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新世界杯短道速滑(范可新亲吻冰面感谢祖国强大,设计“超人”动作带队友跳上领奖台)

范可新世界杯短道速滑(范可新亲吻冰面感谢祖国强大,设计“超人”动作带队友跳上领奖台)

范可新赛后亲吻冰面。图/新华社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

这一晚,拿到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以后,荷兰队全体队员双手指天,纪念故去的队友鲁伊文;这一晚,28岁的中国老将范可新拼到一枚铜牌后,附身亲吻首都体育馆的冰场,这是对她8年努力坚守的回馈。

赛后颁发纪念品环节,5位中国姑娘做了一个超人的手势,跳上领奖台。范可新说,她们每一天训练都很艰苦,都是在超越极限,“我们每个人都是超人。”

范可新世界杯短道速滑(范可新亲吻冰面感谢祖国强大,设计“超人”动作带队友跳上领奖台)

“中国短道女超人”跳上领奖台。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定海神针

承担中国队起跑和冲刺棒

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在中国队、荷兰队、韩国队和加拿大队之间进行。整体实力强大的荷兰队始终保持领滑位置,最终收获金牌,韩国队收获银牌。中国队拿到铜牌,这是姑娘们继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后再次站上冬奥会接力项目领奖台。

“接力是一个团体项目,每个人尽了最大努力,最后两圈范可新超得很漂亮,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曲春雨说,3000米接力有27圈,每队4名队员出场,比赛中每个人要接4到5棒,每一棒都有机会,“短道速滑这个项目,尤其是接力项目瞬息万变,最后只有结束才能知道结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任何一个位置上都全力去拼。”

接力决赛,中国队的起跑和冲刺棒都由范可新完成,她特意感谢了教练和队员的信任。“信任能带给我很多能量和力量,既然给了我这个任务,我就全力以赴去拼。”范可新说,挺想拿金牌的,她希望全队5个人都有金牌,但铜牌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都发挥了最好的水平,这个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赛后颁发纪念品环节,5位中国姑娘做了一个超人的手势,跳上领奖台。这个动作是范可新设计的,她说大家每一天训练都很艰苦,都是在超越极限,“我们每个人都是超人,而且这也是一个冲的手势。”

范可新世界杯短道速滑(范可新亲吻冰面感谢祖国强大,设计“超人”动作带队友跳上领奖台)

接力赛中,每位姑娘都拼尽了全力。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深情一吻

亲吻“北京”后还想滑下去

赛后,范可新附身亲吻了冰面。赛后被问及亲吻五环有什么寓意时,范可新笑着纠正,“我亲吻的是‘北京’,不是五环。”

范可新说,这个亲吻更多带有感谢的意思,感谢祖国的强大,能在家门口举办冬奥会,也让她们有机会在国人面前展现自己,展现团队的力量,“感谢冰场,感谢短道速滑这个项目,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

至于亲吻是否暗含告别的意思,范可新笑着说,她还想继续滑下去。“我这个亲吻冰面只是一个开始,不是要退役或者怎样。”范可新说,“速度滑冰好像有个50岁的阿姨还在坚持,还能拿到奥运会奖牌。我今年才28岁,还有能力,而且我也喜欢这个项目。只要国家队需要我,短道速滑需要我,我永远会站在冰面上。”

2014年索契冬奥会,20岁的范可新拿到一枚女子1000米银牌。2018年平昌冬奥会,范可新和中国女队陷入低谷。整个北京奥运周期,范可新的状态并不是特别理想。直到这个奥运赛季,她才拿到一枚世界杯500米铜牌。

接受采访时,范可新一直有些咳嗽,她说这4年每一天训练都能累到嗓子带血,但她享受这种状态。“我享受跟队友一起去开心、去努力、去奋斗的过程。”范可新说,无论比赛中失败还是成功,国家和团队都会给予她们力量和鼓励。

范可新世界杯短道速滑(范可新亲吻冰面感谢祖国强大,设计“超人”动作带队友跳上领奖台)

中国队员和荷兰队员、韩国队员一起自拍合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短道传承

希望年轻人接棒再冲金

北京冬奥会,中国短道女队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范可新参加了3届冬奥会,曲春雨和韩雨桐参加了两届,张楚桐和张雨婷则是首次参加冬奥会。

“这是一种传承。”范可新在国家队12年了,她希望有更多运动员接上接力棒,因为她们的目标是冲金牌。

这支队伍中,范可新无论在场上还是生活中都扮演着大姐的角色。每一天训练,她都会鼓励大家,希望大家不要留下遗憾。“我之前参加过两届奥运会了,我能体会到在那一刻有多无助,我不想她们也走我的路。我希望她们没有遗憾地结束任何一届奥运会。”赛后混采区接受采访时,范可新一个劲往后退,“多问问她们啊。”

这5名队员中,19岁的张楚桐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性格最开朗的一个。颁发纪念品仪式后,张楚桐张罗着与荷兰队、韩国队一起自拍合影。

“特别开心,开心的喜悦应该跟更多人分享。”张楚桐说,大家虽然是竞争对手,但场下都是互相尊重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分享喜悦,纪录这个美好瞬间,我觉得特别有意义。”

谈及首届奥运会之旅,张楚桐说收获颇多,“作为小队员,被范姐、春姐、桐姐这些大姐带着,能感觉到团结的力量,这是不一样的。”张楚桐说,赛前大家一直在讨论、研究比赛战术,最终也都在比赛中做到了最好。

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 徐邦印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