大比分输球,现场球迷会背过身去。”冯诗聪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这是球迷的肢体语言,类似于看戏时喝倒彩,“球员们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不过,解说没给冯诗聪带来多少收入:“女主播有专门刷礼物的,我说一场球基本上能挣个五块钱,一个月的礼物钱也就够维持电费的。”

冯诗聪在《足球解说大会》早早被淘汰,他对于从事解说行业缺乏信心。“拿到毕业证考一个事业单位也行,到时候就得以家庭为主,要挣钱了。如果工作和看球撞上,只能选择工作,因为总请假是不好的。”冯诗聪设想,“未来可能一个大财团接手辽足,辽足又能飞黄腾达了。”

刚出道是“讲波仔”,大咖才是“讲波佬”

中国足球文化有南北之分,对于李丽平、冯诗聪等全国大多数省份的球迷来说,南派足球是神秘的。陈文森就来自南派足球的故乡广东,在《足球解说大会》节目中,是唯一一位用粤语解说的选手。

陈文森出生在咏春拳开创者叶问的家乡,佛山南海罗村。这个小小的街道每年都举办贺岁杯足球赛,参赛队伍多达32支,与世界杯相同。当地体育氛围很好,中学时,他的很多同学一放暑假就去赛龙舟,随舞狮队去北美为华侨表演。

陈文森家的足球渊源更深。他父亲生在足球之乡梅州,小时候就踢球,但未能进入职业队,人生一大夙愿是“以后有了钱要买两支足球队,有空就让他们踢比赛给自己看”。

“后来他因为踢球没有考上好高中,觉得踢足球没前途,不让我踢。”陈文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父亲的“保护”,他没机会及时接受足球启蒙,错过了成为职业球员的黄金年龄。直到2004年读高二,他在央视体育频道偶然看到一场英超比赛,阿森纳对水晶宫,被法国球星亨利所吸引,“14号头光光的,怎么那么厉害”。他从此迷上了足球。

大学毕业后,陈文森去上海服兵役,生活简朴,他的手机不能上网,只能打电话发短信。令他意外的是,虹口体育场就在军营附近,以那里为主场的上海申花陆续引进了多位国际著名球星。“中超比赛,德罗巴进球,全场喊他的名字,我们部队都能听到。”人在异乡,足球竟如影随形,每逢休假,他都去网吧观看近期的足球比赛视频,还托机关一位给领导买书的班长,帮自己带《足球周刊》《足球报》等报刊。足球是他当时跟外界少有的接触。

上高中时,陈文森就私下练习足球解说,模仿职业解说员何辉、丁伟杰、谢亮的粤语解说,詹俊的普通话解说。他在家乡和大学里的球赛解说过,到部队练习更勤,站岗时想象一场看过的比赛,“脑补”画面,自己解说。战友一开始都说,他努力到有点发神经。陈文森的连长也很喜欢足球,连队举办足球比赛,会请他去现场解说。“我退伍前一天,跟他喝了一个晚上的酒。我答应战友,我要成为解说里面唯一当过兵的,当过兵里面解说最好的。”陈文森说。

回到家乡,陈文森推掉了父母安排的“未来好的生活工作方向”,选择了一份能够接近足球的职业——在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

陈文森最开始主攻粤语解说,自称“讲波仔”。“称谓代表你的水平和地位,刚出道水平还不够的就是‘讲波仔’,能叫‘讲波佬’的都是大咖。”

通过广东体育频道解说张海宁的引荐,陈文森认识了首位广东粤语足球解说员,人称“四哥”的李伟健,并在他手下解说了大半赛季英超。2018年3月,陈文森有机会去长沙参加《足球解说大会》。李伟健鼓励他:“你应该去北方看更多的高手,了解一下普通话解说员是什么样的。”

大多数普通话足球解说由两人搭档,有AB角之分,A角主要描述比赛场面,B角配合战术分析。粤语足球解说的完整配置更加丰富,包括主持人、前国家队球员、教练、前职业裁判。“粤语解说员其实同时具备A角和B角的功能,看到画面随时来说,既可以说场面,也可以做战术分析,解说风格像朋友之间在聊球。”陈文森发现,普通话解说通常要求很亢奋,这可能是语音特点决定的,“粤语说得很平淡也会有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只会在打门或者球进的时候稍微兴奋一点”。

粤语语速更快,能够更加细致地描述场面。陈文森在节目中与普通话选手搭档,对方跟他使用相同语速,被评委批评“说得太满了”。陈文森则没有挨批,“粤语只要嘴够快,就可以把所有信息点都介绍出来,观众会听得很过瘾”。

粤语解说善用生活化的俚语俗语,如今被普通话沿用的有乌龙、鱼腩、跳水、挂靴、黄油手、世界波等等。广东籍解说员詹俊的普通话解说,也应用了这种语言风格,时常创造出球迷津津乐道的名句,如“家有鲁小胖,幸福又安康”,“天王盖地虎,唯我大吉鲁”。

