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倩
零蔗糖只是无数商家噱头的冰山一角,零蔗糖不等于零糖。
欧洲杯发布会上,C罗挪走了面前的可乐,并举起手中的水瓶冲镜头晃了晃。/微@时尚周刊-
欧洲杯刚刚结束,对于球迷来说,令人惊讶的,除了中文广告品牌,就是可口可乐与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以下称“C罗”)的互挪之战。发布会上,C罗挪走了面前的可口可乐,呼吁人们:多喝水。
而在C罗所在的葡萄牙队被比利时队淘汰出局后,可口可乐发布了一则短视频。画面中一个人装扮成可口可乐,将两个C罗的画像从桌面上移走,并尖叫了一声。
当我们还在深信C罗在赛前发布会挪开可口可乐致其40亿美元市值蒸发、同情可口可乐遭遇品牌危机的时候,可口可乐硬是将梗玩到了最大化,成为欧洲杯赛事中最大的反向营销大赢家。
C罗如此决绝地拒绝赞助商——可口可乐,充满了不近人情的味道,但如果了解C罗的自律,就会明白他拒绝“快乐肥宅水”不足为奇。除了C罗,很多人都想要拒绝“快乐肥宅水”,认为其含糖量过高不健康,因此各种“零蔗糖”“无糖”饮料层出不穷。而“元气森林”一定意义上可被视为因零蔗糖而兴起的新兴饮料鼻祖。
“世界的元气森林”翻车
不知道什么时候,商场、便利店、售卖机就都出现了这款日式小清新包装的饮料,“0糖、0脂肪”“无糖、解腻”的字眼吸引了大众的注意,成为渴望身材管理的当代年轻人的首选。
主打“零糖、零脂、零卡”的元气森林饮料。/微@元気森林
有人形容它是周末追剧必备,有人认为火鸡面配上元气森林葡萄味是最佳网红套餐,还有人想要把元气森林连冰柜带汽水一起搬回家里。
确实,在2021年4月,成立5年的元气森林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投资,估值已达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0亿元),正在打造“世界的元气森林”。
然而此时,它翻车了。原因是在其宣传“0蔗糖 低脂肪”新品乳茶的配料表中出现了结晶果糖。这下网友们坐不住了,大喊“骗钱就算了,还骗我长胖” 。 尽管在众多媒体和网友的质疑下,元气森林发布了致歉声明,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零蔗糖”与“零糖”的区别,并在后期的乳茶产品中将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 低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但消费者并不买账,昔日的卖点成为如今的槽点。
其实,元气森林这款产品中确实不含蔗糖成分,因此,“0蔗糖”的标注并非违背事实。之所以元气森林会发布这则道歉声明,实则是因为公众将“零糖”与“零蔗糖”混为一谈。
首先,要想区别这两个概念,我们要摒弃原有思维中对于“糖”的理解,日常生活中,以甘蔗与甜菜为主要原料的白糖、冰糖、红糖等,都属于蔗糖的范畴,所以我们认为的“糖”其实等同于蔗糖。
日常生活中,以甘蔗与甜菜为主要原料的白糖、冰糖、红糖等,都属于蔗糖的范畴,所以我们认为的“糖”其实等同于蔗糖。/Unsplash
但在食品营养领域中,除了蔗糖,常见的还有果糖、麦芽糖、乳糖、葡萄糖等,而且果葡糖浆、高果糖浆、冰糖、红糖、蜂蜜、浓缩果汁等,实质内容也是“糖”。我们之所以会走进商家设定的“无糖”陷阱,是因为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确实,按照《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每100克固体食物或每100毫升液体食物中糖含量 ≤ 0.5克,就可以声称无或不含糖食品。所以“零糖”指的是上述单双糖以及糖浆等的总和,只要是低于0.5g/100g或100ml的数值即可,但不代表真的完全不含糖。
因此,“零蔗糖”只是代表没有蔗糖,而“零糖”并非真的不含糖。
零糖产品几乎都使用了人工甜味剂
之所以无糖、零蔗糖产品层出不穷,这跟人们愈加关注健康有一定关系。
因此,为了迎合消费者更多种类的低热量产品的需求,各大商家品牌都推出“无糖”“零蔗糖”产品抢占市场。
为了让“无糖”“零蔗糖”的口号名副其实,甜味剂就成了商家的必然选择。甜味剂——在味觉上能复制“糖”的效果,但所含热量较少,因此成了更多人“减脂”“保持身材”的选择,但它比糖甜约 200 倍,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反映市面上很多标注零蔗糖的食品甚至比正常含糖食品更甜的原因。
甜味剂在味觉上能复制“糖”的效果,所含热量较少,但它比糖甜约 200 倍,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反映市面上很多标注零蔗糖的食品甚至比正常含糖食品更甜的原因。/Unsplash
