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今年国内开始最早的足球赛事(中国最早发明足球,如今却在电视前看欧洲杯?到底发生了啥?)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句子,意思是少年们整天遨游,又是踢球,又是玩秋千,不用等清明节和上巳节(在唐代,秋千、踢球是两节的节俗)。

杜甫也曾写过“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陪小孩踢球和玩秋千,是唐朝父亲的标配,各地皆然,可见当时足球的普及程度。然而,元明清三朝,中国足球普及率不断下降。蹴鞠从“闲中第一,占断最风流”“世间子弟千般艺,只此风流最夺魁”,渐成小众运动。

据统计,我国目前足球人口不足10万人,还不到泰国的1/5,而德国足球人口多达630万人,西班牙亦达350万人,平均十多人就有一人属于足球人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足球的国家,曾经处处有人踢球,如今却都聚在电视机前看欧洲杯。直到前现代时期,西方足球与中国传统蹴鞠仍无太大区别。为什么如今差别这么大?

其中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是今年国内开始最早的足球赛事(中国最早发明足球,如今却在电视前看欧洲杯?到底发生了啥?)

《明宣宗行乐图卷》的蹴鞠场景

足球起源有四说

足球源于何地,猜测颇多,来自中国的记录最早、最完整。计四说。

黄帝起源说:西汉刘向在《别录》中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皆因嬉戏而训练之。”马王堆出土帛书《黄帝十六经·正乱》中也称:“(黄帝)擒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踢)之,多中者赏。”

商朝起源说:有学者指出,殷墟中有甲骨文“鞠舞”二字,以祈雨。在《史记》中,也记商初有人名鞠,而鞠的本意即足球。

春秋起源说:《战国策》中称:“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蹋鞠者。”虽是战国时的情况,但春秋时,管仲率先建保甲制,五家为一轨,每家出一兵,轨长率领,三季务农、一季习武,而早期蹴鞠恰好每队六人,可能就是从“轨长 五兵”而来。

战国起源说:相关记录最多,据《西京杂记》(据传汉代刘歆所著)载:刘邦登基后,父亲迁到长安的深宫中,颇不快。刘邦派人侧面打听原因,刘父说:“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刘邦便在长安附近的骊邑(今属西安市临潼区),仿建了老家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并将父亲的故友都迁过来,后改名为新丰。因仿得太像,以致鸡犬迁过来都识各自门户,即“鸡犬识新丰”。

后二说得到较多认同。

齐国为何成足球起源地

早期蹴鞠文献中,齐国被提及最多。

齐国本属东夷,信仰萨满,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后,东夷或南迁为蛮,即后来的楚国,或北迁为胡。犬戎灭西周后,周王室东迁,北方出现权力真空,晋国崛起,成为联合北方诸侯对抗楚国的霸主。齐国介于晋、楚之间,又与楚同源,成了双方争取的对象,两面受益,且成南北贸易中心。

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时“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率先推行寓兵于农。当时以车战为主,对士兵跳跃、奔跑能力要求很高。《六韬》称:“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缚束旌旗,力能彀八石弩。”蹴鞠恰好可以训练这些技能。

齐人本好勇,齐庄公即“尚勇力”,齐湣王选士,“见辱而不斗”则弃。齐国多名将,《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名著皆出自齐人之手。据《晏子春秋》记:“齐人甚好毂击,相犯以为乐,禁之不止。”“毂击”即路上相遇时,用车轴突出部撞击对方的车轴部,以此为乐。

尚功利、喜竞争,且商业繁荣、文化发达,故齐国蹴鞠普及度领先当时。随着战车被步兵替代,对士兵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不仅齐国,各国都开始重视蹴鞠。比如前文提到的刘邦父亲,本属楚国,他也喜欢蹴鞠。

因齐国开蹴鞠之风,2005年5月,国际足联在百年庆典上,时任主席布拉特专门给山东省临淄市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

曹操也是足球爱好者汉代是中国足球发展的高峰期。

汉高祖刘邦登基不久,便在宫内建“鞠域”,相当于今天的露天球场,蹴鞠成军事检阅项目之一。后来的汉武帝、汉元帝、汉成帝、汉明帝、汉献帝,都是球迷。汉武帝在宫中常办“鸡鞠之会”,专比斗鸡、蹴鞠。

汉朝足球还是“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为戏也”,即外面是皮,里面填上毛发,分比赛、表演两种。

比赛是每队12人,每方有6个门,需6人把守。当时的球门是土坑,双方加起来12个坑,象征一年12月。东汉李尤在《鞠城铭》中写道:“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所谓“长”“平”,相当于今天的裁判。

汉代有专业的足球教科书,即《蹴鞠二十五篇》,可惜已佚,唐人曾提到其中的《域说篇》,称记载了球门制作法。

名将霍去病喜蹴鞠,据《史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指霍去病)尚穿域蹋鞠。”司马迁本想指责霍去病不恤战士疾苦,但霍去病可能是在练兵,属常规操作。1979年,考古人员在马圈湾烽燧遗址(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发现了一枚汉代足球,它外表是细麻绳和白绢,内填毛发、丝绵,弹力极佳,可能是汉军训练装备。

