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乾隆有三样地方是一般皇帝比不了的,第一,活得岁数大,历代帝王,他是最长寿的,在位时间也超长,达60年,加上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权达63年;第二,写的诗多,据说他一生写诗多达43800余首,据说撒泡尿的工夫,就能挤出三四首诗来;第三,印章多,齐白石号称“三百石印富翁”,才三百就是富翁了,而乾隆有据可查的印章居然有1800多方!今天我们就专门说说乾隆的印章。

清代各朝皇帝的印玺均有印谱,称宝薮。《乾隆宝薮》记录了乾隆印玺1000余方,另外,《宝典福书》和《圆音寿耋》记录的720方未集入《乾隆宝薮》中,所以,乾隆皇帝一生制作印玺有1800余方。故宫现存乾隆皇帝印玺1000余方,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也有收藏,佚失的有数百方。根据天秀先生在《乾隆的图章》中所述,乾隆帝经常使用的印章有500余方。

乾隆图章的内容,可分为名章和闲章雨大类。名章有人名丶地名以及鉴赏丶收藏印等。乾隆早期的名字章有“弘历圆书”、“皇四子章”、“和硕宝亲王宝”、“长春居士”等;他登基作了皇帝之后,大都是用乾隆帝号篆刻各种圆章,也还有“信天主人”、“月池居士”之号;到了老年又有“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太上皇帝”等章。地名的图章,都是宫中、园苑各处的宫、殿、斋、室的名称,如“重华宫”、“养心殿”、“漱芳斋”、“乐寿堂”、“凝晖室”、“文津阁”、“静宜轩”、“翠云馆”、“頣和园”、“泉香亭”、“烟雨楼”等;字数较多的如“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宝”、“南海子新行宫之宝”丶“西苑勤政殿之宝”等。收藏鉴赏章如“御书房鉴赏宝”、“三希堂精鉴宝”、“石渠宝笈所藏”、“淳化轩图书珍秘宝”、“毓庆宫书画记”等。

乾隆的闲章印文,很多是引经据典,也有一些是摘录他自己的诗句。透过这些印文,我们可以了解他的思想。乾隆未作皇帝时,即在“青宫”时,印文有“立修齐志”丶“勤学好问”、“读圣贤书”、“耽书是宿缘”、“读书皙理”、“茎畲经训”、“居敬存诚”、“存心养性”、“爱竹学心虚”等,反映了他青年时代虚心进取的精神。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刻了一方“为君难”的图章;本来作起皇帝来,一般人认为可以作威作福了,他却感到作皇帝不容易。“为君难”本来是孔子的话,雍正时书写在勤政殿的后楣上,乾隆现在用于图章上,他深有感触地说:“甄古今之得失,综政典之治乱,无知难而不兴之世,亦无不知难而不亡之朝。”接着他又说,“然而知难非空言”;于是,他又制了印文“旰食宵衣”、“奉三无私”、“思无邪”、“德日新”、“惟善爲宝”、“乐善不倦”、“勤政亲贤”、“取意在广求”丶“以人为鉴”、“学于古训乃有获”等,以督促自己勤于政事。乾隆帝还特别重视和人民的关系,此类印文有“政在养民”、“敬天勤民”、“畏天爱民”、“稽古爱民”、“歛福宜民”丶“与民用勤”丶“豳风无逸念民依”丶“四海有民皆视子”、“万国农桑寤寐中”、“所乐在人和”。他还认为,为政的人如果不体念百姓,给百姓乱下命令或朝令夕改,就苦了老百姓;所以他制了一方“谨起居慎出令”的印,意在使百姓安居乐业;只有人民安乐了,他才能安乐,他又制了一方“乐万民之所乐”的印章。到了七十岁时,乾隆镌了一个“古稀天子”的图章;但在铃此印时,他一定要紧跟着再铃上“犹日孜孜”的图章在后,以表示他要老有所为,老当益壮。到了八十岁时,乾隆镌了一方“八徴耄念”之章;而在这章的后面,则一定要铃上“自强不息”。这个“自强不息”是乾隆帝最为重视之章。这既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后代的训诏。乾隆八十六岁时退位,他制了一个“归政仍训政”之章,表明他仍然关心国家的政事,扶持后代;另一个图章“羲皇上人我不为”,表示他不愿悠哉过享清福的生活。