甜味剂有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的区别,比如木糖醇、赤藓糖醇、山梨糖醇都是天然的,而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主要有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三氯蔗糖、糖精、阿力甜等,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无糖可乐、雪碧、芬达,康师傅的无糖冷泡绿茶,甚至安慕希酸奶推出的零蔗糖酸奶等,其实都使用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 “代糖”,来替代传统蔗糖作为甜味剂补充口感。
食品和饮料商家之所以越来越多地使用人工甜味剂,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人造甜味剂制造商的利润率极高,因为食品工业所用的人工甜味剂的价格只是天然甜味剂价格的一小部分。
所以,在目前市场上,我们所看到的无糖产品几乎都添加了人工甜味剂。在某种意义上,“零蔗糖”是商家深谙消费者心理、变相吸引消费者购买的套路。
糖替代品的利弊仍无定论
“糖替代品”确实是流行的大趋势。有数据表明,美国人平均每年每人消耗24磅人造甜味剂。在美国销售的近 6000 种其他产品中也添加了糖替代品,包括婴儿食品、冷冻晚餐甚至酸奶。
而在中国,通过走访大型超市、街边商铺、售卖机等地点发现,大部分年轻人更青睐于选择零蔗糖、无糖产品,其中健身教练、孕期妈妈、体形偏胖人群更甚。
它们之所以受年轻人青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心理安慰;2.确实比正常含糖的不易胖;3.压力太大,需要“糖”对味蕾的刺激。
“如果单纯和含糖饮料相比,零卡零糖饮料确实对防治肥胖有帮助;但和水相比,由于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作用,会引导你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Unsplash
对于使用“糖代食品”,达到减少卡路里摄入以及控制体重的目的的做法,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说:“如果单纯和含糖饮料相比,零卡零糖饮料确实对防治肥胖有帮助;但和水相比,由于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作用,会引导你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糖饮料并不是完全健康的饮料。”
此外,关于“糖替代品”的科学研究从未停止,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也饱受质疑,它是有助于人体还是会损害人体,仍然没有定论。而消费者对这些“糖替”产品的看法也褒贬不一,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它绝对“有害”或者“无害”。
但无论是国家规定还是科学研究,都表明了甜味剂需“适量使用”。糖精的每日容许摄入量为小孩每天不超过500毫克,大人不超过1000毫克;甜蜜素、甜精每日的允许摄取量每公斤体重11毫克;而阿斯巴甜,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为每日允许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50毫克,欧洲则认为每公斤体重的日摄入量为20毫克。
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医疗协会研发人员杰西卡·墨盖托(Jessica Murgueytio)说:“‘毒'最有可能在剂量上,所以虽然在你的咖啡中加入一包甜菊糖没问题,但我建议不要经常喝大量的无糖苏打水。”
美国糖尿病协会组织也警告说:“目前仍然缺乏关于长期使用甜味剂对人体有益处的确切证据。使用它们‘不会使不健康的选择变得健康’,只是意味着它没那么不健康。”
在商家的噱头前,要永远保持质疑
商家的噱头可不只是“零蔗糖”这一种,虚假宣传的广告语、邀请好友助力的“砍一刀”等,都是商家紧紧抓住人性的欲望与弱点谋取利益的方式。/Unsplash
当某一社会现象广泛发生时,大部分人就会被蒙蔽,失去质疑的能力,就如同商家的众多噱头里,零蔗糖产品只是其中之一。比如,国民品牌椰树椰汁除了因印刷体包装走红,还因为“每天一杯椰树牌椰汁,曲线动人,白嫩丰满”的广告语涉及丰胸的虚假宣传;当代人的社交文化“帮我砍一刀”的拼多多,时不时跳出一个百元红包砸中你,提醒你赶紧领取,然而当你点进去时还有5%就可成功取现,而这小小的5%还需要20—30位好友的助力;各个App、浏览器强制推送贷款广告,无利息、无需信用证明即可快速放款,实际上是深不可测的套路贷款……诸如此类,都是商家紧紧抓住人性的欲望与弱点谋取利益的方式。
因此,当无糖、零蔗糖再次出现时,不要轻易从字面去理解它的含“糖”量,而是要从配料表中仔细辨别商家的文字游戏;而对于虚假宣传效果的广告以及套路贷款,要时刻保持质疑与警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比“发胖”更可怕的是“人为的灾难”。在铺天盖地的零蔗糖食品背后,何尝不是社会层面对于个人身材焦虑的认可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