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的群星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偏科严重,在当时入学考试只需考文史、英文和数学三科的时代,他文史、英语均得满分,但数学却考了零分。
按北大规定,有一门零分不得录取,但被拒之门外的他并不气馁,随后改投清华,得到同样成绩,庆幸清华网开一面,以文史成绩特别优异为由,破格录取了他。
而也正是这一决定,让历史学界燃起了一颗新星。
聪慧勤奋的他,在清华求学期间便写下了《胡惟庸党案考》、《明代靖难之役与国都北迁》、《明代之农民》等一批相当有见地、在史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文章。
1934年,他毕业留校任教,开设明史和明代社会等课目,成为名极一时的历史学家,影响直追陈寅恪、张荫麟这些史学大家。
这个传奇人物就是吴晗。
吴晗不但在历史学界卓有建树,还曾担任过北京市副市长。
他的文章文质兼美,《谈骨气》入选初中语文课本,一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文章简练而精妙的写法,更是被很多老师当做作文范例。
对于写作,吴晗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了这样3个秘诀,他说:“多读书,多写作,多修改,文章是可以写好的。”
读书、写作、修改,正是吴晗一直贯彻始终的写作秘诀,也是他的文章写得如此优秀的原因。
对于我们今天的莘莘学子来说,这3个秘诀简单实用,非常具有借鉴价值,具体可以这样做:
1 读书要有针对性
作文要想写得好,积累读书少不了。
没有词语的积累,没有佳句打底,即使有好的素材,也会因为缺乏形象有力的语言而变得索然无味。
也因此,那些文章写得好的人,无一不是爱阅读的人。
就像著名剧作家曹禺所说,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眼高手低”的问题,且只有“眼高”了,手才能高。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提高写作能力。
所以,读书要掌握2个原则,一是有选择性,二是有针对性。
首先,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书。即使休闲娱乐,也最好能读一些名家的散文、小说,这样才能避免无谓的时间浪费,降低自己的赏鉴水平。
其次,缺啥补啥,有针对性。例如,对于亟需提高写作能力的小学、初中孩子来说,我强烈推荐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或小说,汪老的每一本书都写得很有趣,且语言极富表现力,或是新秀李娟的《冬牧场》,丁立梅的散文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这些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富有生活气息,能让孩子们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生活。
而有了这些书打底,写作起来,不说文思泉涌,但至少语言的流畅度,文字的生动性都会显著提高。
2 写作练笔掌握2个秘诀
没有量的积累,没有亲身实践,谁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写出好作文。
但也不能不加思考地盲目训练,这样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收获却往往和付出并不成正比。
想要让练习的效果刚好,,要遵循2个原则:
首先,循序渐进。一口不能吃成个大胖子,作文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磨灭孩子写作的兴趣。
对于初中孩子来说,可从写清楚一件事开始,然后再让孩子练习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中心突出……每次训练只抓一个主题,给孩子缓冲的空间,训练会更加有效。
其次,运用合适的技巧。
好作文是写出来的,但好技巧却不是从天而降的,多看满分作文,总结方法,你会发现,有的时候,用好套路其实是提高成绩的捷径。
3 修改润色
“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写成后,多读几遍,做些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习惯。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才完成文学巨著《红楼梦》;鲁迅创作散文《藤野先生》,先后改动90多处才最终定稿。
可见,好作品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
那该怎么修改呢?具体可分为3步:
首先,着眼于全篇,看文章立意是否正确,观点是否鲜明,内容是否充实而有新意。
其次,修改字词和标点的错误、病句等。
第三,反复朗读,推敲句子,避免出现漏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修改是精进,读书促进写作,写作倒逼读书,修改缩小你与高分的差距,更快地提高。
吴晗的3个写文秘诀,看似简单,但却实用,希望大家都能多多实践,多读多写多改,写出好作文,成为尖子生。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三年前中考市第一,高考成省第一,自述:高中学习,坚持1点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