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夏天因为世界杯的到来,显得格外热闹。绿茵场的强势回归,似乎为人们积攒了4年的热情与遗憾,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出口。一夜之间,世界杯承包了各大社交平台的话题热点,吸引着各大商家的投怀送抱,而身边那些平时看似与足球毫无关联的人,也纷纷化身为天台上排队的“热血球迷”。
5月29日,优酷与央视正式签订2018俄罗斯世界杯直播权协议书,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优酷移动端、PC端、智能电视等渠道收看本届世界杯的全部64场赛事直播。优酷成为了国家三家主流视频平台中,唯一一家拥有本次世界杯直播权的平台,这同时也意味着从世界杯进入中国,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开始直播了。
早在今年世界杯开赛之前,酷鹅用户研究院(微信ID:kueclub)联合腾讯指数,针对俄罗斯世界杯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结论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用户关注世界杯的主流渠道。互联网视频平台技术的不断更迭,加快着用户收看习惯的转变,央视一方面被迫交出垄断了长达几十年的世界杯直播权;另一方面,央视对媒体融合的渴望从中也可见一斑。
技术的发展,不但加速了传统媒体垄断播出渠道时代的落幕,也见证着世界杯、奥运会等超级大IP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全新解读。上届世界杯4强的提前出局、刘语熙喜欢谁谁回家、微博上的“毒奶”球队势力榜、C罗梅西同一天离开、刷爆微博朋友圈的“球赛反着买 别墅靠大海”表情包…这届世界杯自身的话题性,为网络世界中的狂欢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球迷开始发觉,这届世界杯和过去相比,真的不太一样了。
到底是哪里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壹
当戈夫曼的“拟剧理论”遇上“世界杯”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拟剧理论”。戈夫曼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情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作是一种戏剧表演。在自我呈现时,表达个体的“选择”与“把关”一直贯穿在表达的过程中。因而,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
同时,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个体总是尽量使自己的表演接近他想要呈献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仅仅是角色的扮演而不是角色本身。正如戈夫曼所言,“人在日常生活中会呈现自我,当个体在他人面前出现时,会以一种既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以给他人留下某种印象,即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正是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核心灵魂所在。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戈夫曼在《日常》一书中向我们传达的主要观点:整个社会好比是一个大剧院,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场景下都有一个演员或观众的身份,在前台表演或在后台表现自我。在前台区域中,每个人都借助着生活中的各种道具,或真情或假意地按着组织群体的规章约束、社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法则共同限定的脚本演绎着自己的责任,履行着自己的义务。而在后台区域内,大家释放自我,呈现出与前台截然不同的表现或反应。
世界杯,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其蕴含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足球运动本身,而是成为一件全球共享的盛事。无论你是不是球迷,你都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感受到足球所散发出的热情与激昂,以及足球之外所传递出的善意与情谊。
世界杯不但是全球性的媒介事件,更是极具话题性的超级大IP。尽管国足的成绩始终不如人意,但国人对足球的狂热却丝毫未受影响。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世界杯的全民性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运动员在球场为全世界球迷奉上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足球盛宴时,观众个体也正借助社交媒体上演一出出“精心”的自我表演。
贰
从本届世界杯看“拟剧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嬗变
社交媒体从兴起之初便来势汹汹,将以往传播学理论中的5W全部颠覆。放眼当前的网络传播生态,连萨德入韩、美国大选、纪录片《二十二》等严肃事件,都能在社交平台上被解读出娱乐意味,可想而知世界杯、奥运会此类体育盛事,会在社交网络中掀起怎样的狂欢浪潮。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微信已经成为自我呈现的社会前台之一,这个前台既是自我呈现的社会情境,也是自我呈现的媒介平台。因此,下文将主要围绕微信的传播特点展开,从本届世界杯出发,探讨“拟剧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嬗变。
1、网络的开放性:个体表演欲望的激发
相比起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微信朋友圈有2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会给表演者一种“被更多眼镜注视”的错觉。微信中的自我呈现对象,理论上是微信中的所有好友,尽管并非每一位好友都会关注表演者发布的每一条朋友圈,但网络的公开性,使得表演者会在潜意识里假定有很多“观看者”的存在。另一方面,网络的“不在场”使得观众并不是固定的,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个体在表达时会感觉在对着空气说话,因此呈现起来不会产生拘束感。
