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透过窗户》

《透过窗户》是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文学随笔首度结集,包括十七篇文学评论及一则短篇小说,在这本集子中他评论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奥威尔、吉卜林、福特、梅里美、维勒贝克、海明威、厄普代克等作家。通过巴恩斯的笔触,作家的形象跃然纸上:奥威尔的寄宿学校经历如何影响着他的写作?吉卜林每年都在法国自驾游,对法国他有怎样的情愫?伊迪丝·华顿预支八千美元天价稿费匿名赠予亨利·詹姆斯;莉迪亚·戴维斯对《包法利夫人》不是很有热情,但她的译本却是蕞好的……透过一扇扇文字之窗,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好的小说,以及关于生活的真相。

《透过窗户》

[英]朱利安·巴恩斯/著

郭国良/译

译林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欺骗性

文/朱利安·巴恩斯

1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去世前几年,我和她共同出席约克大学的一场专题研讨会。我与她不甚相熟,但对她钦佩不已。她举止羞涩,局促不安,仿佛压根儿不愿接受世人赋予她的名号:当世首屈一指的英国小说家。于是,她刻意表现得像个做果酱的老祖母,看上去和蔼可亲、不谙世事。这倒不是件太难的事,因为她的确就是个老祖母,而且——她的书信集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她还真做果酱(和印度酸辣酱)。不过,她的这番掩饰并不令人信服,因为时不时地,她那非凡的聪慧和天生的才智就会不由自主地突出重围。中场休息时,我拿出我最喜欢的两本她写的书——《早春》和《蓝花》——请她签名。她在她那只很重的塑料手提袋里——我印象中,那是只带有花饰的紫色袋子,里面装着她的日常用品——摸索了许久,最后终于掏出一支自来水笔。接着,她踌躇、思忖了半晌,提笔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对一位较年轻的小说家写下了几句私人寄语(这似乎便是当时的情形,也正是我希望得到的)。我看也没看她的题词便把书收好了。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会议继续进行。此后,我们被送往约克火车站,从那儿一起返回伦敦。当初接到邀请时,主办方让我选择是坐二等座然后得到一份微薄的补贴呢,还是坐一等座,不领补贴。我选择了坐一等座。火车进站了。我想当然地认为:约克大学一定为这么一位文学成就非凡的八旬老人准备了一等座车票,除此之外,别无可能。可是,当我迈步朝我以为是我们的车厢走去时,却发现她向一个比较不太起眼的方向直奔而去。自然而然地,我跟了上去。我不记得我们在旅途中都聊了些什么;也许,我提及了那一奇妙的巧合,即我们俩第一部以精装本发行的小说均收录在《泰晤士报鬼怪故事集》(1975年出版)里;也许,我问了那些司空见惯的蠢问题:您现在在写什么书?您的下一部小说会在什么时候问世?(后来,我听说她常常对采访者撒谎。)到了国王十字车站,我提议既然我们都住在伦敦东部的同一区域,我们不妨就一起打辆出租车吧。哦,不,她回应道,她想坐地铁——毕竟,伦敦市长给了她一张极棒的免费乘车证(她说得仿佛这是件私人礼物,而不是每个退休老人都能享受的福利)。我想,她一定比我更觉得这一天何其漫长,于是我又一次竭力劝说她坐出租车回家。可是,她不动声色地固执己见,最后搬出了一条无可辩驳的理由:从地铁站回家的路上,她要去买一品脱牛奶,要是她坐出租车回家,那过后还得再出来一趟。我苦苦劝说,我们完全可以在她买牛奶时,让出租车停在门口。“这我倒没想到。”她说。可是,哦,不,我还是没能说服她:她已经打定主意要坐地铁回家,再无回旋余地。于是,我站在大厅里,在她身旁等着她从那乱成一团的手提袋里翻找出免费乘车证。它肯定就在那里,确定无疑,可是,翻了一通后发现它好像找不到了。这时,我感到——也许是表现出——几分不耐烦,于是便带着她走向售票机,买了地铁票,搀着她下了自动扶梯,来到北线。等地铁时,她转向我,满脸温和的关切。“哦,天哪,”她说,“看来,我实在是连累你坐了次低档的公交。”等我回到家,打开书阅读她深思熟虑后写下的题词时,我依然笑个不停。在《早春》的扉页上,她写了“诚挚的祝愿——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而在《蓝花》上(在写这本书的题词时,她思量得要久得多),她的题词是“诚挚的祝愿——佩内洛普”。

