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到,要“加强关键区域和重点物种保护,在城区营造近自然的栖息环境,保护北京雨燕、长耳鸮等城市标志性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作为北京城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正阳门城楼却始终对北京雨燕敞开怀抱,迎接它们来城楼居住,甚至还主动创造条件,吸引它们留下来。曾经参与过正阳门雨燕监测项目的一位专家告诉北青报记者,雨燕大多是利用古建里的孔洞筑巢产卵,而且雨燕很爱干净,在巢穴附近很少产生粪便,即使留下了一些粪便,只要及时清理,对古建的影响也很小。
除了不安装防护网,正阳门管理处还给古建安上了摄像头,对雨燕的数量、生活习性等进行调查。“我们的保护首先从观测开始,古建上的高清摄像头会24小时不间断录像,以此来掌握大量的北京雨燕栖息生活的资料。有了这些资料可以做很多研究,比如每一对北京雨燕每年产多少蛋、成活率有多少等等。”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主任关战修告诉北青报记者。
正阳门管理处对北京雨燕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2018年,正阳门管理处曾启动了雨燕跟踪研究项目,给7只新出生的小雨燕戴上脚环,以此来跟踪研究雨燕的生活习性和回归轨迹。今年,正阳门管理处又开展了京津冀雨燕生存环境调查以及雨燕巢穴全球5G慢直播。
“主要是在雨燕孵化期间,把一些有特点的巢穴通过直播的方式给观众展示出来,每周播放1到2个小时。”关战修说,公众对北京雨燕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人们都是看雨燕飞,却没看到过雨燕在巢穴里面如何产卵,如何孵化,如何给小雨燕喂食。希望通过直播能唤起社会对北京雨燕更多的关注。”关战修说,今后还打算制作一些与雨燕相关的短视频,进一步为老百姓讲好雨燕的故事。
据关战修介绍,目前,正阳门城楼上肉眼可见的筑巢雨燕大概有30多窝,每窝有两只雨燕。不过,由于建筑很高,很多筑在高处的窝是看不到的。其实除了住在正阳门的雨燕外,还有好多住在周边的雨燕也喜欢来正阳门附近聚集,“这两年周围的雨燕数量明显增加了不少,天空飞翔的雨燕数量比2017、2018年增加了50%左右,尤其是里面有很多刚刚学会飞翔的小雨燕,这很让人欣慰。”关战修说,古建筑是固态的文化遗产,而雨燕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两者都很重要,对雨燕的保护也体现了我们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供图/正阳门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