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眼下便是清明,是一个祭祀的大日子,人们多去扫墓,或者回乡去祖坟烧纸,告慰祖先。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时节也是踏青郊游的日子,三五成群,沐浴春风。

自从周代开始,便有在清明这一天祭祀祖先的传统,这一传统绵延不绝,直至今日,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在祭祀丧葬文化中表现地淋漓尽致。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会飞的南极丨文

清明上坟,是对亲人的告慰

虽说清明也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但是不冠以鬼节的名称,这是因为清明祭祀的多是善鬼、家鬼,是和自己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因而人们是怀着敬意去上坟的,河南地处中原,这种联系显得尤为强烈,同时这上坟的规矩也不能马虎。

大多数河南地区上坟都要提前几天,叫“早清明”, 因为传说清明节是阴间收鬼的日子,去的晚了鬼被收走,即便烧了纸钱,故去的亲人也收不到,所以人们在这天拜祭亡灵的时候要赶早。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上坟能回祖坟当然是要回祖坟,在坟前祭祀,显得诚意十足,但是也有身在城市不能返乡的人,他们为了祭祀亲人往往蹲在大马路的路口,烧纸前在地上画个圈,对着老家的方向留个缺口,再把逝者的姓名写在圈里,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再说这给逝者的冥币,冥币不能只买“大票”,一张好几亿,逝者在下面换不开。而且,下面有不少讨债鬼,烧点小钱好对付他们。

在商丘一带,烧的黄纸流行用真实的百元大钞票放在上面“印”一下,俗称“摆一摆”,人们认为这样的黄纸便是真正的冥币了。

烧纸的人也颇有讲究,在豫东某些地区,女人不能上坟烧纸,全是男方的事情。但是现在因为男方多外出打工,讲究也多没有那么严格了,豫北等地亲人们都可以上坟烧纸,但是忌讳太小的孩子去,以免受到惊吓。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在河南驻马店地区,上坟是一色的本家男子去,而且人们认为越年轻力壮越好,这样显得这家人丁兴旺,是个好兆头。

烧纸也不能干烧,嘴里要念念有词,比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xxx,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丧葬,送亲人的最后一程

上坟的规矩那么多,望着眼前的坟茔,不得不想到逝人入土的画面。其实丧葬和上坟都是表达对亲人哀思的形式。

人死灯灭,但是传统仍认为,人死后还会进入另一个世界,所以举办葬礼,就是为死去的亲人饯行,使得亲人去另一个世界的路好走些,以祈望亲人在那个世界能够荫庇子孙,而上坟就是日后不断告慰亲人,这里的世界从未把他忘记。

河南地区的葬礼独具特色,显示出中原文明浓郁的文化含义。一般来说,在河南地区,从亲人去世到下葬会经历如下几个流程。

初终

有经验的长辈会提前看到老人生命的终点,一般提前几天会把卧床老人安放在堂屋中间,并由子女照看,从出现死亡的征兆到去世,称为为老人送终。做子女的应当寸步不离,还要听取老人的遗言,尽量完成老人尚未完成的心愿,显示孝心。

在河南林州一带,病人将要断气时,要马上把他铺的毛毡抽掉。认为“断气不抽毡,来世转牛毛”。固始有些地方风俗是,人断气的时候不能躺在床上,而是要躺在地上,据说这样是为了“接地气”。

装裹

老人咽气之后,也有地区例如林州、浚县是在咽气前就会替亲人穿上寿衣,随着观念转变,已无区别。

河南商丘一带不给亲人穿太多衣服,因为老人在路上会携带很多衣服,就像要饭捡破烂的一样,走地不体面。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小敛

穿好寿衣之后,便小敛,以让亲人走地有尊严。堂屋的灵床上要铺黄色的褥子,盖绣有八仙图案的白色蒙单,谓“铺金盖银”。蒙单盖在尸体上要把头和脚都遮起来。枕头以前是用黑布缝成一个大公鸡形,称为鸡鸣枕。现在常从寿衣店购买带有彩色绘画的鞍形枕。

还要往死者嘴里放一枚拴绳的铜钱,俗称“噙口钱”(也叫唇口钱,有的地方叫压口钱)。死者的脸上要盖一层黄裱纸。为了防止“诈尸”,同时在蒙单上扣上画符的瓦,至此,小殓完毕。浚县一带还用麻绳捆住双脚,俗称“绊脚索”,以防异样。

