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演员在隆子县玉麦乡文化广场表演歌舞剧《天边格桑花》。 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5月31日,演员在隆子县玉麦乡文化广场表演歌舞剧《天边格桑花》。 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曾经,这个乡只有三个人:父亲是乡长,大女儿是副乡长,小女儿是妇女主任。
听到这样的故事,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惊讶——一家三口怎么可能组成一个乡?这个乡长也当得太容易了吧?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而是真实存在的。这个昔日里的“三人乡”,就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
“阿爸,咱们为什么要一直守在玉麦啊?”“要是连咱们都搬走了,这里可就没有人了!”这是歌舞剧《天边格桑花》里的对话。
玉麦,位于拉萨东南约550公里的边防线上,行政面积达3644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以来,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曾经的34年间,这里只有他们一家人!忍受寂寞却无比坚韧,一家人犹如盛放在祖国边陲的“最美格桑花”。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歌舞剧《天边格桑花》正是为唱响写在玉麦土地上的爱国守边赞歌而著,更是为传颂生在玉麦这片土地上的爱国守边精神而作。
放牧守边路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我的房梁连着我的雪山
我的白云缠绕我的天边
我的青山飘扬我的炊烟
我的牛群伴随我的欢颜
这是我的家园,这是我的家园
《天边格桑花》中的唱词,正是对玉麦这片遥远之地的速写。
玉麦,位于中印边境,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很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1991年,新华社记者首次报道玉麦,当时的玉麦被称为“玉门乡”。
因为长期只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三人,玉麦又被称为“三人乡”,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乡。
历史上,玉麦规模最大时也有20多户300多人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西藏民主改革的进行,高原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生产条件迅速改观,人们陆续迁出重山阻隔、交通闭塞的玉麦。
到1962年,荒草开始占领玉麦众多废弃的屋舍,这里只剩下包括桑杰曲巴在内的三户牧民。此后经年岁月,玉麦唯余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生前,桑杰曲巴曾告诉新华社记者,一下子走了这么多人,当时感到特别孤独,但他想玉麦是中国的领土,有土地就得有人,即便再孤独、再艰苦,他也得为这块土地留下来。
曾经,玉麦很远。尽管连通玉麦和外界的山路2001年就已修通,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11月的飘雪意味着长达半年的封山期即将开始,玉麦通往外界的公路会被积雪覆盖,车辆无法驶入。多年前,玉麦村村委会主任次旦扎西外出运输过冬物资,车子直接陷进了山上的雪里,等第二年雪化后才把车取回来。2017年春节前夕,新华社记者也曾尝试挺进玉麦,却因路面结冰、车辆无法通行而告失败。
雪花儿一片一片掉下了天空
牛儿踏碎冰河回到了河谷
漫长的冬日啊又一次来临呀
雪越大明年的草儿就越绿
——《天边格桑花》的唱词
曾经,玉麦很苦。因为地理气候特殊,玉麦的天和雨雪分不开,长不出一粒青稞,粮食要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日拉山运进来。“过去,每年11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山,乡民进出只能靠双脚。如果不赶在冬季来临前将粮食驮进山,漫长冬季只能挨饿。”玉麦乡乡长胡学民说。
你听那寒风用一天的挣扎
滋养寂寞无穷无尽的生长
长长的日子啊长长的期盼
孤独的牧歌在孤单的回响
——《天边格桑花》的唱词
曾经,玉麦很难。正如歌词所唱,由于偏远闭塞,在玉麦,就意味着要忍受孤独和寂寞。长年累月,这里只有3个人,对着几十头牲畜。由于长期见不到人,卓嘎、央宗姐妹的婚事也没有着落。巡山时,有不少70度以上的陡坡,上去要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下来只能屁股着地一点点往下挪。
就是这样的艰苦地方,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玉麦再苦,也是我们的家!”
