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一定知道王三春,但你可能看过孙红雷主演的《一代枭雄》,而这部剧有一土匪的历史原型就有王三春。他在民国时期的川陕边境当了巨匪35年之久。他20岁敢和地方首富斗殴还烧了地主家的茅草房,凭三支枪就想要组建一支土匪队伍,此外他还剿了上百人的土匪窝。
这个王三春他到底是什么来历?为何能够在经营土匪团队时,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都让当时的国军十分头疼?而王三春鼎盛时能将队伍扩充至5000多人,他难道真的是道义有道吗?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来看看王三春的过往。
1884年,王三春出生于四川巴中。其实这个地方在民国时期是容易产生大量土匪和地方军阀的地区。那为什么四川在民国时期容易出现很多土匪呢?
首先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都说西南剿匪,西南也并不仅是四川。此外还有贵州,云南,陕西的部分地区...这些统称为西南。在这里有大量的土匪于民国时期诞生,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
重庆和西康等地它处于长江的上游地带,那时交通条件不好,从地形上来看就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方。而在西南地域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城市,例如重庆和成都这些城市本来就有一定的政治重要性。再加上经济又受到了当时政府的扶持,所以便于商业买卖。
成都在民国时期鸦片生意繁荣,而重庆又是当时整个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人流量大如果治安不好必然会成为土匪想要打劫的目标。
第二,西南的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这里的百姓必须要进一步去重视生存难题。民国时有很多军阀横出,他们与地主结合压迫农民,提高自己的工业和商业经济。破产农民无家可归、无地可耕,为了生存,只能忽视道德和法律走上山头被逼成为土匪武装。
第三,军阀混战和大时代的影响。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西南地区很快在经过了被剿匪后就没有大规模的治安问题了?那是因为法律和国家政策一直在管控。
但是在民国时期西南地区境内战乱不断,涌现出了一大批地方军阀。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有刘湘,刘文辉等等。他们官官相护,更培养了一股土匪谋生的势力。这些人一边忙于生产一边在优化军事力量,导致当时的土匪越缴越多。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三春的时代终于到来了。虽然他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要知道在当时农民阶级是被地主和军阀剥削的一个阶级。
王三春虽然年幼的时候也被父母咬着牙从牙缝里挤出了一些钱给送去了私塾读过几年书,所以王三春写得了几个字。但是他的家庭条件过于贫穷,在当时没读过几年书就只能被迫辍学,年纪轻轻就过上了要帮助父母挣钱的贫苦路。
要不怎么说性格决定命运呢?王三春的性格可能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原因。王三春的性格非常冲动而且勇敢,比如说1904年,当时的他也仅仅只是20岁出头。
但是他因为不满自己是农民阶级,而常年来家人一直都被地方首富王宗林等人欺压,他就觉得这种阶级矛盾对更多数的农民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于是王三春在一次与巴中首富王宗林发生了矛盾之后,他敢于当着众人的面与王宗林斗殴。
20岁的年轻小伙子出手没轻没重,一拳头打下去王宗林的鼻孔冒出了红色。王三春知道他没家庭背景惹了不该惹的人之后,他就觉得自己闯了祸有可能会拖累父母。王三春想了一个应急办法,一把火烧掉了王宗林的茅草屋。还留下了几个字:“动我家人,我定会...”
此后他离开了家乡逃到了川陕交界的大巴山,没想到来到了这个地方之后王三春的命运彻底迎来了转折。因为在当时的川陕交界的地区有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他们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农民阶级,因为无地可耕又受到军阀和地主的联合压迫,导致这些人被迫走上了流离失所的道路,同时他们内心中对于阶级矛盾的愤恨也是与日俱增。
王三春像是陈胜吴广一样,他和周围混迹天涯的流浪汉说:“与其这样被地主和军阀剥削,那还不如我们揭竿而起创建自己的团队。不说吃饱饭,只要谁在欺负我们时能把对方赶走也就够了。”
王三春得到了这些流浪汉的支持后,他的土匪队伍雏形也就诞生了。而他们早期的时候也没有武装力量,手里的武器只是棍棒,连冷兵器都还算不上。但是他们却有敢死队一般的精神,还利用地理偷袭了一股周边的弱匪,并成功缴获了三五支步枪。
1905年王三春21岁,他的侦察能力很强。他有了自己的土匪队伍后也很明白要积极合理地分配人力。比如说他会让人去种一些经济植物,成熟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来换取一些钱财。