乾隆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政事之暇,他还喜欢琴棋书画,这在他的印文中表现得很多,如“几暇怡情”、“几暇临池”、“涉笔偶值几闲”、“笔花墨雨”、“笔花春雨”、“笔端造化”、“意在笔先”、“落纸云烟”、“烟雨舒卷”、“用笔在心”、“携笔流云藻”、“半榻琴书”、“琴书道处生”、“一瓯香乳听调琴”、“陶冶赖诗篇”。他自己所作的诗,也有很多刻为圆章,如“吟咏春风里”、“入眼秋光尽是诗”、“清吟寄遐思”、“敲诗月下周旋久”、“洗尽尘氛爽气来”等。乾隆在《圆明园后记》中说:“夫帝王临朝觎政之暇,必有游观旷览之地,然得其宜适以养性,失其宜适以玩物而丧志”。所以,他刻一方“执雨用中”之印,作为箴言,以警策自己。

下面,我们就以《快雪时晴帖》等藏品上乾隆所钤印章为例,把乾隆在所收藏的书画作品上常用的部分闲章整理出来,并尽可能地解释其含义、注明其出处,以便大家在欣赏古代书画作品时不但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

乾隆宸翰:宸,原指北极,即紫微垣,后借指帝王居所;翰,古以羽翰为笔,凡用笔所书者曰翰。宸翰专指帝王笔墨之迹。

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乾隆以此言为君治民之法。他认为:为人君者,应“精一”兼执,修行己身。

古稀天子(之宝):“古稀”一词出牌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圣寿时,乾隆帝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为此他特撰写《古稀说》,曰:“余以今年登七帙,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借此夸耀自己是古稀全人。

犹日孜孜:这是乾隆七十岁时刻的印章。“犹”是指如同之意,“日”字泛指时间,“孜孜”是指勤勉不怠之意。“犹日孜孜“的含义是指乾隆虽已是古稀之年了, 仍如同过去一样, 宵衣旰食地勤于政务。《古稀说》曰:“盖予宿政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驰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

八徵耄念之宝:是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为纪念在位55年并庆祝80寿辰而特别制作的。“八徵”是指《尚书.洪范》中帝王管理国家的八种政事“一曰食,二曰货,三约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分别指管理国家的粮食、财务、祭祀、居民、教育、治安、朝觐、军事。耄,取自《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泛指年老,有个词语如“耄耋之年”。

自强不息:这也是乾隆八十岁时刻的印章。“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明自己虽然年龄大了,还会继续努力工作,勤于政务,不会懈怠。另一方面,也告诉儿子嘉庆,老子虽然不干皇帝了,但权力我不会丢,老子活一天就拿捏你一天,千万别想太多,不听话老子就立马换人。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的“五福”指《尚书·洪范篇》中第九畴之第九“向用五福”,即: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好德、五日考终命。乾隆帝在74岁时已是五代同堂,但当时并没有题堂,到了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才在紫禁城内景福宫增书“五福五代堂”之额,同时刻制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其含义是:颂祝乾隆皇帝八十圣寿,享受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十全老人(之宝):“十全”是指乾隆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全部取得的重大胜利。此玺既是乾隆自己的功勋纪念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太上皇帝(之宝):刻于乾隆归政之后。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在乾隆即位周甲之年,宣布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待第二年新正时举行授受大典。乾隆成为清代唯一的太上皇帝,,并刻制了“太上皇帝”玺,,但乾隆退位仍训政,直到嘉庆三年十一月他去世为止。

三希堂:三希堂,位于故宫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房。“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天恩八旬:这是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而雕制的,意思是说能够活这么久,完全是上天所佑,上苍所赐。

孔颜乐处谁寻得:“孔颜乐处”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着粗粮,饮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也充满乐趣。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好像浮云那样转瞬即逝而无足轻重。又载孔子对自己的描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学习和教学,是最大快乐,自觉年轻多了,忘了自己渐渐地老了。《论语·雍也》载: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对学生颜回的赞扬,说颜回用非常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乐观态度。也就是说,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因此,"孔颜乐处"是儒学关于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的命题,汉、宋以来的儒学大师都把它奉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 "孔颜乐处"简单来说,是指儒家知识分子那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