全国总决赛中,导师和评委希望陈文森能成为“双语”解说。“我觉得很难。”他在长沙录制了两周节目回到广东,发现自己再做粤语节目时字音都咬不准了,十来分钟说顺了才回到粤语腔调,“国内还没有这样一个人,既可以普通话解说得很好,又用粤语解说得很好”。

在节目中,陈文森加入了韩乔生战队。1987年,韩乔生认识了粤语解说员李伟健,经常吃饭、聊天。他认为广东球迷的整体水平比较高,也比较懂球,陈文森即因此涌现。

总决赛时,韩乔生提议陈文森用粤语解说,大多数评委以听不懂为由压低分数。韩乔生觉得遗憾:“我能听得懂一半粤语,觉得他的解读分析非常到位。我觉得他吃了语言的亏,他在三强里面占一席之地,一点问题没有。”

“疾如闪电,快如风,银刀红马跃长空”

解说员苗霖上节目前,常常花一个小时化妆、做发型,还戴美瞳,使用双眼皮贴。这在中国的男性足球解说员中比较少见。

“中国足球是弱势项目,看的人太少,都不如篮球,跟娱乐更没法比了。”苗霖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如果想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足球,就必须让足球更娱乐化,“没有偶像,就没有办法带来很多关注,我希望那些不喜欢看足球的人也喜欢足球”。

最初做解说,苗霖接手的比赛相对冷门。他调侃,自己解说过南极洲之外所有大洲的比赛。冷门比赛信息相对稀缺,考验解说员的前期功课。他最初要为每场比赛花费八个小时做功课。“当时解说世青赛,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的青年队球员都不出名,你就得去外文论坛搜索。”苗霖找到一个懂当地语言的朋友,帮助他搜集资料,自己还去浏览球员们的脸书、推特。

2015年世青赛,塞尔维亚队长日夫科维奇率队夺冠,受到欧洲五大联赛球队关注。然而苗霖浏览日夫科维奇的社交媒体照片墙(Instagram)发现,他经常去夜店,常给三十六七岁的漂亮女性点赞。“我在解说中提到,这样的球员不太自律,可能踢不出来。”苗霖说,“他现在确实并不特别有名。”

积累多了,做功课的用时减少到每场四小时,苗霖也逐渐有机会解说知名球队的比赛。他曾经每天去一百多支球队的贴吧签到,看看新贴。“解说就是为球迷服务的,如果你都不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那别人也不会喜欢你的解说。”

苗霖在尤文图斯队的贴吧里看到,球迷给阿根廷前锋迪巴拉起绰号叫“小魔仙”,于是他在解说中也如此称呼。后来他觉得“小魔仙”太短,干脆称其“巴啦啦小魔仙”,名字来自同名动画片。有场比赛迪巴拉进球,苗霖在解说中播放了事先准备的《巴啦啦小魔仙》主题曲,“结果球迷就炸了,后来他们也开始在贴吧说‘巴啦啦小魔仙’。”

苗霖生长在山东,自幼对评书感兴趣,曾向评书艺术家刘延广、单田芳学艺。他常在中场休息时为观众加说一段评书,讲中外球员的人物小传。他有时也创作足球主题的说唱、喊麦作品,“特别好玩,颠覆了人们对于体育解说的观念”。

解说球赛时,苗霖也尝试融入评书里的贯口,描述穆桂英的贯口“疾如闪电,快如风,银刀红马跃长空”,他用来形容C罗射门,效果奇妙。“匹马单枪敢独行,可以形容前锋一个人闯入禁区;犹如蛟龙蹿出海,像不像球员从两人夹防中钻过去;单脚点地垫步拧腰,就相当于头球攻门……”苗霖随口演示了一串。

最初尝试“评书解说”,整场比赛苗霖有三分之一用评书语言,后来压缩了八成:“我哪怕不用一句评书语言,但节奏停顿、语言语气、音调抑扬顿挫都是评书的。”

央视体育解说员杨健曾分析,评书是感染人的,解说是服务观众的。“二者确实有冲突,(关键)还是度。”苗霖说,“一个进球会回放好几遍,第一遍以战术分析为主,第二遍加评书,就太漂亮了。”

“我发自肺腑说,这属于解说员的更新换代,如果我们属于三代战机或三代半,他算五代战机,知识结构新,而且不断地知识更新,解说有新意,才能够给这个行业带来一种新的气象。”节目导师韩乔生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黄健翔出来是一股清新的风,使得整个解说的语态发生很大变化。之后没有大的变化,这种新的变化就来自新媒体,来自风格上大胆的求新求变。”世界杯期间,韩乔生与苗霖搭档解说了互联网平台的直播。

《足球解说大会》决赛上,苗霖解说贝尔在欧冠决赛的倒挂金钩射门时,继续借用了评书贯口。这次是吕布:掌中戟神鬼怕见,胯下马走海登山,他好像哪吒三太子,翻身跳下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