第一刀纸

在商丘夏邑,确认亲人去世,安排妥当之后,应当在堂屋的灵床头,门槛后,烧第一刀纸,以示这是死者的第一份财产。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哭街报丧

烧完纸后,应当哭街报丧。这是亲人去世后,通知邻里街坊的方式。

这个时候,葬礼的事情基本上不用亲人张罗。族里的人以及村里管事的人会撑起整个葬礼。通常要推举一个“管事的”,结合本族中一些辈分较大的人一起商定具体事项,对“攒忙的”进行分工,如安排报丧,搭设灵棚,购买丧葬物品,准备烟酒饭菜等。

同时要安排会计、接待人员等,以便对随后的吊唁者进行接待。这之后,真正的程序上的葬礼便开始了。

吊唁

亲人去世,家人应尽快向亲友登门通报死讯。过去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行大礼,要告知死亡时间,入殓埋葬时间。后来仪式淡化,派族中年轻人甚至“攒忙的”去报丧也可以,但对其娘家人报丧要郑重报丧,不可怠慢。

在南阳一带,报丧人无论晴雨,都要腋下夹着一把雨伞,俗称“倒夹报死伞”,以便路上方便。而在新乡一带,报丧人到死者亲友家还吃点茶水,抽根烟才能离去。

生死都是大事,人们对那些僵硬而冰凉的尸体有恐惧,又对死者怀有留恋和尊重,就产生了一类特殊的殡葬语言。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人们厌弃死亡和悲哀的丧事场面,便发明了一套喻指死亡及其物品的称谓,如寿材、灵堂、寿终止寝等。

报告死讯的时候,不能说人“死了”,得用“老了”、“去了”、“离开了”代替;送终说是“送老”。

设立灵堂

灵堂一般在通知邻里来帮忙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张罗。尽快设立。会有一个灵棚,放在堂屋的门前,供桌上放着贡品和蜡烛,中间放置着去世亲人的遗像。

供桌前是草席,供本族的晚辈守灵跪坐,分男左女右带孝守灵,亲友们前来吊唁的时候要哀伤陪哭,有的地方也不分男左女右,他们分两侧跪卧在柴草之上,也就是老百姓说的“陪灵卧草”。至亲之人在里屋,陪坐灵床两侧,此外还要在灵前放一个“香盆”,即烧纸化灰的盆,香盆底上钻上眼儿,现在多放在灵床下。

在河南林州,亲人去世即放小盆,俗称“老盆”。家属每顿吃饭时,由长子向盆里添一点,俗谓“死时老盆满,来世家富宽”之意。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停灵

从穿上装裹衣裳一直到出殡前这段时间都算停灵。一般人们都讲究停灵三天,但是现在生活节奏较快,基本淡化了时间观念,有的隔一天,有的上午敛,下午就下葬。

在停灵期间,要每晚烧纸,不同地方的风俗不同,无论何时烧纸都要用现实的百元大钞“摆一摆”,以示这些纸钱在另一个世界成为真正的纸币,可以供亲人花销。

在河南夏邑,下葬的前一晚应当烧最多的纸,俗称“九斤十两”,一般放置在大铁锅里面,一是好盛,二来也意味着这全部都是亲人的财产,别人不能抢走。“九斤十两”能烧半个多时辰,等到所有的纸都烧完之后,要敛起纸灰,放好,等到第二天随棺一起下葬。

待客

以往是停灵三天后,主家来待客,待客就是指死者的亲人为死者送行悼念,现在时间紧凑,一般是第二天或是第三天即待客,待客的当天下午就可以起棺下葬了。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夏邑一带,待客必须去世之人的长子或直系亲戚前去接客,如果娘家人来了当行大礼。去接客的时候身着重孝,拿着哀杖,本家人成一队去接来吊唁的亲人,来吊唁的“客人”多离家门若干米的路口便停下,等待本家人来接。

本家人行三跪大礼,以请谢客人前来,之后“客人”便抬起供桌去灵堂悼念,供桌上放着烧纸或者猪肉等贡品前来吊唁,或者一些扎马、纸人等。前来吊唁的亲人,直奔灵堂哭泣以示哀悼,周围有拉起客人的劝哭人,哭完之后,“客人”便可以去吃饭了。