云霞思:出自唐陈子昂五言诗《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诗的原文为:钟梵经行罢,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石濑泻鸣泉。水月心方寂,云霞思独玄。宁知人世里,疲病苦攀缘。大意是说,禅定使人心情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

清玩:指供玩赏的精美雅致的物品,如书画、金石、盆景、古董等。欧阳玄《题山庄所藏东坡画古木图》曰:山庄刘氏富清玩,家有苏公旧挥翰。宋高宗 《翰墨志》:“ 杨凝式 在 五代 最号能书……在 洛 中,往往有题记。平居好事者,并壁匣置坐右,以为清玩。”

席上珍:《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席上珍原义为坐席上的珍宝,在这里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

古香:指图书、藏画、法帖等发出的气味。宋·陆游《小室》诗:“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

太王:是指周太王, 名亶,他是上古周氏族的领袖,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铭文称其为“檀公”。《史记·周本纪》记载:公亶父因戎狄威逼,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乾隆刻制这枚印章,表明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成绩很大,可以以太王自居。

澄观:“澄怀观道”,本是禅的境界,“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灵所深深领悟的一个审美主题。“澄怀”,讲的是禅境,让我们去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去实现最自由最充沛、胸襟廓然、腔净尘渣的自我。“观道”,讲的是道家境界,是禅家境界,是儒家境界,道存在于“腾踔万象”的“艺”中,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亦谓之“唯道集虚、体用不二”,道的本质是美,美存在于大千世界中。康熙在承德避暑山庄建有澄观斋, 澄观斋位于避暑山庄平原区东北角,惠迪吉门北侧,是避暑山庄造园初期的建筑群之一,为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五景,由东所和西所组成,澄观斋即为东所主殿,东有月亮门与宿云檐建筑群相通。此处北依青山,青山如黛,周围林木葱茏,绿波如翠,花香草丰;南为引武烈河水的暖溜喧波,波光映翠,山水交辉,景色非常优美,而且环境十分幽静清雅,让人觉得心旷神怡,暑气顿消。澄观斋是当时文人编纂书籍的地方。乾隆曾作有多首有关澄观斋、澄怀堂的诗文。

会心不远: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晋简文帝此语原意是说,只要是开心会意的地方到处都可以领略到佳景妙趣,不一定非到远处去寻觅不可。后用以比喻,随处可得赏心乐事的情趣。《红楼梦》第四回:“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也得了。”

比德:《国语·晋语八》:“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比德,是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意谓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象征君子之美德。是指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如,古代文人把梅、兰、竹、菊、莲用于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与梅同疏、与兰同芳、与竹同谦、与菊同野、与莲同洁。

朗润:意思是明亮润泽 。朗,明亮;润,滋润、润泽。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朱自清《春》也写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几暇怡情:几暇是万机之暇的简称,几暇怡情是指乾隆在日常处理纷繁政务的闲暇之余,通过鉴赏书画来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素养。类似的印章还有几暇鉴赏之玺、几暇临池等。

含辉:是光辉闪耀的意思。出自谢灵运《归途赋并序》:“林承风而飘落,水鉴月而含辉。”骆宾王《咏雪》诗也写道:“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

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纸上或绢上,画出物体形象。

宜子孙:就是说盖这个印章的书画作品很好,收藏这些东西多对子孙后代有好处,也是告诫子孙要把这些东西保护好,让它流传给后世。

德充符:庄子写有一篇文章《庄子·内篇·德充符》,在这篇文章里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丑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脣和甕盎大瘿为国君所喜爱。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

德日新:出自《尚书·商书·仲虺之诰》:”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意思是说:一个人德行日日增长,日日可以革新,所以天下万国都会感怀来归顺。自己的心志非常自大自满,最亲近的亲戚、九族也会离开我们,也会离散。

附:

乾隆宫廷印章述略

郭福祥

自明代以后,历朝帝王或附庸风雅,或出于嗜好,似乎都对印章很感兴趣。处理政事之余,把玩品味,不失为一种高雅的享受。故宫物院也因此遗存了大量的明清宫廷印章。

清朝入主中原后,各代皇帝虽屡有谕旨,极力维护其皇权的民族特点,要求皇子们遵循祖制,习国语、重骑射,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措施,但这些却难于抵御汉文化强大的同化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皇帝本身的汉化程度也逐步加深。乾隆帝对汉文化的兴趣尤为浓厚,他自幼览群书,即位以后虽政事日繁,仍不忘读书吟咏,其文化素养之高,在包括汉族皇帝在内的历代帝王中也是少见的。乾隆盛世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在宫廷印章中亦有所反映。