现实生活作为表演的前台,存在着有关角色的种种社会规则,且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因此个人在前台的表演不仅需要考虑组织、群体、地位、权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问世,打破了现实中物理空间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的社群,个人可以勇敢地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尝试自己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不敢尝试的角色,收获自身在现实中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
表演者被网络社会激发出隐藏在体内的张扬个性,通过在朋友圈相对真实地分享自己的后台生活,接受好友的评论以获得满足感,进而追求一种打破现实前台拘谨的快感。
世界杯从来不缺话题,卫冕冠军魔咒、各国美女球迷、性感太太团、首脑政要现场观球、中国广告队取代中国男足拔得头筹…因此,当四年一次的世界杯如约而至时,人们迫不及待地卷入其中,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应的话题,从而借助这一全球盛事完成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呈现。
2、强关系“圈子”:更加有效的印象管理
格兰诺维特曾提出著名的“强弱关系理论”,通过“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互惠交换”这四个指标来衡量关系的强弱。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则在不同的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强系纽带。
微信是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的虚拟社。一方面,微信是熟人社交,微信好友多数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延伸,成员身份经过严格审查,成员间共享的信息、观点相似度较高,从而促成了以信任和互惠为基础的“圈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用户社交圈的不断扩大,微信好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部群体或个人,从而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和观念的更新。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总是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即‘获得性印象管理’,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使别人消极地看待自己的防御性措施,即‘保护性印象管理’。”因此,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表演者会通过有选择地突出一部分想让观众看到的信息、掩饰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另一些信息,从而在观众面前呈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微信自我,是一种中介化作用下的媒介自我,因此这种自我的真实性,多数情况下只能称其为“中介真实”(不排除有人在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中完全一致)。通过微信平台的印象管理,和现实中也有很大的不同:
A、台下准备时间更加充足
表演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会遇到一些干扰性因素,比如下意识的面部表情、肢体
动作和诸多不可控的突发因素等。而在微信平台上,人们的自我呈现则具有一个更加充分的准备过程,人们不但可以通过“是否同意添加好友”、“提醒谁看”、“不让谁看”等功能来对观众进行选择和隔离,给目标观众发放舞台的“入场券”,也就是戈夫曼所说的“自我给予与披露”;同时,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影响,精心地布置舞台背景,包括个性签名、头像、朋友圈文字、图片的选择与美化加工等等。
B、观众不固定且数量更多
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往往有着特定的对象,并且每次的观众人数有限。然而网络的
开放性,使微信朋友圈中的表演者会在潜意识里假想有足够多的观众在观看自己表演。
C、呈现方式多元化
微信的自我呈现方式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图片、链接等,抖音、快手、美图秀秀等软件,都增强了表演者自我印象管理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具有共同好友可互见的功能,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的评论进行回复,二者针对赛事各抒己见,一来一去的讨论与互动,都可以被其2人的共同好友看到。这时,表演者们便组成了戈夫曼所说的“剧班”。
“表演剧班”(简称“剧班”)指的是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配合的任何一组人。剧班是一群个体的集合,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密切合作来维持一种特定的情境定义,即表演的前台。
3、球迷鄙视链:“跟风”因恐惧被孤立
世界杯赛场上激战正酣,赛场下的球迷看得也十分过瘾。球场上,球队需要用实力分出强弱,球场下,球迷圈也存在着一条条各式各样的“鄙视链”。
据中国新闻网,足球圈中的“球迷鄙视链”包括2个层面:从联赛的层面来看,意甲>英超>西甲>德甲>法甲>中超>中甲;从球迷的层面来看,懂球帝>普通球迷>女球迷>伪球迷>足球盲。
从这届世界杯中社交平台上的热议便可窥见,总会有二三十年前就开始看世界杯的“资深球迷”,对近几年才开始看球的“新兵蛋子”居高临下;对世界足坛、各大联赛门清的“真球迷”,嘲笑只知道C罗梅西的“伪球迷”;追随巴西、阿根廷、德国、西班牙等传统豪强的“老铁杆”,瞧不上比利时、法国等新兴力量的拥簇者......