他还派人去做侦查。有几个流浪汉嘴皮子很溜,他就让这些人到街市场去打听,有没有哪些队伍武器装备比较好,弱点是什么?等到这些人把情报传给王三春,他又能马上做出反应,并安排计划去收缴弱匪扩大武装。
有一次,王三春的一个手下突然报告给他在土兴厂有一个民团,说这个团队里少说也有枪支50多支。王三春当时听了心痒痒,他立即安排兄弟们赶紧在深夜里做好埋伏计划。他让人在四处的山林中放火,把对方都引到了被放火的山头上去。
这只是王三春的一个调虎离山的计划,随着火势越来越大后王三春赶紧趁着对方不备,带着自己的兄弟们跑到了这个民团的背后。他没费一兵一卒就拿到了对方的全部枪支。
但王三春在扩充队伍时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25年,早就已经在川陕交界处混得风生水起的王三春就像是土皇帝一样,一边忙于生产一边扩大自己的土匪规模。
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王三春因树大招风,在通江河地区的活动过于频繁,有不少巴中的军阀就将王三春视为了眼中钉。巴中军阀郑启和就想要赶走王三春,双方开始了争夺地盘。
但由于郑启和的背后是当地的政府正规军,他们官官相护逼得王三春没办法在巴中继续混迹下去。因此他被迫向北转移阵地。
因为在郑启和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王三春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武装力量也被削弱了一些。在向北转移之后,王三春来到了陕西南部地区开始培养有生力量。1929年,王三春又将目标定在了陕西南部镇巴县渔渡坝这个地方。
王三春组织力量攻打渔渡坝,他再一次获得了成功,并且缴获了该地区区长王应清的步枪和粮库。至此,王三春的土匪规模已经将近600人。而他那时候也真正实现了富裕,手上也有200多支枪。他还知道与当地的地主搞合作,通过矿产、森林和农业来赚取钱财。
因为之前在郑启和那边失利,他也慢慢意识到想要把事业做大做强,没办法单枪匹马地奋斗。于是王三春便走到哪里就和当地的地头蛇相互勾结。陕西南部当时有一个土匪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陈德三。
王三春抱上了陈德山的大腿,两人在1925年之后开始相互勾结,把事业做大做强。但那时的军阀都想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地盘,所以四川的军阀刘存厚马上就瞄上了陕西南部地区,他们就派兵来攻打镇巴县。
但是刘厚存本人并没有亲自来到这个小地方,他只是派了部下廖雨辰来做总指挥。王三春好不容易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转移到了陕西南部的镇巴县,他的好日子还没过几天廖雨辰就想拿下镇巴县。
而王三春这时为了保护住有生力量,他并不愿意与四川军阀硬碰硬,所以他主动求和并把地盘拱手相让。但是风水轮流转,廖雨辰所代表的四川军阀刘存厚的力量也受到了重创。
因为当时廖雨辰的部队被冯玉祥给打垮了,而国民革命军最终也将镇巴县招安,并让陈德三在此驻守。王三春觉得不服,他想要把陈德三赶走,自己独占镇巴县的全部利益。但他好说歹说,陈德三并不愿意再趟这趟浑水。
王三春咽不下这口气,觉得自己多年来都是被军阀和国民军赶来赶去,他的手中实际上并没有一块土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他就召集了将近2000人的土匪队伍,最终通过武装运动还是将陈德三赶走,镇巴县就牢牢地掌握在了王三春的手中。
他似乎与普通的土匪的确不一样,在独占镇巴时他从多方面开始经营这个地方。比如说在经济上他自成体系,还有模有样地设立起了税务局。
他规定每一年每户人口如何征税,征税率是多少?还设置了铜元局自己生产的货币。在军事方面,王三春只做两件事情,第1件事是扩充势力。这个扩充势力包括人力的扩充和武器的扩充。第2个方面是积粮草,这也为他后面谋取更大发展埋下伏笔。
在政治方面,王三春不受任何势力的指挥和节制。他牢牢地将军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因为国民政府当时也忙于其他战争,对于王三春这样的地方土匪根本没办法抽出心思来将其完全剿灭,所以这就给了像王三春这样的土匪更大的生存空间。
而国民政府也不能够忽略这样的危害存在,于是便提出了招安的政策。而王三春认为招安可以,但是不能够被收编。也就是说可以与国民政府合作,但是他坚决不愿意将自己手中的部队指挥权交出去。
1932年,赵寿山在担任国民军第十七路军旅长的时候,他就派兵想要到镇巴县去招安王三春。他很欣然接受赵寿山的提议,他并不反对招安甚至很希望能够与国民革命军取得合作。
王三春还送礼给赵寿山,希望他不要为难自己。并许诺对方:如果自己在镇巴县上能够吃得十分利益,必然会送三分给赵寿山,孝敬他。
抱上了大腿之后的王三春在镇巴的地位,更加合法化。因为他那时候被委任为川陕边游击司令,他的首要任务就是驻防镇巴县。因为名声变得好听了,王三春想要扩展自己的队伍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1932年5月,王三春拥有了4个团的编制,属下的人力已经超过了4000人。而当时红军在进入川陕边界处,很容易与王三春的军队相遇。