汉代足球普及度高,据《盐铁论》记:“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三国时,天下板荡,“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曹操便是足球爱好者。

唐朝足球和今天差不多

唐代是中国足球最高峰,但唐代更重马球。

马球的军事训练价值更高,唐太宗、唐玄宗、唐敬宗、唐宣宗等都是其中高手。唐代马球比赛有音乐伴奏,且规范严格,如皇帝参战,谁也不能进第一个球,甚至不能秀“背身球”等高级技术,诗人王建写道:“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

马球易受伤,且成本太高。民间或代以“驴鞠”或“步鞠”,前者以驴代马,后者即足球,女子多参与。

唐代足球已“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胞”即动物的膀胱,相当于今天足球的内胆,外层则用八块皮缝成。

晚唐诗人归仁绍和皮日休开玩笑,写诗称:

八块尖皮砌作毬,水中浸了火中揉。

一团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日不休。

从“水中浸了火中揉”看,和现代足球的制作工艺相近,唐代足球踢法主要有五种:

双球门:近于现代足球,但球门是两根竹竿,离地两三丈挂网,以踢入对方网中多者为胜,所谓“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

单球门:两队在两侧,中间挂高网,网中有一圆孔,将球踢入孔中多者胜,对抗度大大下降。

一般场户:相当于今天的花式足球,可上1至10人,表演颠球技巧。

白打场户:与一般场户相近,但分两队,技巧佳者胜。

趯(音如月)鞠:看谁踢得高,且球下坠时,要用脚停住。

唐人因有惨烈的马球(不少参赛者眼睛被打瞎),对足球的重视程度下降,使其渐渐仪式化,但尚武精神仍在,不乏高手。

宋代民间球星多

宋代经济发达,足球已用十二片皮缝制,“正重十四两”,相当于470克(宋代不同商品的重量不一样),而现代足球在410克至450克之间。

宋代每队上场16人,分校正、社司、知宾、球头、骁色、守网、左军、右军、出尖、斜飞等,采取单球门踢法,只有球头可射门,以球穿过高网上圆孔多者胜。胜则只奖球头一人,输则脸上抹白粉,并挨鞭抽。

此外是表演性的一般场户或白打场户。二人场叫打二;三人场叫转花枝,又称小官场;四人场叫流星赶月,又称四不顾;五人场叫小出尖,又称皮破;六人场叫大出尖;七人场叫落花流水;八人场叫八仙过海,又称凉伞儿;九人场叫花心;十人场叫全场。

宋代有齐云社、圆社等民间足球组织,分支遍布全国,弟子到任何地方,只要“撞案”,即到当地分社交流,就可参加相应的表演和比赛。在宋代,民间涌现出陆宝、张俊、李正、苏述、孟宣等球星。

元代足球进一步衰退,连单球门对抗都变得罕见了。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在京但有军官、军人蹴圆者,卸脚”。龙江卫指挥伏禹顶风作案,结果“卸了右脚,全家发赴云南”。

同时期英国爱德华二世也曾下令:“由于人们围着一个大球争夺而发出如此巨大的吵闹声,并且还可能发生事故……我以国王的名义命令以后禁止在城内开展这项活动,违者将被关进监狱作为处罚。”

到了清代,严禁民间习武,足球作为军事训练的一种,遭到严禁。

足球发展离不开法治

英国早期的现代足球阵型为“九锋一卫”,与中国古代双球门的踢法近似,为什么中国的蹴鞠未能发展成现代足球呢?

一方面,蹴鞠本是寒食节俗,到宋代时,依然“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群众基础深厚,但随着历法变更,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合并,部分寒食节俗失传。

另一方面,宋代道学兴起,社会风气转向重文轻武、立静恶动,对抗性的足球比赛日渐转化为技艺表演,与实战脱节。

学者任振朋、周晓东指出,蹴鞠衰亡与现代足球兴起,体现了礼治与法治的不同结果。

古代中国强调礼治,凡事先要考虑尊卑。

比如唐代每逢节日,蹴鞠是宫廷表演的重要节目,皇帝、高官都会下场,为避免受伤、丢面子,宫廷足球基本去除竞争因素,到后来,既无观赏性,也无趣味性,被皇家抛弃。皇家不参与,民间又太热闹,帝王自然感到担忧,只好一禁了之。

事实证明,现代足球发展离不开法治环境。

一方面,在球场上,所有人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明确比赛目的,传统社会强调“礼尚往来”,比赛目的较隐晦,如果比赛不为争胜负,就很难持续发展。

现代足球刚诞生时,规则也是模糊的,经常是两个村之间乱战,场地不固定,参赛人数不固定,谁进球谁就算赢。然而,随着它逐渐纳入法治轨道,日渐规范,比赛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欧洲杯才能如此精彩。

(原标题:蹴鞠与现代足球究竟差多远?)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蔡辉

流程编辑 :L02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