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0月15日电(记者乐文婉)“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52岁的盲人运动员田龙兵循着歌声,摸索着从塑胶跑道上的收音机旁拾起自己的铁饼,准备下一组训练动作。近30年来,他用这种近乎“浪漫”的方式,奏响了平静而坚韧的人生乐章。
10月11日,田龙兵在进行力量训练。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站定、运气、旋身、出手……铁饼稳稳地从田龙兵手中飞出,带着他的体育梦想一次次冲向绿茵场中央。作为湖北省残疾人田径队的一名运动员,田龙兵即将第8次站上全国残运会的赛场。“我没想过退役,只要投得动,我还会继续投下去。”
光灭 落寞离场
28年不见绿茵,但提起田径场的模样,田龙兵依然记忆犹新。“中间是椭圆形的绿色草坪,周边是浅红色的塑胶跑道——我这辈子都忘不掉。”
于他而言,田径场是梦想的起点,更是一生的舞台。
1969年,田龙兵出生在深山里的湖北恩施,带着山里汉子的血性与激情,田龙兵自幼便与体育结缘,加入恩施州摔跤队。湖北省摔跤队成立后,时年20岁的田龙兵作为首批队员,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摔跤柔道邀请赛中摘取了74公斤级古典跤冠军。
命运给予他天赋的馈赠,却又在途中压下一道折痕。在1989年的一次篮球训练中,起身投篮的田龙兵被一名防守队员不小心戳伤了右眼。治疗过程中,两眼神经又交叉感染,双目彻底失明。
仿佛赛场灯光熄灭,失利的运动员落寞离场。那时的田龙兵拒绝接受目不视物的生活,终日闭门不出。“我总撞得满身是包,心情很烦躁。作为一个盲人,我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我觉得一生都完了。”
重燃 逆风复航
偶然接触到残疾人体育事业,让田龙兵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1995年底,正在备战湖北省残运会的恩施市残联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田龙兵,他得以重回赛场,主攻技术特点与摔跤接近的盲人柔道项目。
“失明后的训练比以前困难很多,但我感觉我的眼睛好像能重新看到世界一样:有了体育,我就有了光。”2000年悉尼残奥会上,田龙兵代表中国队斩获柔道银牌。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素质下降,柔道项目对他来说日渐吃力。但田龙兵并不想就此终止体育生涯。经过审慎分析,他果断转攻更讲求技术与爆发力的田径投掷项目——铁饼、标枪、铅球。经历搁浅,田龙兵再度扬帆。
10月12日,田龙兵在进行铅球项目训练。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这3个项目我都很陌生,失明前看人投过,但从未学过。而这3项运动的发力点和技巧也各有差异,刚上手时还是很困难的。”田龙兵回忆道。
无法用眼睛观察动作,田龙兵只能用手一遍遍感知教练的技术要领。每次训练结束后,他依然在脑海里复盘每一个技术细节,有时甚至随手捡起路边的树枝练习投掷。“我躺在床上都在想动作,做梦都在训练。”
10月12日,教练唐志刚指导田龙兵(右)进行标枪项目训练。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普通人做几遍就能学会的动作,田龙兵要练上千遍。在教练的指导下,他逐步体悟、修正、精进。“经常练到身上酸痛,但我就是喜欢体育,因此所有的困难我都能克服。”
此后,在世界盲人运动会、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和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等多项赛事里,田龙兵夺得多枚奖牌。
传灯 赓续梦想
年过半百,壮志未减。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田龙兵从去年8月便一头扎进国家残疾人田径(黄石)训练基地。训练期间,他每天都要用数十公斤的杠铃练习抓举、推拉、蹲起,巩固力量。
“很多人觉得我很辛苦,我也有机会从事更轻松、工资更高的工作,但我不愿意,我理想的舞台就是田径场。今年我还想站上领奖台。”田龙兵说。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体育就是田龙兵漆黑世界里的一道光,而他也愿做一盏灯、一把火,带给他人光与热。
与田龙兵同在黄石接受田径投掷项目训练的,还有5位残疾运动员。他们或为聋哑人,或有肢体残障,或患有脑瘫。田龙兵作为体育老兵,总是用不懈的热忱激励他们阔步向前。
10月12日,田龙兵(后排右二)与队友、教练合影。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32岁的郑函行动不便,常年依靠轮椅,她在2019年加入了湖北省残疾人田径队。日常训练中,田龙兵时常帮她推推轮椅,搬运重的器械。“田大哥是个对体育有执着精神的人,挂在嘴边的永远是运动技巧与经验。到这个年纪了依然坚持训练,他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她说。
看着身边不断成长的弟弟妹妹,田龙兵时常感到欣慰,他说:“我早已接受失明的现实。目前唯一的遗憾是自己没能让国歌在国际大赛上奏响。选择坚守赛场,也是想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刻苦训练,有朝一日能实现每一个体育人共同的梦想——升中国国旗、奏中国国歌。”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