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山就是横跨运城的首山(中条山),无可辩驳,这是中国各部史书上说的,是史学大家论证了的。
从地理学上看,首山中条依黄河而行,山势狭长,整条山脉划开了中原与西北:它的北侧是晋南盆地,南侧是中原大地,如同一道磅礴的天然门户。
就华夏族古人而言,首山中条对国家意味着两种重要意义:金库与兵器库。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或更早人类活动遗址,引发出华夏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华夏民族与首山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
(一)
首山,现名中条山,在运城盆地南部,东联太行、西望华山、南邻黄河。首起黄河边,南跨芮城、平陆、垣曲,北连永济、盐湖区、夏县、闻喜、绛县之境。《禹贡》:壶口、雷首。雷首山即是首山也。
《史记·孝武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史记 封禅书》:自华以西,名山七,一曰薄山。薄山者,襄山也亦中条之异名。二者印证,首山即薄山,就是天下第一山。
《左传》:赵宣子田于首山。赵国最初的封邑在运城西边永济一带(即赵邑晋阳)。
《史记》:卫鞅谓秦孝公,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司马贞曰:大河径中条之西,自中条以东,连汾、晋之险嶝,谓之岭厄。 汉武帝元封六年,置首山宫于此,诏曰:朕礼首山,昆田出珍玉,或化为黄金应劭曰:昆田,首山下田。
《穆天子传》:东巡自河首襄山。即此。《水经注》:雷首西临大河,俗亦谓之尧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
《括地志》:雷首山延长数百里,随州郡而异名,一名中条山,一名首阳山。又有蒲山、历山、薄山、襄山、甘枣山、渠潴山、独头山、吴山亦曰吴坂之名。
《尚书大传》:汤伐桀,升自而。郑氏云:而在河曲之南。是矣。山之南阜,即首阳山,夷齐饿死于其下。
《唐六典》:河东道名山曰雷首,亦曰中条。天宝末,哥舒翰与贼将崔乾战于灵宝西原,翰军于河北,登高阜望之胡氏曰:首山与湖城县之荆山,隔河相望,军败,翰走,自首山西度河入关或又谓之南山。元至正十八年,汝颍贼陷晋、冀诸处,察罕帖木儿引军趋河东,先遣兵屯南山阻隘,自勒重兵屯闻喜、洛阳。贼果出南山,为伏兵所败,乃进屯泽州。中条在晋、冀之南,与河南岸诸山相接,故曰南山。
( 二)
首山是黄帝福地。
《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这证明在炎黄时代,中条山就是著名的文明开化之地,现在中条山中部及西部有汉代及更早的铜矿开凿痕迹。
同样,在首山北边(运城市城区南)有一个盐湖名字叫解池(运城盐湖),曾经是中国最大的产盐基地,在大约7000万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它板块则不断下沉,形成大面积的沉积洼地——解池就是盆地中的最低洼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180万年前,盐湖一带有了人类活动,并且可以制造工具和使用野火。在五千年前,黄帝与蚩尤发动了部落战争就是为了争夺盐湖资源,最终蚩尤大败,蚩尤的血流入了盐湖中,盐湖被染红,黄帝部落占有了盐池资源。
《咸池》,本意就是盐池,但在黄帝时代,因为这里是战胜蚩尤最重要作战场所,就赋予了特殊含义。《礼记·乐记》:“《咸池》,备矣。”郑玄注:“黄帝所作乐名也, 尧增脩而用之。”《咸池》就是黄帝战胜蚩尤后载歌载舞的歌舞剧名称。咸池之乐在古代就是黄帝之乐,黄帝亲自作词作曲,并当总导演、总指挥,演出了一台大型歌舞交响乐,这是很盛大的乐章,在冀州之野,万马奔腾,大军作战,场面之很是宏大,黄帝及其下属其乐融融。
铜冶炼、盐池资源的利用,才最终让我们的华夏民族走出了蒙昧时代,这座山是炎黄时代最重要的山,这座山当然是天下第一山----首山。
(三)
首山是尧王旧都所在地。
首山又称尧山(中条山西永济境内),是一个从山间伸出来的山梁,它好似母体的一个乳房,依附在山前,人们称其为“尧王台”。相关资料和民间的一些传说表明,尧王台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帝王活动之地,历史上尧帝建立的旧都“尧城”,即中国最早的“城市”雏形,就位于尧王台所在的中条山上。相传,尧舜禹三代禅让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发祥地。相传是唐尧幼年时与其母庆都生活的地方,也是尧舜治水和禅让帝位之处,尧帝在此率舜游首山,得《河图》,禅让帝位。
典籍记载对尧帝旧都的确认。《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这就充分证实了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古老的首山当是尧的第一根据地,“尧城”就是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城”。这是因为,中国最早的“城(郭)”是帝尧的臣子姒鲧所首创。《淮南子·原道训》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说明“尧城”,就是最早的“城市”雏形了。
(四)
首山,亦是舜帝发迹之处。
按《书经·虞书·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蔡传》〉历山在河中府河东县。按《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注〉郑元曰:在河东。又《正义》曰:《括地志》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凡十二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
按《後汉书·郡国志》:河东郡,蒲有雷首山,〈注〉县南二十里有历山,舜所耕处。按《水经·河水》:又南过蒲县西。〈注〉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乃迳历山下,上有舜庙。
按《路史後纪》:历阳之耕侵畔乃往耕焉,田父推畔争以督亢授。〈注〉舜耕历山在河东,乃首阳山。按《山西通志·山川》:历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相传即舜耕处,上有舜庙,山下有二泉名妫汭。东西相距二里,南流者为妫,北流者为汭,合流入黄河,即尧厘降二女处。
按《平阳府志·山川》:历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舜所耕处上有舜庙。按《蒲州志·山川》:历山在州南六十里,乃舜所耕处,妫汭二水出焉,上有舜井舜庙。
唐代李泰在《括地志》中说道:河东县南二里有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今天,二妃坛依然座落在蒲坂城外一座山陵之巅,向人们诉说着这段辉煌的历史。据史学家考证,尧王访贤、尧舜禅让,禹分九洲等诸多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带山水之间。
《竹书纪年》记载,尧率舜登首山,得《河图》,乃禅舜。清乾隆年间,虞乡县令顾月化在《文庙崇圣祠重修碑记》中写道:“中国之名始於尧舜禹,中条五老授其河图九书而治于天下。初树疆都,依中条而立其国,谓之中国。”
(五)
首山是著名的不食周粟故事发生地。
首山的西部叫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山,采薇而食之。”商代末年,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老爸死后,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坚持要让位给哥哥。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伯夷偷偷地离家出走了。哥哥出走后,叔齐也离开了王宫,四处寻找哥哥。两人团聚后,决定不再回孤竹国。
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比较尊老敬老,兄弟俩便一起投奔,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文王死后,武王继位。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今孟津地带时,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扣马而谏,认为周武王此举不孝顺、不仁义。武王的将士听后,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幸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并要求将士不要为难他们。
武王伐纣成功,天下一统为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两人决心不做周臣,不食周粟。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到首山的地方隐居下来,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现在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二人一听,心想,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决定绝食等死,临死之际,他们还唱了一首歌,歌曰:“用暴虐代替暴虐啊,还不知道错在你自己。神农、虞舜、夏禹的盛世,忽然间都已消逝无迹,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到了近代,尽管首山已经随着冷兵器时代的远去而失去了往日辉煌,但由于地处秦晋豫交界的要地,它的军事意义却从未下降过,甚至变得比以前更为重大。所以在近代人眼中,它是"东方的马奇诺防线"。
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 景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