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如何学盲文(为盲人找回眼睛:盲文的建立)

零基础如何学盲文(为盲人找回眼睛:盲文的建立)

1786年12月26日,法国凡尔赛宫,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正在上演,观众则是法国王室成员。这场音乐会的惊人之处在于演奏者是24名盲童,他们无法看到乐谱,但音符却如水般倾泄而下,更让王室成员惊讶的是在音乐会结束之后这24位盲童还演示了阅读一种凸版文字。王室成员们意识到这种凸版文字解决了视力缺陷者识字和交流的问题,一致决定同意让这些盲童的老师瓦朗坦••••阿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盲人学校:巴黎皇家盲童学校。

早在阿维之前的1651年,这种凭触觉感知文字的方法已经出现了,德国人赫德福尔首创了在腊纸上用铁笔绘画和写字的方法成功的让盲人描述出了绘画的内容和笔划;瑞士人柏诺利则发明了可以引导铅笔在纸上顺序书写的“型板”,从此盲人们也可以进行书写和用文字交流了。

激发阿维帮助看书识字交流的源动力不仅来自这两位盲文先驱,更来自阿维的盲人朋友勒厄尔。他发现这位瞎着两只眼睛的盲人行乞者目不能视,却有着惊人的触觉以帮助他分清硬币的面值。那么如果让印刷的文字也像硬币上的花纹一样凸显出来,盲人也就可以通过触觉分辨出音符和文字了。在阿维的指导训练下,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勒厄尔已经能够进行熟练的阅读了。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阿维的凸版识读法只是将普通的字母凸版印刷一下而已,这些字母对盲人来说过于复杂,而且凸本印刷使得书的重量和厚度都大大超过了人们便携的需要。盲童学校迫切地需要一种专供盲人使用的方便识记的文字编码。1819年,皇家盲童学校的一位天才学生终于改写了盲文的历史,他就是路易•布莱尔。

零基础如何学盲文(为盲人找回眼睛:盲文的建立)

西方盲文之父

出生于1809年的布莱尔三岁时左眼不慎因外伤失明,邻居家的老太太用土办法熬制了药水给他医治,但是适得其反,害得他原本正常的右眼也跟着发炎,最终与左眼一起彻底失明。10岁的时候,布莱尔被父亲送到了巴黎皇家盲童学校。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巴比埃十二点制盲符体系,这套新生的体系通过6行2列共12个凸起的点来标识字符。这个体系庞杂而混乱,盲点分布不规则也不合理,完全没有规律可循。布莱尔决心要改进这套识读体系,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每天除了盲童学校的常规课程之外就埋头于论证和研究之中。他将十二点制盲符去除掉一半改成以6个凸起点为基本结构单元,结构单元的大小设定为与普通人的食指接触面大小相同的长方形幅面中,通过这些点的不同的位置变化产生字符意义,并将几何符号甚至是加减乘除符号也加入其中,终于在1839年出版了自己的盲文字典。通过试用,人们发现这套体系方便简洁清晰易用,但是法国学术研究院的教授们仍然拒绝使用一种全新的盲文体系“以免与旧式盲文造成更替的误区。”

零基础如何学盲文(为盲人找回眼睛:盲文的建立)

(布莱尔)

但是优势明显的布莱尔6点制盲文体系却得到了广大盲人的喜爱,学校里不让使用他们就偷偷学习,而学校里的盲文成绩却都很糟糕。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一个怪相:国家承认的盲文在新一代的盲人中无人识得,倒是布莱尔的“非官方体系”得以广泛推广。

布莱尔只活到了43岁,严重的肺结核夺走了他的生命,而直到1879年,布莱尔的发明才被官方承认并得以推广,随后国际学术界便以布莱尔的名字命名盲文。对于布莱尔的突出贡献,甚至连著名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也说:“我们盲人感谢布莱尔,我们指尖下的凸点文字是宝贵的蓓蕾,从中绽放出我们的智慧之花。”

中国盲文之父

最早的中国官方盲文体系应该是“康熙盲字”,这是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于1879年定型使用的以北京地方话为母系的盲文规范,也是第一种汉语盲字,他创办的北京鼜叟通文馆也首开中国特种教育的先河。

但是这种盲文规范的弊病就是过于难学,必须要熟记四百余种基本字符才能流畅使用,而且这种以北方地方语音为标准的规范也只适合北方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则有着很难克服的认读障碍。1897年澳洲女传教士奥斯丽在实际教学中开发出一套“福州盲字”,用福州地方话盲文代替了威廉•穆瑞的康熙盲字,随后广东盲字、甘肃盲字、湖北盲字体系也纷纷出现,但这又造成了另一种混乱:由于各地盲字规范的不同,跨省之后的盲人之间根本无法交流。

1913年,中国业界与国外盲界联合制定了一种中国官话为基础发音规范的“和合布莱尔法”盲字体系,该体系以54个基本字符为主,每个字由两个字符组成,只要记住这54个基本字符就可以拼写出所有汉字的字音字型。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推演,接下来谁能在此规范之上研究开发出真正意义上方便好记又不受地方话发音限制的通用型的汉字盲文体系就成了关键。

辛亥革命的元勋黄兴有一个早产儿子叫黄一寰,又名黄乃,他自幼便有着严重的视力缺陷,他通晓日语、英语、俄语和世界语。1934年因意外导致视网膜脱落,使得他原本就不好的视力更为恶化,十几年后双眼彻底失明,周恩来同志安排他到苏联治疗,但是他双眼的功能已经完全丧失,但是就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苏联的盲文,并听说了“和合布莱尔法”盲字体系规范,他开始尝试着以自己独到的语言天赋试验开发一套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盲文系统。

借助自己坚实的外语基础,黄乃先是学习了俄英法等国的盲文,参照中国声韵特点和汉字结构,按与拼音字母类似的发音方法,创造出18个声母和34个韵母,开发了一套以普通话为基础声母韵母和音调符号相结合的汉盲文规范,后世称之为“新盲文方案。”

这套文字以“词形清晰、音义准确、少方少点、好学好用”的特点得到了官方的肯定,随着黄乃主编的中国第一本盲文刊物《 盲人月刊》的大力宣传,很快便在全国推广开来。

困扰了中国数百年的因地域和方言不同而无法统一的汉盲文体系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1991年12月,国务院批准黄乃为作出特殊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也是当年享受此项殊荣的惟一的一个残疾人,而黄乃也被称为中国的盲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