据《宝数》所载:乾隆时期的印章共1000多方,几乎相当于康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的总和。从现存的印章实物看,乾隆朝印章不仅所占比重最大,而且种类繁多。如宝、玺及各种闲章等。印章内容亦非常广泛,从经世治国到个人性情嗜好无所不含,很多印章直到嘉庆、道光时还在沿用。乾隆帝对印章有其自己的看法,他曾明确表示:“夫天子宸章,择言镌玺,以示自警,正也。”要求印章充分体现自己的性情和意志,要有感而发,有针对性地刻制。因此,这些印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是研究乾隆朝文化生活及乾隆帝本人思想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有典有则”、“考古正业”与理智化统治

在中国传统政治中,人们对权力极为尊岁崇,下层人民往往把希望寄托于“清官”的降临,而官僚集团的作用则依赖于帝王的旨意。可以说,帝王是社会机制运行的轴心。帝王的思想、治世方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及各种价值的取向,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亦不例外,我们不妨从印章入手,分析一下乾隆的为政情况,看看他是怎样以自己的思想准则推动官僚机构的运行的。

反映这一方面的印章很多,如:“典学勤政”、“敬天明理”、“致中含和”、“有典有则”、“考古正业之宝”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印章无非是统治者的官面文章,历代皇帝莫不如此。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印章所反映的思想是与乾隆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乾隆为政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手段。从中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乾隆的统治时时处处显现出明确的功利性,具有浓厚的理智色彩。

作为一代杰出的封建帝王,乾隆深知要想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推行自己的政策,必须善于运用理论工具进行思想统治,阐明自己政策的正确和必要,“有典有则”、“考古正业之宝”等印章正是这种理论阐述的痕迹。

清朝帝王十分重视祖制,标榜“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祖宗所立之制度是万万动不得的。乾隆即位伊始便先声夺人,称“朕幼诵简编,必仪先圣,一言一动无不奉圣训为法程。”“朕凡用人行政,皆以皇考为法,间有一二事酌量从宽之处,亦系遵奉皇考遗诏,并非故示优容。”“今朕所用之人,皆皇考所用之人”。再三强调自己秉承父业,一切均按雍正的政策办理,即使稍有宽大,也是遵照父亲的遗命。当有人攻击他违反祖制时,他便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从来为政之道,损益随时,宽猛互济,…皇祖、皇考与朕之心,原无丝毫间别。”画并以“佥邪小入”、“巧诈之习,牢不可破。外饰领(耿)直,以便己私,敢将悖理之言,妄行陈奏”之罪,对攻击者予以重罚。以后,乾隆也一直以“敬天法祖”作为自己政策的旗号。“学镜千古”、“敬天明理”、“敬天法祖之宝”等印章便是运用这一思想处理问题的直接反映。“朕仰承皇考贻谋远略,一切章程,惟有守而不失。间或法久弊生,随时斟酌调剂则可。若欲轻议更张,不独势有不可,亦朕之薄德,力有所不能。”画以此堵住了反对势力的口舌。

在许多具体政策的执行中,乾隆也从不忽略舆论先行。在他即位之初,针对雍正后期紧张的政治气氛和不断激化的各种矛盾,宣称:“政令繁苛,每事刻核,尤为阊阎之扰累……朕即位以来,欲减去繁苛,与民休息。”对当时比较严苛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他首先转变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中道政治”和“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为执行新的政策制造舆论根据。他以偶家传统的中庸学说为依据,提出“治天下之道,贵乎得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天下之理,惟有一中。中者无过不及,宽严并济之道也。”“由此推及到为政方面,则“一张一弛文武道,吾亦因之得政要。”正是由于这种不断的理论宣传,才使乾隆即位以后在治国政策上的转变顺理成章,没有引起大的波澜。有关这种中庸学说的印章有:“和顺积中”、“执用两中”、“称物平施”、“中得天地心”、“所乐在人和”、“用厥中”、“致中含和”、“中和”、“含和”等。这类印章之所以很多,与乾隆本人对“中道政治”思想的重视并极力推崇不无关系。

