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创始人CEO杰夫·贝佐斯曾说过一句话这段时间常常被拿来引用——
「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下一个十年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是我几乎从来不会听见这样的问题:『下一个十年有什么是不会变的?』而且我可以告诉你这个问题才是两个问题中真正重要的那个。」
真的是很消极的观念呢,原来并不是所有来自美国的科技公司都想要改变世界,原来贝佐斯梦寐以求的是一个被密封在真空包装里的地球,永远维持原样,我曾经以为这种观念只会来自华尔街。
如果在世界杯小组赛最后一轮德国VS韩国的比赛前让英国足坛名宿莱因克尔下注,他一定会买德国赢,还记得他那句名言吗:「足球是一个很简单的运动,二十二个人追着球跑上九十分钟,然后德国人赢了」,在小组赛第二轮德国战胜瑞典队的比赛之后,他还给这段话来了一个升级版:「足球是一个很简单的运动,22个人追着球跑了82分钟,然后有个德国人被罚下了,剩下的21个人又追着球跑了13分钟,最后,德国人不知怎么的又TM赢了。」
如果让贝佐斯对德国VS韩国这场比赛下注,贝佐斯当然也会下注德国赢——德国一定会赢韩国——如果说运动场上存在着某些不会变的事情的话,这大概会和乒乓球比赛「中国一定赢巴西」一同成为最大热门。
至于结果咱们都一清二楚了,「最稳的球,跳最高的楼」,这是六月二十八日凌晨最新出炉的世界杯名言。莱因克尔专门发了一条幸灾乐祸的推特,给自己那句名言升级了2.0版:
德国out,尘归尘,土归土
足球的玄学成分要高很多,韩国赢德国绝对是小概率事件,甚至两队重新踢上一百场也很难再次出现韩国取胜的状况。
不过在赛场之外的真实世界,在商业世界,改变并不是韩国战胜德国那样的意外事件,改变是一种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在任何公司身上的必然。大体上来讲,贝佐斯所秉持的「寻找不变的东西」和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同根同脉的。
但这世界那有什么不会改变的东西。巴菲特最受推崇的一项投资,可口可乐在2017年的净利润下滑了超过80%,他们还在去年二季度进行了一次千人以上规模的大裁员。这种状况在我们身边发生得更加明显:没人喝可乐了,人们开始转而选择种类繁多的更年轻的茶饮品牌,即便是碳酸饮料,可口可乐都慢慢丢掉了很多客户。
可口可乐没问题,它还是那个很伟大的碳酸饮料品牌:如果一个人想要喝一罐最好的碳酸饮料,不管这个人是腰缠万贯还是一无分文,他的选择都会是可口可乐。但人们就是不再喝可口可乐了,这一点也不稀奇。
饮料、清洁护理产品、奢侈品等等这一类实际体验并没有显著差异的产品,用巴菲特的话来说是「护城河」最深的,品牌往往能够说明一切,象征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观念和身份认知。但人是会变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人会对另一个人厌倦,当然也会对可口可乐、海飞丝洗发水和香奈儿香水感到厌倦,人会越来越想要不一样的东西。
「它/他/她没什么不好,但我就是不喜欢了」,就是这么简单。
贝佐斯所认定的「不会改变的事情」当然是更人性的东西:人们当然很多时候想要不出门完成购物、在一个设备里储存几百上千本书籍、一次性看完一整季的剧集之类的(亚马逊也有自制剧)。
商业就是在人性必然与真实呈现之间寻找空间,用可控的成本实现,用可观的价格销售。事实是,越是在贝佐斯们看来简单明了的人性必然,这种生意做起来就越难赚钱,亚马逊在利润暴涨之前曾经是漫无边际的亏损。
不过人性又怎么是那么简单划一,就算是根基最稳固的电商业务,看看国内的市场,直营、小店、代运营之外还有二手、社交团购等等新的形式出来,我个人完全不理解「社交团购」怎么能行得通,不过事实似乎证明了这的确能行。
最终一切也都能够回归到那个最根本的原点上,人会对另一个人厌倦,那么为什么不会对一瓶饮料、一瓶香水或一套西装厌倦呢,为什么不会对一个电商网站厌倦呢?
人们对手机一直有不变的需求就是通讯,人们对汽车一直有不变的需求就是从A点到B点,人们对房子一直有不变的需求就是居住,但所有这些不变的东西都没有妨碍手机在变、汽车在变、房子在变。
有什么是不会变的?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华尔街的人去操心吧,我们应该期待的是改变,「更好」本身就意味着改变,事实是,每一次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都伴随着一群华尔街精英被狠狠地上了一课。
我一点都不讨厌德国队,我也一点都不喜欢韩国队(黄喜灿真TM脏),但我很高兴看到韩国战胜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