和她的言行举止一样,她的生活和文学事业似乎都打错了算盘,似乎它们都在回避一个事实,即,她是,或者说将成为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诚然,她出生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和三个叔叔是多才多艺的诺克斯兄弟,后来她还把他们一起写进了一本传记。她父亲是《潘趣》杂志的编辑;母亲是最早就读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的学生之一,也写作。后来,佩内洛普本人也就读萨默维尔学院,且成绩斐然:一个期末考官对她的论文惊叹不已,他问同事他能否保存她的这些论文。据说后来他请人用精致的羊皮纸把它们装订了起来。可是,尽管她的这一出众才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却在别人写作的黄金岁月里成为人妻,做了母亲,加入了上班族(她曾在《潘趣》杂志、英国广播公司和食品部就职,后来从事新闻业,再后来做老师)。直到五十八岁,她才出了第一本书——一本伯恩·琼斯的传记。接着,她写了一部喜剧惊悚小说《金色的孩子》,据说,这是为了她垂死的丈夫一乐。1975年至1984年,她又推出两本传记和四部小说。这四部小说篇幅都不长,题材都贴近她的个人经历:开书店,住船屋,战时效力于英国广播公司,在戏剧学校教书。它们技巧娴熟,稀奇古怪,可读性极强,但志向并不高远。换作任何别的作家,也许你会认为,在穷尽了她一生的素材后——再加上她已近古稀之年——她定会歇手不干了。可是,恰恰相反: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也就是从1986年至1995年,她又出版了四部使她流芳百世的小说——《无辜》《早春》《天使之门》和《蓝花》。这四部小说的取材和她平淡无奇的生活截然不同,它们的故事分别发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佛罗伦萨、十月革命前的莫斯科、1912年的剑桥和十八世纪末的普鲁士。许多作家刚开始写作时,都会先远离自己的生活,凭空捏造故事情节,等到才思枯竭时,再回到自己较为熟悉的素材。而菲茨杰拉德则反其道而行之。她的写作远离自己的生活,解放了自己,成就了伟大。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早春》&《蓝花》

2

菲茨杰拉德对她的人物及其世界充满温情。她的小说冷不防地会变得滑稽可笑,有时则出人意料地警句连连;不过,她的特点是,这些充溢着智慧的瞬间显然不是由作者促成的,而是像青苔或者珊瑚那样从文本中有机地产生。她的小说人物很少是邪恶之徒或是存心作恶。要是他们做错了事,或是给他人造成了伤害,这通常是因为他们的同情心用错了地方,与其说他们缺乏同情心,毋宁说他们想象力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无法理解依附于生活的条条框框:道德风貌与社会无能常常相伴相随。

