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世界杯(听航天人讲述他们与世界杯的故事)

纯真世界杯(听航天人讲述他们与世界杯的故事)

2018年6月14日 《中国航天报》第4版 责任编辑 王羽涵 美术编辑 张萍

世界杯,伴我走过40年

又一届世界杯足球赛今夜将在俄罗斯打响,掐指一算,从孩提时到如今,世界杯已经陪伴着我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

最早一次知道世界上竟有“世界杯”,是1978年我刚刚9岁的时候,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机,“世界杯”这个词是从比我大十来岁的大哥哥们口中得知的。他们聚集在邻居家里的黑白电视机前,看得是那么兴奋,我只隐隐约约记得东道主阿根廷队的精湛配合,肯佩斯和克鲁伊夫的英雄气概,整个体育场里漫天飞舞的纸屑,以及荷兰队阿里汉的惊天远射。

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是我第一次真正在自己家里的电视机前认认真真观看的。记得那时还没有进行全部比赛的直播,而是部分直播、部分录播,但这已经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少年的心愿。最好的巴西队没能笑到最后的那种惆怅,意大利队从不被看好到最后捧杯的激动时刻,多多少少会让人体会到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难料。

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是马拉多纳一个人的世界杯。其他球星球队都仿佛是绿叶,现在已经在记忆中成为空白。那届世界杯、特别是暑假开始后进行的后半程比赛,让刚刚17岁的我和其他球迷一样,开启了熬夜看球的模式。夜深人静时,对面家属楼里隐约闪现的电视机荧光,好像在说这世界上分为两种人,其中一种人叫球迷,他们可以外表很文弱、工作很普通、人生很平淡,但内心永远深藏着不可磨灭的激情与火焰。

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现在回想起来,令人记忆深刻的竟不在赛场内,而是开幕式上意大利的时装秀和《意大利之夏》这首主题曲的激扬旋律。这也契合了作为大学生的我与我的同学们的青春时代。宿舍楼熄灯后,大家偷偷爬起来,等宿舍管理员走了以后,再把电接通,几十号人光着膀子熬夜看球,友情就是这样积累下来的,到现在同学聚会时仍念念不忘。

此后,1994年美国世界杯炎热的气候、巴西队罗马里奥和贝贝托的惊艳表现,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雄壮的马赛曲、法国队打破几十年来巴阿德意四国对世界杯冠军的垄断,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罗纳尔多鼎盛时刻、中国队首次参加世界杯时北京大街上的寂静,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齐达内的“铁头功”、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伊涅斯塔的一剑封喉、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东道主的惨败,都是我世界杯记忆中的难忘场面。

但总的来看,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以及工作的繁忙,近十几年来,熬夜看球的劲头小了,也不像以前那样专注了。尽管电视转播技术更加先进、解说评论阵容更加强大,但世界杯自身的商业化运作、各支队伍打法的更加同质化与功利化,让人感觉到现在的世界杯已不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杯那样纯真了。

但不论怎样,伴我走过40年的世界杯,多多少少会让我这个球迷从赛场内领悟到一些赛场外的人生真谛,这包括:人生黄金期其实很短暂,因此要抓机遇、知进退、懂取舍;胜利来自团队整体,团队要有领头人,二者缺一不可……

最后建议当下的年轻家长们,可以引导学业繁重同时又兴趣多元的孩子们观看世界杯,因为在这里,人类最宝贵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兄弟情谊、团队精神以及在人生中常常遇到的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失败落寞、从头再来等,都能潜移默化地让幼小的心灵暗自感受到、体验到、学习到,这将是孩子们未来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作者 梁山


航天与足球

6月,又到了足球季。足球,作为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运动,吸引了数以亿计的人投入其中。这其中自然也不乏航天人,而足球运动与航天又是何其的相似,甚至可以说足球从业者就是体育界的航天人。