而南阳正式待客的日子则是在五七,这一日女儿和女婿会准备纸钱、香烛、鞭炮,甚至是全套的纸别墅、车马、冰箱电视等,五七后,便可除孝待客。

火化出殡

待完客之后,下午就是出殡了,为了移风易俗,现代农村葬礼一般要火化。火化和出殡接连进行。以往是有确切时间,现在时间观念淡化,但间隔不会超过一天。

把亲人尸体抬上殡仪馆的车,放进铁棺,然后至亲人分守两侧,一路上每逢过桥都要燃放鞭炮,以引路让死者顺利过来。在郑州有撒路钱习俗,也称为买路钱,即遗体过往的道路要一路撒上买路钱。

到达殡仪馆后听从工作人员安排,或有悼念仪式。火化后领取骨灰,这时候要撑开黑伞,不能让骨灰见到白天。有习俗是捧骨灰至十二生肖的铜像前,把亲人骨灰放置在他的属相前,行跪拜大礼。之后带骨灰回家,一路上还要呼喊亲人,以免让亲人迷路。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出殡下葬

回家之后把骨灰均匀撒放在棺材里,棺材里还要放置死者珍爱的物品,和前一夜的纸灰。即可起棺下葬。孝子们拄哀杖跪于灵车前,拿着招引灵幡,大声哭泣哀悼,哀悼完后,随着主事人一声高喊,孝子将灵盆往地上摔碎,人们认为摔地越碎,亲人走地越平安。

棺木将至墓地,抬重的要快跑几步,孝子们也跟着跑,浚县民间称之为“抢穴”、“抢风水”。 南阳民间则认为这是逝者快逝去,亲人慰藉之意。长子看坟的方位之后,便可以下葬了,顿时唢呐声起,气氛悲恸。填土之后,撤去供桌,葬礼算结束。

但在南阳一带则有守坟和圆坟之说,下葬后亲人连续三天在坟前点灯。三天之后拿工具圆坟,安葬才算完毕。

在河南商丘农村,则要简单许多,棺入墓穴后,由人下去,裹上亲友置办的棺衣数件,封穴的时候由村里帮忙的人填土即可,招引灵幡的柳棍放置在坟茔前端。主家人回家张罗其他事务,葬礼即告一段落。

烧纸,是延绵不绝的悼念

葬礼告一段落,但并不意味着丧葬仪式的结束。在广大中原地区,烧纸是一项重大的祭祀活动。除清明之外,对于逝去之人的悼念,仍体现在不同时节的烧纸活动中。

烧七

从死者去世那天起,每七天为一限,俗称“烧七期纸”。每逢“烧七”之日亲人都要到坟前烧纸钱祭奠,共七个“七”,有些地方甚至要烧到十“七”。

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著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豫北以“四七”纸最为隆重,除了要烧纸钱以外还要为死者烧一座纸扎的楼房以及摇钱树和装钱的匣子箱子等,让死者在阴间有房住有钱花。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纸扎是豫北人的丧葬活动里的重要道具,可以说,纸扎数量的多少是衡量葬礼是否隆重、子女是否孝顺的标志。

周年

逝者的周年也是烧纸的大日子。

到了老人的忌日无论几周年都烧纸,只是规模不一样。一般来说老人去世的前三年烧纸都比较讲究,亲朋好友一般都去,尤其是第三年周年,三年孝满,需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更讲究一点的还要做法事,比前面两年要隆重。以后烧纸就和清明,十月初一一样,不用去那么多人了,近亲属去两三个人就行了。

洛宁人比较例外,亲人去世,三年内是不上坟烧纸的。到了三周年这天,要大办一场,之后就是按照传统鬼节上坟烧纸。

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又叫七月半、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在农耕社会,每到这个时节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也就形成了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重孝压三年如何破(清明祭祀告慰亲人,逝者如何能入土为安?)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都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还有种说法更接地气,从清明到十月一,时间长达7个月,好多鬼魂钱不够花,生活困难,引发不安定因素,所以又定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鬼魂放假,回家拿钱,儿孙们这一天也要去烧纸。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