在每项政策实施之前,乾隆总是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就所谓“宽严并济”来说、他完全可以从中左右逢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从这一理论出发,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情合理的借口。他首先对“宽”和“严”进行了界定,“所谓宽大者,乃爱养良民,俾无所失,求尽父母斯民之道耳。”所谓严者,乃惩奸劝恶,对于“奸滑小民”,贪官污吏,决不能“一切包容,概从肴释。”同时指出:“宽非纵弛之谓,严非刻薄之谓。朕恶刻薄之有害于民生,亦恶纵弛之有妨于国事。”这样一来,即使是罪大恶极的贪官污吏,只要乾隆愿意,也可以施以宽大,加以豁免。如李侍尧贪迹昭著,却一免再免,最后非但未受惩戒,反而升官有加;而有人因非关紧要的小事,却受到严厉申斥,甚至丢官丧命。但不管哪种情况发生,乾隆总是有理可据,这也是他施政的一大特色。

乾隆对自己及其官僚集团中出现的各种弊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能以及时发现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患于未然。比如,乾隆有两组印章,一为“古希天子之宝”,副章“犹日孜孜”;一为“八徽耄念之宝”,副章“自强不息”。二者分别是在他七十和八十岁时所镌刻。乾隆为什么要用“犹日孜孜”和“自强不息”作为两宝的副章配套使用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官。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她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麻而励已躬也。”以此时时提醒自己“一日未息肩,万民恒在怀”,“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从而达其“慎终如始之志。”可见,“犹日孜孜”、“自强不息”、“旰食宵衣”、“朝乾夕惕”等印章正是乾隆因担心自己年高智衰而引起倦怠思想的自戒。他告诫自己“守成之主亦应时时警惕,不可溺于宴安,而失其国体。”乾隆对官僚集团中出现的问题亦有清醒的认识。在纠正雍正苛严的同时,他预见到宽纵必将抬头,因此告诫臣工:“观近日王大臣等所办事务,颇有迟延疏纵之处。想以朕宽大居心,诸臣办理,可以无事于整饬耶?此则不谅朕心而与朕用宽之意相左矣。”

总之,乾隆在位期间所施行的政令均经过缜密的考虑。康熙后期之宽,雍正一味之严。皆有感情用事之嫌,与之相比,乾隆则要理智得多。而“有典有则”、“考古正业”、“执用两中”、“凛顾,钦几微、连起居、慎出令”等印章,恰好透露了有关乾隆这种“理智统治”的信息。

鉴赏印与文人情趣

乾隆一生酷爱文物,王公大臣更是投其所好,极力搜罗贡献,珍宝文玩从四面八方源源涌入清宫,使皇宫成了极为宏富的文物收藏地。翻开乾隆御制诗集,有关吟咏古代文物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对名画法书,乾隆常常爱不释手,繁忙的政事之余,展卷观赏,兴之所致常挥笔题赞,宫中收藏的大量名画,大都留有他的墨迹,钤有他的印章。这类印章在乾隆朝的宝玺中很多,如“宜子孙”、“几暇鉴赏之宝”、“乾隆御赏之宝”、“御赏”、“内府书画之宝”、“清玩”、“乾隆御玩”、“鉴古”、“学古有获”等。乾隆对古代艺术品的鉴赏力很高,把“情赏”看作是艺术鉴赏的最高境界。他体验、咀嚼作品的意境,从静止的表层挖掘出蕴含于作品深层的艺术感染力,以求“绘有月色水有声”,在欣赏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正因为如此,乾隆帝对于古代艺术品的整理尤为重视,在位期间,钦定、编纂、刊刻了大量有关古代文化艺术品的著录书目,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砚谱》等。凡是被著录书目收入的作品,特别是绘画、法书,都要钤盖相应书籍的印章,如“秘殿珠林”、“天禄琳琅”、“石渠宝鉴”、“宝笈重编”、“石渠继鉴”、“珠林继鉴”、“天禄继鉴”、“珠林重定”等,作为皇宫收藏的凭证。