说到航天事业,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数十个专业的协同、上百家单位的配套才能完成一项工程。足球作为一项团体运动,同样需要团结协作,才能赢得比赛。咱们就拿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举例——为了防止敌人对武器系统进行打击,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都配备有阵地防护系统,对敌人的火力进行有效的吸引,从而保护主要作战装备不受打击,才能对敌人进行反击。这就像足球运动中的守门员和后卫,通过密切配合,一次又一次地瓦解对手的进攻,为己方的反击做好坚强后盾。

后腰作为足球场上关键的位置,既是球队由守转攻的重要角色,也是球队进攻的起点。而发射系统,在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中就扮演着后腰的角色,他是进攻敌人的第一发起者,从发射系统开始,拉开进攻敌人的序幕。

导弹升空需要强劲的推力,这正是发动机所扮演的角色。而在足球场上,同样有一类球员推动着本队的进攻,使足球有效地推进到对方半场,这类球员往往也被称作中场发动机。

球队的进攻方向、方式以及采取什么节奏进攻,都掌握在球队的组织核心手中。相对应地,导弹的控制系统就是组织核心,它保证了导弹飞行的稳定,计划着进攻敌人的轨迹。没有控制系统,导弹就会到处乱飞,而缺少组织核心的球队,往往踢得杂乱无章。

中前卫或者前腰,在场上扮演着进攻串联以及传关键球的角色,这与防空武器系统的探测制导专业极其相像。他们寻找着敌人,通过制导交班引导着进攻的路线,导引头在最后时刻送出致命的“助攻”。完成最后一击的自然就是引战系统,它负责对敌人造成杀伤,就像球场上的前锋,负责完成最后一击,进球得分。

还有一个重要角色不在场上,那就是教练员,他负责制定战术以及临场指挥。虽然不上场,但战术制定得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胜负。这就像武器系统总体,负责制定作战模型和指挥控制模型,模型设计的好坏决定了系统的作战能力。

足球世界里,各支球队风格迥异,有个人技术华丽的巴西、个性张扬的哥伦比亚、讲究精准传控的西班牙以及把防守演绎成艺术的意大利,但这其中最能体现航天精神的就是德国队。他们意志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就像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他们重视团队配合,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因此也被称为德意志战车,“严慎细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06年世界杯1/4决赛,德国对阿根廷的点球大战,一张记录了阿根廷队员罚球习惯的小纸条决定了比赛的胜负。通过“复查”与“双想”,德国队挺进8强。拥有航天精神和航天作风,这样的球队,想不取得好成绩都难。

熟悉足球的人都知道,各个先进的足球俱乐部都有自己的青训体系和梯队建设,青训球员从不同年龄的梯队逐级上升,最终进入一线队,参加顶级联赛。在一支球队中,年轻球员具有冲劲和活力。当打之年的球员则有体力、有技术,是球队的最强战斗力。经验丰富的老将是球队的“压舱石”,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在航天系统同样存在着梯队建设,老中青三代设计师中,青年设计师思路活跃敢创新;中年设计师技术成熟,是骨干力量;年纪稍长的设计师经验丰富,善于传帮带。而老一辈航天人,则用坚忍和奉献铸就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石。一代代航天人,将航天技术和航天文化传承下去,就像一支底蕴深厚的足坛老牌劲旅,长盛不衰。

作者 贾军强


星空下的 “马拉多纳”

1986年6月,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大戏在遍地黄玉米和红辣椒的墨西哥高原轰轰烈烈上演。那是我大一第二学期的期末,因为痴迷足球,无心准备期末考试,却像无头苍蝇一般在校园里到处找电视看。

那个年代,电视机远不像今天这样普及,我们整个中文系也只有一台彩电。世界杯开幕后,在几个年级众多兄弟的强烈呼吁下,电视机被搬进了男生宿舍楼的楼道;又因为楼道太挤,被请上了楼顶的平台。