比如说1933年9月下旬,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黑虎区也遇到了王三春的武装力量,但是双方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武装火拼。在王三春的眼中,红军是一支战斗力超强的武装部队。他还夸赞红军内部的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
所以王三春甘愿让红四方面军在黑虎地区顺利通行,也不愿意与之交战。但是1933年10月,红军很快在川陕边界取得了很好的战斗成绩,比如不到30天宣汉和达县等城市就被红军迅速拿下。
而王三春知道自己手中的地盘仅仅只是一个县城的规模,难以与红军对抗。所以他立即派出了部下赶紧与红军商量要和平处理问题,于是双方在进行了谅解后,又达成了不战不和、相安无事的局面。
但你如果要说王三春是一个很有未来眼光的土匪,那就错了。因为王三春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人情世故,他考虑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和大格局、大情怀没有任何关系。
1933年年底时,虽然红四方面军已经在川陕苏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但是蒋介石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围剿计划依然没有停息。而四川军阀刘湘又抱上了蒋介石的大腿。蒋介石就令刘湘赶紧去对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苏区实行围剿,并拟定了六路围剿的计划。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三春赶紧将墙头草的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投奔了刘湘,并且甘愿被任命为四川剿匪总司令部的第一纵队的队长。于是他从之前不愿意与红军正面武装冲突的态度,转变为了要将枪口对准红军的反革命态度。
1934年3月,王三春率部从城口一路进军万源东向县城。红军激烈反抗,在冉家坝战役时王三春赶紧通报给刘湘说:部分红军已经被他牵制在此,还说对方背后力量薄弱。
刘湘收到情报后赶紧派兵来支援,但刘湘的算盘打得更响,他让王三春的队伍与红军正面冲突,紧接着刘湘又派来了范华旅,将王三春夹在了红军与范军的中间。
这个位置使得王三春十分危险,生存的可能性更低。他这时候才看清了现实,原来他就是被刘湘拿来当炮灰的。王三春的部下便说:“红军就从来不会干这种事情,更不会借刀杀人。我们跟着刘湘跟着蒋介石根本没有出路,还不如投奔红军。”
于是王三春在这紧要关头最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将原本指向红四方面军的枪头转过弯,掉向了范华旅。原本是友军的队伍,就这样变成了互相对峙的姿态。
由于战火过猛,他的部队损失惨重。而王三春却将生存的希望,转向了红军。于是他只能厚着脸皮派人到红军那边求和,而我军这边的政工人员魏传统决定与王三春亲自密谈,双方不久之后便达成了停战协议。
如此一来,王三春就可以将全部精力与范军对峙。但苦于范君背后有刘湘的火力支持,而他们为了剿灭王三春又调动了陕南第17路军。这一回的王三春是拼尽了所有家当,也像是鸡蛋碰石头一样。
他被迫逃往了湖北竹溪县,后来又想要卷土重来。当王三春扩充队伍至800人时,便想要从背后偷袭刘湘的部队,但再次失利。重振旗鼓后的王三春像是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他拼尽所有想要再次占据镇巴县,而他的这股猛劲也吓到了刘湘及国民政府和西安行营,最终他的愿望达成,镇巴县又回到了王三春的手中。但这种形式却让国民政府焦虑不安,为了斩草除根,国民政府军决定要对以王三春为首的陕南土匪进行大规模围剿。
1939年3月,蒋鼎文下令要派出西津公路预备第1师师长谢辅三帅部进山剿匪。他们化整为零,联合周边友军及其地方军阀通过10个月的时间,最终还是将王三春的残余势力全部歼灭。走投无路的王三春自知自己早期信错了人,才让自己的队伍葬送了。
王三春三十五年的土匪生涯,最终还是画上了句号。王三春于1939年12月31日在镇巴县被执行了枪决。看完了王三春的故事之后,也许有人会说:
在那个年代王三春的勇敢值得被后人点赞,因为贫苦的农民阶级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根本没办法生存下去,被迫走上土匪和流氓道路的人不仅仅只有王三春一人。而他却能够做到在那个十分混乱的年代下,让自己的土匪规模扩充至5000人,也算是有胆量的男人了。
但如果后人要说王三春是道义有道,那真的就是大错特错。他身上的“义”人们看不见,他反而在多次重要决策时相信了四川军阀,比如刘湘等人。而且他也坚信,如果能够抱上国民革命军的大腿,以后必将衣食无忧,最起码能够保住自己的生命。
但其实这样的算盘他也是打错了,他听信了国民革命军的话,将自己的枪口对准了红四方面军。可最终想要饶他一条生命的反而是红四方面军,而想要灭他口的正是王三春当初想要抱的大腿,这是多么令人感觉讽刺的现实啊。
2014年1月1日,由《青木川》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一代枭雄》,在各大视频网站上联合播出。剧中的巨匪王三春参考的原型也正是历史真实人物王三春。那么最后关于王三春的故事,您还有哪些可以补充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