在乾隆平日生活中,凡是重要的活动场所和他的起居所至,都存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许多殿堂名字即因此而得。养心殿是乾隆处理政事、休憩的主要场所,其西暖阁因藏有王氏三帖而被命名为“三希堂”,他还专门为此作了一篇《三希堂记》,将“三希”之意引伸为“希贤、希圣、希天”,并说“三希为内圣外王之依仁正符养心”;与之相呼应,宁寿宫是乾隆为自己禅位以后建造的顾养之所,其养性殿西暖阁,因得南唐·李廷“输林风月”古墨存放而名之“墨云室”,“墨云为含英咀华之游艺,适合养性。”又如为贮岳氏五经而特建“五经萃室”;马和《国风图》,数十年始获全部,藏于“学诗堂”:为韩滉《五牛图》特设“春藕斋”,等等。这些地方以及许多其它重要官殿又是他玩赏古物的场所。在这些固定场所收藏或乾隆在此把玩、观摩过的作品,都要钤盖相应地点的鉴藏章,如“乾清官鉴藏玺”、“养心殿鉴藏玺”、“三希堂精鉴玺”、“乐寿堂鉴藏玺”、“重华宫鉴藏玺”、“御书房鉴藏玺”、“懋勤殿鉴定章”等。据约略统计,仅出现于书画作品中的乾隆印章即达五百方之多,乾隆对艺术作品珍爱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另有一类乾隆的印章,亦与其本人情趣密切相关。这类印章的印文大都出自经史文字,或者源于乾隆自己的得意诗句。内容涉及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表明乾隆对艺术的理解、热爱和追求。

关于诗的印章有:“陶冶赖诗篇”、“入眼秋光尽是诗”:“吟咏春风里,几席有余香”、“敲诗月下周还久”、“诗书悦性存”等。吟咏作诗是乾隆一生的嗜好,“平生结习最于诗”,“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文赋不数十篇,诗则托兴寄情,朝吟夕讽,其间天时农事之宜,莅朝将事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莫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他在位几十年,无论公务繁易,始终保持吟诗写诗的习惯。“若三日不吟,辄恍恍如有所失”,可谓如痴如狂。乾隆的诗作内容无所不包,从军政大事、万寿庆典到日常生活、百姓疾苦,都在诗中有所体现。当然,乾隆作诗,主要还是以咏诗而怡性情,是一种自娱的手段,意在向人们表明,他本身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呆板的人上人,而是具有与其它文人一样的“敲诗月下”、“吟咏春风”的潇洒。不过这在客观上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据统计,以他的名义刊行的诗作达四万多首,*数量与留传下来的全部唐诗相当。

乾隆也喜欢读书、写字作画和研究乐理。有关读书的印章有:“怡情书史”、“观书为乐”“读书依竹静”、“桑麻艺植爱豳风”、“诗书悦性存”、“一年无日不读书”、“孔颜乐处谁寻得,羲皇上人我不为”、“学于古训乃有获”、“勤学好问”、“开卷有益”、“礼园书佩。以人为鉴”、“书史研求遵古训”、“读书晰理”等:有关写字作画的印章有:“乾降御笔之宝”、“泼墨”、“写生”、“几暇临池”、“用笔在心”、“笔化春雨”、“写心”等:有关音乐的有:“琴书道趣生”、“宫商之外太古心”、“琴德”、“一瓯香乳听调琴”、“半榻琴书”等。

乾隆读书,讲求“怡情”、“乐趣”、“有获”。所谓怡情、乐趣,是把读书作为一种感情寄托,在书海中抛掉世俗的烦恼和政治的纠缠。“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以一种怡然自得的情怀去体验大自然的风花雪月,一旦随书入境,便会超然一切,即使处于“羲皇上人”的地位,也会淡然处之,这是乾隆读书的一种境界。所谓有获,即是不单纯为读书而读书,要发幽阐微,“勤学好问”,从书本中求得人生的道理,治世的方略,从先贤圣哲的言辞中获得智慧,有所借鉴,以便更好地遵循古训,治国救世。“夫六经为治世之书,内圣外王之道,无不赅备。若止寻章摘句,仅能得其糟粕,无由探索精微。即·使窥见义蕴,垂诸著述,不能躬体力行,亦属无言之补。朕临御以来,励精图治,惟日孜孜.几余典学,于诗书六艺之文,偶有阐发,俱与政治相关。即义疏相承,舛讹未正者,为之折衷定论,亦有裤于世道人心。凡平日出治之要,皆可与说经之言相印证、”2%可见,乾隆读书总要从中有所发现,力忌人云亦云,带有极明显的功利性。这是乾降读书的又一种境界。

