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3100世界杯复刻版(华为生态布局:能否赢得未来?)


bg3100世界杯复刻版(华为生态布局:能否赢得未来?)

9月18日,第四届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参观者观看一款展出的智能避障小车。图/新华


华为生态布局:能否赢得未来?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贺斌

发于总第918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沃土计划”进行到第四年的时候,华为提前发布了升级版本。

9月18日,在第四届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宣布,新的“沃土计划”将投入15亿美元,使开发者的规模扩大到500万人。

这将是华为在构建生态方面的又一大手笔。

“沃土”计划


2015年11月,在首届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宣布将在五年内投入10亿美元实施“沃土开发者使能计划”(简称“沃土计划”),打造面向开发者伙伴的开发使能平台和联合创新。

根据当时的方案,这笔10亿美元的投资主要用于5个方面,即为伙伴创新的联合解决方案提供实物支持、开发资金支持、技术专家支持的“创新基金”,专项投入开放平台和远程实验室建设,让伙伴聚焦业务、高效开发的“开发支持”,对伙伴开放能力和解决方案予以认证的“华为认证”,为伙伴提供研发、销售和交付能力培训的“人才培训”,以及用于开发者的生态圈拓展、创新解决方案营销活动及销售激励的“营销基金”。

之后,华为逐步开源开放了CT产品、云服务、腾AI计算、鲲鹏计算能力等,并在全球建立21个OpenLab,打造开发者社区,举办开发者大赛和人才认证等。“在过去的四年,‘沃土计划’进展非常顺利,已经发展了130多万开发者和14000多家ISV(独立软件开发商)。”胡厚崑说。

此次发布的“沃土计划2.0”包括培训赋能、沃土高校、华为认证、开放实验室、联合营销、创新基金、沃土工场等7个方面的内容,针对开发者开发历程的了解、学习、构建、上市这四个阶段,优化相应流程、社区、资源配置等,使开发者在华为平台上更高效地成长。同时,围绕开发者学习、产品构建、产品上市三个阶段,华为分别设立LDF(学习成长基金)、PDF(产品开发基金)、MDF(市场发展基金)三类基金。

“下一个5年,华为沃土计划2.0将从5大方面进行升级。”华为Cloud & AI产品与服务CTO张顺茂说。具体而言,包括产品升级,重点基于鲲鹏+昇腾计算处理器,打造开源开放的计算产业生态;赋能升级,打造360度的全方位赋能体系;联盟升级,推动产业标准,规范,示范点,技术认证体系的建设,共同做大蛋糕;社区升级,按行业建设应用生态,按区域建设产业生态;激励升级,让每个开发者都能获取到鲲鹏和昇腾算力。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计算产业的大蓝海。”胡厚崑引用Gartner公司的数据来证明这一点——预计到2023年,计算产业的规模将超过2万亿美元,“因此,华为将坚定不移地投入计算产业。”胡厚崑介绍,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布局,包括对架构创新的突破、对全场景处理器族的投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商业策略,以及不遗余力地构建开放生态。

“今天,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如火如荼,计算产业蓬勃发展。华为坚定不移地投入计算产业,从最难的架构突破做起,自研处理器,以此为基础打造产业,构建生态。”胡厚崑说。

2004年,华为开始投资研发第一颗嵌入式处理芯片,历经15年,投入超过2万名工程师,形成了以“鲲鹏+昇腾”为核心的基础芯片,并发布了多个系列的处理器,包括支持通用计算的鲲鹏系列,支持AI的昇腾系列,支持智能终端的麒麟系列,以及支持智慧屏的鸿鹄系列等。

算力供给的关键在于处理器的效能,从产业发展角度,必须要在处理器架构上寻求突破,要用新的处理器架构来匹配算力的增速。因此,华为推出达芬奇架构,这是目前为止,业界唯一能够覆盖“端、边、云”全场景的处理器架构,也是华为打造计算产业的坚实基础。

“然而,一个计算产业的成功,仅仅靠一个好的架构是不够的,架构只是硬件和基础,真正的成功,最终一定是依赖于成功的生态。”胡厚崑认为,计算产业的成功,不但需要打造架构带来的硬实力,也要打造开放生态的软实力。