虽然只有三个人,但仪式一点不能少。每次从县里开会回来,桑杰曲巴都会把两个女儿从放牧点叫回家,郑重传达会议精神。老人还手工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让一家人举行升旗仪式。
“阿爸指着‘国旗’说,这就是国家,有国才有家。”在河边放牧的卓嘎满怀深情地说,“阿爸带着我和妹妹守护玉麦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我们的家。”
年少时,两姐妹跟父亲闹过多次,也曾期盼父亲带她们搬出去。“但阿爸说,如果我们走了,国家的这片土地就守不住了。”
桑杰曲巴老人去世后,守边的重任落在了姐妹俩身上。“每次赶着牲畜出山,最快也要一天,遇到风雪天还有生命危险。”妹妹央宗回忆说,“特别累的时候,我们也想过离开。但阿爸临终时说,如果我们走了,谁来守护这片土地呢?一想到阿爸的嘱托,就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谁说漫漫长夜,是缝在天上的黑幕
熬过去,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谁说纷纷雪花,是掩藏春天的白纱
迎上去,就会看见春天的阳光
——《天边格桑花》的唱词
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玉麦日新月异。2017年,玉麦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远超西藏全区平均水平。
这一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说:“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这一年,投资5亿多元、总长50公里的曲玉公路开工建设;国家电网进驻,家家户户实现了WIFI全覆盖,玉麦人跟上潮流用起了微信支付;乡亲们搬进“幸福美丽边境小康示范乡”装配式结构“农家别墅”;此后,还迎来几十户新搬迁的居民。如今的玉麦,基层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无人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投入使用,篮球场等活动场所拔地而起,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守边人安心了,守边的队伍壮大了,守边人的生活富足了。
2018年10月1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卓嘎、央宗姐妹的先进事迹,授予她们“时代楷模”称号。
边陲家国情
唱响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天边格桑花》导演加永江措说,《天边格桑花》这部歌舞剧就是要把“三人乡”守边的故事搬上舞台,让它传遍大江南北,激励更多人加入爱国守边的行列。
2018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一行九人到玉麦乡采风,加永江措就在其中。正值3月,料峭春寒,玉麦乡日拉雪山脚下冰雪未融,与外界连通的环山公路因雪崩塌方。
“当守边故事里的日拉雪山出现在眼前,自己才意识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两姐妹却能坚守多年,敬佩之情涌上心头。”加永江措说。
时任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向他们讲述了桑杰曲巴父女几十年守边的若干细节:冰雪封山的一天,桑杰曲巴用牦牛驮着病重的妻子翻越雪山,明知不可为,在绝望的风雪中,他仍毅然决然选择攀登。从小在昌都长大,生长在山中、经常翻山越岭的加永江措备受触动,于是产生了编导《天边格桑花》歌舞剧的想法。
《天边格桑花》编剧白冰说,即便是在条件这么好的今天,去一次玉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全年交通状况最好的时候正值雨季,也常有塌方,看到山上的落石从车边滚过去,颇有惊心动魄之感。“那时我就在想,过去条件那么艰苦,桑杰曲巴一家人坚守多年,他们值得被更多人认识。”白冰说,他是发自内心、带着感情,想要创作这部歌舞剧。
1981年出生的白冰是“藏二代”,父母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号召到拉萨工作。在他的认知里,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离不开国家的力量;西藏取得‘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发展成就,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包括玉麦在内,西藏边境地区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投入。因此,从西藏出发去理解国家认同,从玉麦出发去理解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是很不错的切入口。”白冰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传统,在西藏这样的边境地区,更能理解爱国守边的内涵和意义。遇见玉麦,创作的冲动和激情便油然而生。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一条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作为导演,加永江措对《天边格桑花》是有基本原则的:根据原汁原味的故事记录创作,不做更多的想象加工。