乾隆喜欢舞文弄墨。他的书法仿效能其昌、谓得其神、透着一股清秀俊逸之气,为当时的许多书坛大家所倾倒:他的画艺虽不甚高,但却明白画要“写心”的道理,因此,在印章中也体现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某些见地。

乾降印章也体现着他对大自然的钟爱。“松竹一庭道心”、“众花胜处松千尺”、“映水兰香”、“蝴院风荷”“爱竹学心虚”、“新藻发春妍”等描画出了花卉草木的千种丰姿:而“水月两微明”、“水芳岩秀”、“坐石临流”、“清溪流远”、“譧溪乐处”、“掬水月在手”、“山高水长”等映现出了山石流水的万般情态:“丛云”、“乐天”、“上下天光”、“烟云无尽藏”、“洗尽尘氛爽气来”、“明月满地相思”、“观天地生物气象”等则表现了天地气运的多姿多彩:而“落花自有文章趣”、“落花满地皆文章”、“入眼秋光尽是诗”等又表现了白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在乾隆看来。自然界的一花一石,一兰一木都有情有致。在这种“花香水态”、“清溪流远”的情境中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升华,并由此激发灵感,从中寻得诗意,求得文趣。虽然乾隆在位期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四次东巡,六次南巡,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古迹名胜,但由于他的特殊地位,不可能完全投身于自然而领略它的风采,因此便在这小小的寸方之间寄托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从对这些印章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乾隆受过系统的汉文化熏陶,对汉文化有着极·广泛的兴趣,其修养之深,知识之,即使名噪当时的一代学人也不得不为之叹服。他的好恶也不断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情趣融为一体。身为至尊的天子和异族入主的帝王,他虽然不可能完全与文人墨客为伍,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却透露着对那种“坐石临流”、“一瓯香乳”、“半榻琴书”的文人生活情调的追求。事实上,乾隆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经常以一介“书生”自名。他收藏鉴玩古物,喜欢作诗吟咏,调琴鼓瑟,或者泼墨写生,埋头书海,继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超脱、宁静、恬然、淡泊,并在官员中提倡“书生气”。“修己治人之道,备载于书。果足以当书生,则以易直子谅之心,行宽和惠爱之政,则邑县蒙其休矣。书气二字,尤可宝贵。人无书气,果足以当书生?即为粗俗市井气。且自谓二十年来,讲论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②乾隆的文人气质及其对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优待学人,尊重读书,致使一代学者辈出。虽然他在位期间也曾发起多起文字之狱,但总的来说,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仍然采取了更多的宽容忍让,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求遗书,编订《四库全书》等功垂后世的文化活动,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

“太上皇帝”组印、太上皇生活及晚年心境

乾隆六十年(1796年)九月初三日,即乾隆继位周甲之年,他召集皇子、皇孙、诸王公大臣于勤政殿,郑重取出当年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建储密旨,宣布皇十五子颙琐为皇太子,并决定次年新正举行传位大典。嘉庆元年正月元旦,大典隆重举行,乾隆将“皇帝之宝”授给顾琰,从而结束了自己长达六十年之久的皇帝生涯,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帝。

就在宣布传位顾琐的同时,乾隆也为即将到来的太上皇生活进行积极的准备。乾隆六十年九月二十八日,他传下谕旨:“朕归政后,应用喜字第一号玉宝,刻太上皇帝之宝、册,即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宝册,用彰熙朝盛瑞”。此后不久,在乾隆宝籔上便出现了一组引人注目的印章:“太上皇帝之宝”、“归政仍训政”、“得遂初心”。同时还有“心愿符初”、“太上皇帝宝”、“即事多所欣”等。这里的每一方印章,都象一个小小的窗口,使我们得以窥测乾隆成为太上皇以后的一些基本状况。第一,对乾隆过去六十年的执政生涯作了基本总结;第二,规定了乾隆成为太上皇以后的基本政治方针和治国方略;第三,恰当而扼要地反映了乾隆帝晚年的心境。