在华为Cloud & AI产品与服务总裁侯金龙看来,生态包括硬件生态和软件生态两方面,华为对此分别采取了硬件开放,软件开源的举措。在此次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基于“鲲鹏+昇腾”双引擎,正式全面启航计算战略。宣布开源服务器操作系统、GaussDB OLTP单机版数据库,开放鲲鹏主板,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万亿级的计算产业大蓝海。

在一场大会上发布如此多的开源计划,这在以前的华为是难以想象的。一位一年前离职的前华为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早期,华为在开源问题上做得不够,曾深受业界诟病。随着这些年全球化的发展,华为逐渐意识到开放的重要性。2010年,任正非提出,希望华为不要做“黑寡妇”,要开放、合作、实现共赢,多把困难留给自己,多把利益让给别人。

“黑寡妇”是拉丁美洲的一种毒蜘蛛,在交配后,雌性会吃掉雄性,为孵化幼虫提供营养。早期的华为,业务一味扩张,产品线过长,“跟别的公司合作,一两年后,华为就把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任正非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醒说,“我们一定要寻找更好的合作模式,实现共赢,更加开放,对内、对外都要开放。”

这实际也是华为在发展阶段的一次自我反思。在华为发展的初期,以运营商业务为主的直销模式,客户数量有限,行业也比较单一,只需做好客户服务就行。然而,随着华为转战企业业务,面对千差万别的行业和客户需求,产品线过长,研发力量就会捉襟见肘,明晰扩张的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2012年的华为1号文,对华为重新进行了战略定位,即做ICT的基础设施提供商。

这一定位延续至今,也让华为重新审视和企业客户的关系,为后来的生态布局奠定了基础。

三驾马车


2015年5月,华为发布了面向企业市场的行动纲领——打造业务驱动的ICT 基础架构(简称“BDII”),基础架构、基础设施与行业应用类软件的深度融合,通过自身的基础设施创新、合作伙伴的联合创新以及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创新,使能新产业革命。

这被看作是华为构建生态的开端。同年8月,首届华为中国ISV合作伙伴峰会在苏州举办,对首批投入联合解决方案的ISV合作伙伴授予合作激励。2016年1月,华为正式将ISV伙伴纳入到生态伙伴体系,发布第一版ISV政策,确定分层分级的支持政策。2016年9月,正式发布SPP(解决方案伙伴计划),为解决方案伙伴提供从方案孵化到上市销售的整体支持。

2017年,华为实行“3×3”ISV支持体系,在技术、营销和销售3个方面,助力解决方案的推广和落地。其中,在技术支持方面,当年3月,首家中国区专属OpenLab在苏州成立,为伙伴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测试资源,使方案孵化周期降低30%。在营销支持方面,加大线上线下联合营销的推广力度,特别是当年11月上线了解决方案营销平台MarketPlace,帮助解决方案全球推广。在销售支持方面,则更加注重解决方案的落地。

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位于上海世馆的展厅里,有个专门的OpenLab展台,“OpenLab顾名思义,是个开放的实验室。”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合作伙伴可以一同创新思考,再依托平台对创意进行孵化并推广,OpenLab为合作伙伴提供基础的应用设施、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一些技术支持等,最终实现共赢。

随着全球数字时代的到来,各企业纷纷开始数字化转型,以云、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ICT技术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据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报告,中国数字化转型相关的ICT支出超过了3100亿美元,约合2.1万亿人民币。而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将达到8.5万亿美元的规模,这其中,既包括数字的产业化,也包括产业的数字化。

在为客户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华为发现,让产业实现真正的有价值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多种技术的组合,除了新技术层出不穷以外,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业务场景,而这些问题,任何一家ICT企业都无法独立解决。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公约数,总结提炼出其中最大的共性,要找到那把打开产业数字化万亿市场化大门的‘金钥匙’。”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阎力大回忆,2016年开始,华为首先在集团内部找了九个领域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之后,华为将这一探索延伸到其他行业,与一些在各自行业领先的客户,共同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在技术上,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视频、物联网,地理位置信息等一些新ICT的融合,部署在华为云底座上,同时,将过去烟囱式的各个数据系统打通,实现数据的融合。

今年1月,华为数字平台发布,在这个数字平台的架构中,所有组件都可以开放给华为的合作伙伴,在架构开放的同时,能力也是开放的,向下能够介入各种各样的终端,向上能够使能各种行业应用的开发。