许多读者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尤其是最后四部小说)的第一反应是:“可是,她是怎么知道的呢?”初步、平淡且显见的答案是:她查阅而得。不过,当我们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呢”时,我们事实上也是在问“可是,她又是怎么做到的呢?”——她是怎么把她所知的东西如此简洁、准确、生动而有力地传达给读者的呢?她像所有的小说家一样(也像所有腼腆的人一样),生恐自己提供的信息太多,使人生烦:“我一直觉得,要是我对读者讲得太多,那读者是在蒙受奇耻大辱。”不过,这不仅是一种对简洁文风的喜好,更是一门运用事实和细节的艺术。经由这门艺术的加工后,这些事实和细节便能变得大于它们的总和。《蓝花》的开篇绝妙地描绘了大户人家洗衣日这一天的场景:人们从窗户里把所有的脏床单、衬衣、内衣抛入院子。每当我忆起这一场景及其深刻影响时,我总觉得一定得为它写上一整章才行,不过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七八页就足矣。可是,每当我翻开《蓝花》核对时,却发现事实上她只写了不到两页,而且,这两页除了描写这些家中场景外,还成功地表达了两大重要主题: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和棘手的爱情。我反反复复把这块内容读了好多遍,千方百计地想发现其中的秘密,却始终不得要领。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既然菲茨杰拉德精通素材,又喜好惜墨如金,你也许会以为她小说的叙述脉络会异常明晰。可是,事实远非如此:她的小说往往一开篇就乱了阵脚(不过,这并不妨碍小说的成功)。以下是《早春》的开篇:1913年,从莫斯科出发,在华沙转车,最后抵达查令十字车站需花费14英镑6先令3便士。车程总计两天半。

这听上去跟新闻报道一般清晰明了,在某种程度上,这两句话也的确如此。可是,你再转念一想便会发现:既然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绝大多数是英国人,故事又发生在俄国,那么几乎任何别的小说家在小说伊始都会让他的人物——同时也带上了此书的读者——从伦敦出发前往莫斯科。可是,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却反其道而行之:小说开头,一位人物离开那个即将发生一切的城市。然而,这两句话又是那么直截了当,以至于你几乎没察觉到小说家对你玩弄的把戏。

我们在初读菲茨杰拉德最后四部小说时使我们困惑不已的地方是:就历史小说而言,由于其作者会向我们告知必要的背景和前景,因此,假如历史小说能把我们这些现代读者带回到过去,那么,这四部小说读起来完全不像是“历史小说”。确切地说,它们读起来就像是碰巧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而作为它们的读者,我们仿佛能和小说里的人物平起平坐:这就好像我们不是在现在而是在故事发生的时间阅读它们——然而,我们又确乎依然处于我们自己的时代。

一位较为有名的小说家曾把阅读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的过程比作乘坐一辆顶级汽车,可接着却发现,车子跑了一英里左右的路程后,“有人把方向盘丢出了车窗”。另一位小说家一边赞许《早春》,一边又批评它“傻乎乎”。在我看来,这些评价都大错特错了。在《早春》里,弗兰克·里德曾短暂地反思俄国式的行贿系统。一天,他工作的印刷所里闯进一个小偷。小偷举起左轮手枪向里德射击,里德擒拿了小偷,不过他决计不报警。可是,他忘了给街上的守夜人(他一定听到了声响)一百卢布的封口费,“数量介于茶资和贿赂之间”。于是,这位守夜人去了警局:警察能给他的钱要少得多,不过,很有可能,他急需这笔钱。也许,他卷入了那张由小额贷款、欠债、偿款、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织成的密网里。这张网连接起城市的一个又一个街区,就像地铁线路本身一般牢牢地掌控着城市。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小说如城市:某些小说组织和布局清楚,像公共交通图一般清晰地标示着有色代码。这类小说每一章都标志从一个车站进到下一个车站,直到所有人物都成功抵达主题终点。另一些小说则较为精湛高明。它们不会提供一读即懂的路线图。它们不会带着你穿行城市,反倒是直接把你抛向城市本身和生活本身:你得自己找路。这类小说的结构和意旨不会一目了然,因为它们基于那张构成人际关系的网络;这类小说也不会机械地前进;它们会像生活一般彷徨、停顿、慵懒,只不过较之于生活,它们具有更大的意旨和潜藏的结构。这些小说并不难读,因为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不过,有时,它们难以读懂。这是因为那位不在场的作家信心满满地推断,读者可能也像她一样细腻聪慧。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便是这一类小说的绝佳范例。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摄图网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小说难懂却不难读,它们充溢着细节、事件和生命的律动|此刻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