对于乾隆来说,关于禅位归政的思想,他虽然多次声称自己即位之初就曾在心中默念:“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实际上,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他才公开提出此事。开始,他只不过是以此祈求长寿,但几年以后,当归政和建储发生了联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承诺意味着什么,对于他来讲,失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无法容忍的。于是,他又以惯用的舆论手段,一方面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的身体“精神强固”、“健康如故”,表现出老当益壮之心态。“晴量雨较从头起,旰食宵衣一意淳。己力敢辞白耄毫,天恩惟赖有精神”。“规避忍为辞政事,支持尚觉有精神”。乾隆在位后期,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归政问题一样,几乎成了他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不能不说有着很深的用意。另一方面,他在国家治理上处心积虑,犹日孜孜,自强不息,以他的雄才大略完成了声威赫赫的十全武功。他大规模蠲免钱粮,抚恤灾荒,致使“万民欢悦,诵声如雷”,一片河清海晏之气。真可谓以勤政爱民之德实践着理想中的尧天舜日。他的确成功了,以他切实的努力,终于使清朝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空前强盛的帝国,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以示只要他还健在,国家便一日不能无他,这就为他最后“归政仍训政”提供了自然而然的现实依据,才有了“将御制十全老人之宝说,镌刻作为太上皇帝宝册”的结局。这些印章和宝册正是乾隆为自己树立的丰碑。

乾隆在位后期,屡言归政,表示将来要“静养高年”。他大规模修建宁寿宫,准备“授玺之后,将以是为燕居地”。并“殿日养性、轩日顾和、堂日遂初、室日得闲、阁日符望、斋日倦勤”。一切办理得井井有条。但一方面出于对失去临政治民实权的畏惧,唯恐自己完全被驾空,另一方面他也怕自己几十年的心血由于嗣皇帝的秉承不力而付诸东流,因此,在他宣布归政之日,即决定“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说明他的归政,并非颐养南官,优游无为,从而奠定了日后训政的基础。嘉庆帝即位后,乾隆非但没有把传位诏中规定的嗣皇帝有权处理各部院、门及各省题奏本章及任免官员的权力交出,反而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并以“子皇帝初登大宝,用人理政,尚当时加训诲,何忍即移宁寿官,效宋高之自图安逸耶”为名,仍然居住在养心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嘉庆三年十一月乾隆去世为止。“归政仍训政”一直是乾隆作太上皇时期的行为准则,他以此对嘉庆帝进行约束,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行事。因此这一时期也就留下了诸如“归政仍训政”、“救几训政”之类的印章。

乾隆晚年,除了训政之外,还经常沉浸在对自己一生历程的回味之中,津津乐道于“得遂初心”、“心愿符初”。无疑,在这种回味中他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和精神寄托。那么,他所谓的“初心”又为何指?这可以从他自己的话中找到答案:

“朕自御宇初年,即焚香敬告上苍,若纪年周甲,当传位嗣子。不敢仰希皇祖,以次增载之数。节经明降谕旨,宣于中外。今敬迓洪,幸符初愿,新岁大廷授玺……”“朕今寿望九帙,精神康健,视听未衰。若来岁归政,遂思自暇自逸,竟置天下重务于不问,则非所以敬承天眷,亦非御极初年,定期归政,不肯恋位之初心矣!”

“廿年勤政云归政,不负初心勉自今”。

可见,所谓“初心”,即为他在位六十年后退位归政。正是这种周甲归政,传位嗣皇“初心”的实现,才使他有资格敢于上比尧舜,下越其祖父康熙,自诩为“古今帝王第一”。

“朕绍鸿业,六十年间,景运庞洪,版图式廓。十全纪绩,五代同堂,积庆骈蓄,实为史册所罕见。”无论国事还是家事,乾隆都表现出一个成功者的优越和自得。“古稀天子”、“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四得十全,八徽五福”,骄狂之态溢于言表,也深蕴于寸方之间。这便是乾隆晚年心态的基本格调。

通过对现存乾隆印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乾隆作为一代封建君主,虽然有着历史局限和自我矛盾之处,但确也有着不同于其他皇帝的独特魅力。他睿智、刚毅、争强好胜,具有深厚的汉文化素养,浓郁的文人气质,热衷于发展文化事业对清王朝作出了杰出贡献,足以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一代英主的形象。而乾隆宫廷印章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认识乾隆其人的实物。

《乾隆宝薮》印鉴大全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

刻圆章多少钱一个(乾隆常用印章都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要刻那么多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