“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加永江措说,卓嘎、央宗姐妹在父亲桑杰曲巴的影响和带领下,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几十年如一日以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数千平方公里的国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的坚定信念,原原本本地呈现她们爱国守边的故事和精神,就足以打动观众。为此,他和团队多次前往玉麦采访,收集文献资料,挖掘故事细节。
2018年5月完成剧本第一稿;2019年完成剧本第二稿;2021年6月全面启动歌舞剧编排工作……
今年5月31日,耗时超过4年的《天边格桑花》在玉麦乡实现首演。7月12日,首届西藏文化艺术节在拉萨市金城公主剧场开幕,《天边格桑花》作为开幕大戏荣耀上演。
“不要忘记自己的颜色,火堆只要燃着,日子就不会难过,不要忘记阿爸说的,我们是红色的。”身着民族特色的服装,饰演卓嘎、央宗的两位演员次仁央宗和罗珍在舞台上随着音乐歌唱、起舞。
“冒雨在玉麦的夜里听着四面风声,剧本文字背后的情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其中,这个边境村庄特有的孤独感让我不禁自问:这三十多年,卓嘎姐妹如何度过?”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工作20年的次仁央宗说,参演这部歌舞剧本身,是对演职人员的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让自己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有国才有家
像格桑花一样,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加永江措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是《天边格桑花》希望达到的效果。
在没有专业舞台、灯光的玉麦乡广场,音乐响起,演员们瞬即进入情景角色,在广场上为观众表现出了最佳状态。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
人群中,56岁的白玛坚才看得格外认真,他是剧中邮递员的原型人物。“我15岁就在给玉麦乡送信件报纸,夏天还好,能骑马,冬天下雪只能徒步背着信件翻越雪山,那时真是苦极了。”
“我想起小时候,卓嘎奶奶给我们讲她阿爸的故事,看了表演,他们放牧守边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我长大以后也要守护这片土地。”玉麦首演现场,台下的旦增片多入了迷,她说,村里这几年变化很大,修好了路,建起了房子,学校里也有了更多的小伙伴。
央宗的儿子索郎顿珠今年27岁,现在是玉麦乡玉麦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这次演出的台词特别触动我,说我阿妈他们‘心中有一把火’,这把火是玉麦的火,而现在到了我们这一辈守边人手中,将继续燃烧并传承下去。”索郎顿珠说,“我会和父辈们一样,在这里见证玉麦的变化,玉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答案不言而喻。《天边格桑花》勾起了人们的记忆,也凝聚了人们的力量。
加永江措介绍,《天边格桑花》今年以山南为主,已在隆子县、曲松县演出15场,计划今后两到三年内,到西藏21个边境县实地演出,让西藏边境县的居民们都能看到当下的歌舞剧,增强边民爱国守边的理想信念。
卓嘎、央宗是“爱国守边的最美格桑花”,但她们从事着最普通的工作。
2021年,卓嘎被授予“七一勋章”。“当时我想知道国家级荣誉获得者的生活是怎样的,结果到了她家中,看到她和妹妹依旧放牛、劈柴、熬酥油,做着放牧人最普通的事儿。”去年8月,又一次去玉麦采风的白冰回忆道。
在那辽阔壮美的天边
这里森林怀抱着雪山
在那辽阔壮美的天边
漫天遍野盛开着杜鹃
我们是天边的格桑花
——《天边格桑花》的唱词
实际上,在西藏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还有很多像卓嘎、央宗这样“普普通通”的守边人。《天边格桑花》描绘的不仅仅是卓嘎、央宗的故事,也是边境线上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缩影。
“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儿——用双手守护自己的家园,用双手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就是这群‘普通人’正在做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也是《天边格桑花》这部歌舞剧想要呈现的。”加永江措说。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党委书记周后有表示,《天边格桑花》既是一部现实爱国主义题材的文艺作品,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思政教育课,是打造“高质量文艺作品”的具体行动。
雪域高原上,腰杆纤细、花瓣小巧的格桑花在风中摇曳。格桑花虽纤细小巧,却能经风雪、耐严寒,在雪域严峻的气候中奋力生长,尽显顽强坚韧的品质,恰如长年坚守在高原边境一线的守边人。
巍巍喜马拉雅,皑皑雪山耸立。360多万西藏各族儿女以“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共圆伟大复兴梦想”为神圣使命,争做盛开在高原边陲的天边格桑花,坚定不移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和幸福家园建设者,化身为守护祖国边陲的一个个坐标!(张京品、陈尚才、田金文、刘洲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