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治,世人往往将他与懦弱等词挂钩。甚至还有人认为,李治纵容武媚娘成为一代女皇,十分无能,是个典型的耙耳朵。但事实并非全然如此。历史上真正的李治,可以说是精明干练的有些吓人了。
在西方,一直流传着一种“黄祸论”,用来宣扬太过厉害的黄种人存在于世是一种巨大的威胁。而在国外史书中李治就常常被称为“黄祸”,可以说是在反向承认他的精明干练了。抛开世俗的刻板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真正地了解一下国外史书上所说的李治的另一面。
储君岁月
贞观十七年四月初七,李治正式被册封为太子。马克思先生曾言:“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李治的顺利册封并不是源于他当时本身的才能,而是两位兄长争斗到两败俱伤的结果。这样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是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少有的偶然。
但这样的偶然并不能让当时的李世民满意。当时的李治,年幼柔弱,必然要经历一番历练。没过多久,唐太宗就对刚坐上太子之位的李治采取了种种方法严加教育,储君岁月由此开始。
据史书记载,在这段岁月里,李治常常居于天子寝殿之侧,日日研读《帝范》。每日进食,李世民常常教导李治要使得天下百姓“常有此饭”,做一位心怀天下人的君主。就这样,李治从顿顿家常便饭中开始娴熟各类重农政策。
除了日常的思想熏陶外,储君李治还常常参与军政大事的讨论。他每日耳濡目染各类排兵布阵的方式,常常全程观看士兵操练。对于士兵的各种行为,赏罚分明。就连史书中也充满了对他的称赞:“或时有决罚,令太子评其可否,商榷辩论,深达政要,群臣莫不叹服。”
当时的李治深知,光有学识和才干还不够,要做天下人之主,就必须得人心。而得人心第一步,就得从身边人做起。他为他的太傅高士廉设定专属座位,允其同榻议事;他为自己的胞兄弟改善饮食,优加供给。人心所向,他用他的“宽仁孝友”赢得了周围的人的各式欣赏。
然而好景不长,尽管已经学了许多为君之道,但时光并没有给李治太长的时间去一一消化,贞观649年,李世民病逝,少年储君岁月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永辉之政,百姓卓安
唐太宗逝世后,李治即位,改元永辉。在这一段时间内,一些类似长孙无忌,褚遂良这样的老干部大臣进行辅政。即使是刚刚登上帝位,李治也完美地继承了他父亲身上的一个优点:纳谏。
一次下雨天,唐高宗要出去打猎,为了避免淋雨感冒,他向自己身旁的御史大夫问道:“是不是穿上衣袖就不会淋湿了?”那人回答:“要用瓦盖才不会被淋湿。”聪慧的李治立马听懂了大臣的意思,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听其忠言,决定不去打猎了。
除了生活中的纳谏,还有在政务上的纳谏。他专门组织了一个十人内阁间,用来和长孙无忌等一些大臣商讨举措,百姓疾苦等各项内容。他也常常向司命询问监狱人犯的数量。他认为,犯罪的人少了,就说明外面百姓的生活很太平。
但要使得百姓生活安康,除了需要君主敢于纳谏,还需要有正确的制度。据史载,永辉年间,李治修订《永徽律》,撰成《梳议》,完善法律。其中的各项制度措施,涉及到治理审讯,斗殴,军队调动,官员的设置,封建婚姻,农商关系,公私财产等众多方面,范围及其之广。
在李治的综合治理下,大唐境内秩序井然。历史总会以其不经意间的惊鸿展示其充满了迷人的情绪与色彩。李世民一生对外征伐无数,但境外叛乱依旧不断。子承父志,李治自然有着继续平定境外乱之责,事实证明,他担起了这份责任。
境外安,则百姓更安。他用了9年的时间,发动了三次远征,平定了突厥阿史那叛乱。为了扩大唐王朝的境外势力,他在西突厥设立濛池,昆凌二都护府。从此,二者范围内所管辖的府州,波斯以东,乌浒河等地都在大唐的管制内。
更为惊叹的是,征战之余,他一刻都未曾放松对朝鲜的关注。朝鲜地区涉及了东北亚地区的控制权力之争。李治用了10余年的时间精心谋划,多次发兵,灭掉了高句丽。实现了当年的隋炀帝父子和唐太宗都渴望实现却未能做到的目标。
忌惮至亲,捍卫皇权
说完李治对外的手段,我们再说说李治对内的计谋。其实历史上有两个大人物,都对李治十分重要。一位是长孙无忌,一位是武则天。这两位人物,一位是至亲舅舅,一位是至亲夫妻。有权利就会有欲望。前期,李治对于他们都非常信任,但当他渐渐意识到皇权受到了威胁时,亲情就多了几分猜忌。
当时的李治与王皇后貌合神离,始有废立之志。他迫切地想立武则天为后。作为旧贵族的代表性人物,长孙无忌万万不肯,毕竟此事牵扯到了他在内廷的地位。处理事务,圣旨不能完全凭自己做主,就连家事也不能自己做主,李治从此对长孙无忌的忌惮越来越深了。
一不做二不休,他决定灭一灭长孙无忌的威风。当时朝中有一些官员也受到长孙无忌的各种牵制,他将这些人收为己用,专门在朝廷上为自己说话。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他还上门征求司空大将军的意见,他深知军队不乱,国家不乱。
在司空将军的默认支持下,加上他和武则天在朝堂上安插了不少自己人,永徽六年十月,武则天正式册立为后。长孙无忌代表的陇西旧贵族终究是输了。名义上,他是因为宠爱武则天;实际上,他是在捍卫他的皇权。旧贵族始终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
百密终有一疏。长孙无忌在后期倒台后,武则天的势力倒是越来越大。加上李治常常头风发作,朝堂上很多的事情开始由武则天接手。大权再次旁落。
起初,武则天还是会问过李治意见,但时间一长就变了。李治是忌惮的,也是看在眼里的。据史书记载,尽管无法阻止后来的事情,但他的遗嘱依然写着:“李唐后人显即位,皇后辅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想用儿子牵制武则天,皇帝必须姓李。所以总的来说,李治并不全然是懦弱的,他的确称得上是外国史书中评价的“黄祸”。
结语
储君岁月,李治跟随李世民正确的思想引领,宽仁孝友。在位期间,他参与军事讨论、善于纳谏、平定突厥等叛乱、管控朝鲜。他甚至忌惮至亲,不论结果好坏,他始终努力捍卫自己的皇权。创业难,守业更难,他更是一位称职的守成之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