“这个数字平台采用平台共建,利益共享的模式。”华为企业BG 行业使能平台领域总经理康宁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由于伙伴提供的能力以及华为提供的能力不一样,不同伙伴之间有各自不同的协议。针对能力型伙伴,华为希望和他们一起把平台能力做强,帮助他们扩大销售收入,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标准化交付。对于行业伙伴,在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希望能够共同扩大市场,共享销售收入。

“可能企业跟企业之间的数字化转型有不同,但是我们把最大的共性部分都做了,这会大大提升我们行业应用开发的效率,提升我们整个系统集成的效率。”阎力大表示。

在9月19日下午的发布会上,华为将这个数字平台正式命名为“沃土”,并赋予“积淀、融合、快速、高效”的内涵。“构建数字世界的底座,架构智能社会的未来”成为华为对沃土数字平台的定位和未来期许。

由此,沃土数字平台、OpenLab和MarketPlace成为华为构建生态的“三驾马车”,为伙伴提供从设计工具到方案孵化再到在线营销等全方位支持。

亟待破题


在这次华为全联接大会上,作为华为生态合作伙伴,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双方合作的自动驾驶地图产品项目。

从2017年开始四维图新就跟华为合作,今年4月,双方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此后,双方围绕云服务平台、智能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等方向,展开深入而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合作。

“自动驾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是地图,还包括车辆的感知,车辆的决策,整个汽车底盘的控制等,都需要方方面面的计算。华为的技术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们刚成立了一个智能汽车事业部。”负责和华为对接的四维图新总裁办部门总经理霍敬宇看到了华为作为汽车行业新兵的进步神速,也看到了华为的能力,“我们希望与这样合作伙伴联手,我们去赋能它的同时,华为的集成能力和系统能力又反过来带动我们的成长。”

然而,在这种合作的过程中,作为解决方案提供者的华为将如何盈利?针对这一问题,华为众高管都没有给出确切的回答,只是强调面对2万亿美元的计算蓝海,华为只是取极小的部分。

但在霍敬宇看来,像华为和四维图新这样的TO B企业,比起追逐一时快钱,一个长远的,靠着创新发展不断领先的行业才是更重要的,对于四维图新来说,从长远来看,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四化”转型和汽车产业的2025战略,要布局未来就必须拉上强有力的战略合作伙伴。“所以合作不是看短期的盈利,而是布局未来能让我们始终立于行业领先。”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从行业角度,侯金龙也看到华为在生态布局方面的意义。他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一方面,每个应用都具有行业属性,针对每一个行业,将这个行业的合作伙伴联合起来,从而打造该行业完整的生态链;另一方面,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的标准,华为也会联合各个行业组织,联合合作伙伴,共同制定标准体系。

只是,在生态布局的过程中,仅仅有一个开放的姿态还远远不够,一系列的问题还亟待解决,如基于平台开发的产品如何与华为兼容,孵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在打造全球生态的过程中,如何破除已有的生态壁垒等。

“我们的生态建设,起步目标就是面向全球!”华为Cloud & AI产品与服务CTO张顺茂说。他同时也向《中国新闻周刊》承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开始的时候,可能首先在中国把生态发展起来,“在短期内,可能中国的生态伙伴比重会更多一些。但随着成熟度或时间的推移,华为的生态一定会走向全球。”

在张顺茂看来,在打造全球生态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来自技术上和商业上的困难,比如在技术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还比较分散,华为将支持基于openEuler的合作伙伴发行商业版操作系统,支持各行业主流应用和软件开发商把软件和应用迁移到基于openEuler的操作系统上。此外,华为与深之度、中标麒麟、天津麒麟、中移苏研、普华等伙伴计划联合推出openEuler开源社区。

此外,数据库也会是一个技术上的挑战和障碍,所以华为也将openGaus开源,可覆盖企业70%以上的数据库业务场景。

除了技术以外,由于商业上已经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要从成熟市场迁到另一个新兴的市场,商业驱动力在哪里?张顺茂认为,要让新兴的市场和产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这个市场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同时,通过沃土计划中的一些扶持,来帮助开发者在新的市场上开发出新的解决方案。

“这是计算产业新的大航海时代,我们期待的是千帆竞发,而不是独舟奋进。”正如胡厚崑在演讲最后所说,华为期望和各行各业的伙伴共同努力,抓住历史机遇,共创智能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