楼顶平台十分宽阔,平时我们不仅在上面乘凉,还经常在上面踢球。尽管一旦皮球越过围栏滚下楼,“肇事者”要以百米冲刺般的速度下楼捡球,尽管这样,也乐此不疲。

还是第一次这样看电视。周围是泉城的万家灯火,头顶是星汉灿烂的苍穹,我坐在巨大的储水箱上,居高临下,俯视着下面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一台20吋电视,也俯视着济南无边的夜色。就这样,每天晚上,在星空下,我和弟兄们陶醉在大学期间惟一的一届世界杯里。

这是一届无与伦比的世界杯。这届世界杯,有一个伟大的名字注定写入足球世界的历史。他就是——马拉多纳。

马拉多纳,年少成名,并非在这届世界杯横空出世。但是,无疑,是这届世界杯奠定了他一代球王的历史地位,并最终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这是唯一一届由一个人主宰的世界杯,也是个人英雄主义在世界杯历史上的绝唱。此前,没有过;此后,很难再有。在深邃而神秘的星空之下,我们一次次见证了马拉多纳的无所不能:

——我们见证了他在比利时队的整个后卫线间游走,以极隐蔽、幅度极小的几个动作,便甩掉了3名后卫,在最后一名后卫的贴身紧逼之下,在接近端线的位置起脚劲射,皮球绕过门将,钻入网窝。

——我们见证了他从本方半场开始带球,以迅雷般的速度和几个神秘莫测的变向,甩掉大半个英格兰队,单刀赴会,直捣黄龙,成就了世界杯历史上最伟大的进球。

——我们见证了他在高大的西德队员之间盘球如入无人之境,将对方所有防守队员吸引到身边之后,以手术刀般的精准传球,穿过狭小的缝隙,把球舒舒服服地送到队友脚下,一次又一次改写了比分……

最终,马拉多纳和他的队友们,将金光闪闪的大力神杯揽入怀中……

当然,我们也见证了那次著名的“上帝之手”。可是,连上帝都成了他的球迷,你还能拿他有什么办法呢。

星空下的世界杯,看得我如痴如醉,热血沸腾。

从此我迷上了马拉多纳。爱“马”及“阿”,从那时起也深深爱上阿根廷队,成了所谓的“阿迷”。

每当蓝白间条衫出场,都会怦然心动。因为无论怎样改变,那支激情四溢、热情奔放的球队身上,都流动着马拉多纳的血液。

星空下的世界杯,是镌刻在我们青春纪念碑上,永远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

作者 胡杨


环“球”随想

今天,我们进入了“世界杯时间”。这一个月,环球同此凉热。

足球有时代,球迷有“代沟”。

现在知道梅阿查、巴雷拉的已然不多了;即便你谈贝利、斯蒂法诺、尤西比奥,也可能被内马尔、梅西、C罗的拥趸鄙视。

中国最本色的球迷大都是看着世界杯转播成长的。央视从1978年阿根廷世界杯开始有录播,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开始有直播,我至今仍然非常喜欢在世界杯回顾节目里听那时央视的“王牌”体育解说家宋老师清脆二十一连发的惊人语速道:“10号、10号马拉多纳把球传了起来,您看他这球传得多好……”“法国队把球传到禁区,巴西队把球挡了回来……”一弹烟灰40年!那阵子出生的孩子如今都开始泡枸杞了吧?

40年能有多大改变?

看看2018年世界杯,其举办地俄罗斯当年还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决赛圈名额如今翻倍(从16队到32队);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描绘的“生化算法”时代俨然来临……

照谷歌各路大咖研发人工智能的劲头,谁知道属于我们人类的世界杯还能办几届呢?谁知道我们往下哪一代只会看“阿尔法狗队”决战“薛定谔猫队”或“种花家兔队”呢?

年轻人看世界杯,喜欢预测比赛的输赢,那我告诉你:一直押德国;中老年看世界杯,不过是给嗨啤、撸串以及确认兄弟姐妹眼神一个高尚的名义,认真地消遣一下油腻的心情,并在微醺中品出像足球一样单纯的快乐。

作者 童剑


责任编辑 王羽涵

美术编辑 张萍

发布 冶玉娜(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