库利“镜中我”理论指出,“他者”所构成的社会就是人形成自我认识的“镜子”,人们通过他人对自身行为的反应和评价来获得自我认知。
微信平台是熟人圈子,同时又是一个与现实关系紧密的社会化领域。因此,“他者”的存在就更为关键,为表演者观察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新场域。
“沉默的螺旋”认为,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产生被群体孤立的恐惧,因此其在发表观点之前,会先对周围意见气候进行评估,当发现自身观点属于弱势意见群体时,会倾向于改变自身观点,加入优势意见群体,或者是选择沉默。
表演者通过微信朋友圈延伸现实人际关系,同时线上的互动又反哺线下双方的交往。所以,不难想象,为什么人们在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前台”进行表演时,会那么“精心”地策划自己期待的心理形象,甚至不惜对此进行必要的伪装。
在朋友圈这个特殊舞台的作用下,世界杯的存在逐渐演变为“社交货币”,如同刚过去不久的《创造101》、正在热映的《我不是药神》等等。当一件事物在网络舆论场中掀起足够的热议,出于被孤立的恐惧,许多平时不看球的人不得不被迫去了解有关世界杯的热点话题,甚至是跟风球,由此来获得与他人交往时的谈资,进而在群体中获得自我认同与归属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为社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也难怪有人调侃,“今年世界杯让我发现了身边隐藏多年的各类徒”。
4、超级大IP:朋友圈盛大的共振现象
有一句老话:足球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足球这项运动包含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特质,团结、荣誉、规则、忠诚等等。总之,“足球不仅仅是足球”。
60后的黑白电视、马拉多纳和宋世雄;70后的彩色电视、“意大利之夏”和孙正平;80后的中国队“一轮游”、“桑巴军团”和黄健翔的经典口号“球进啦!”;90后的“德国战车”、齐达内和黄健翔那句招致争议的“意大利万岁!”;00后的呜呜祖拉、表情包社交、刘语熙“乌贼刘”...
过去40年间,世界杯陪伴着中国球迷在激情与泪水中一步步走来,那些疯狂的、开心的、苦涩的、遗憾的记忆,伴随着一届又一届解说员激昂的声音,不仅仅留在了世界杯的精彩集锦画面中,也被铭记在一代又一代球迷的成长道路上。可谓是,青春不过几届世界杯。
作为当之无愧的超级大IP,世界杯这一全球性媒介事件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纳入同一个话语空间,为自我呈现时前后台的消弭提供了充足的合理性和可能性。以往特定的前台表演被打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得以借此时机尽情释放。
“拟剧理论”中“前台”和“后台”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只是一组相对的概念。朋友圈可以成为个体自我呈现的前台,同时也是人们暂时脱离现实生活自我放松的后台。不少人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点几份外卖,叫上三五好友齐聚家中看球,朋友圈屏蔽老板,尽情熬夜,释放自我。
于是,我们发现平日里毫无关系的表演者们,都开始围绕着同一主题进行自我呈现,从父辈到导师,从同事到朋友。过去五花八门的朋友圈,被清一色的赛况直播、赛场比分、球星炫技所取代,从而形成“微信朋友圈盛大的共振现象”。为了在第一时间得知世界杯的最新情况,人们不再选择打开电视,只需要点开朋友圈即可。
5、网络狂欢:表情包堆叠下的全民参与
表情包是社交工具技术的发展,迎合用户心理情绪的产物。作为亚文化兴起的代表之一,其多是反权威、反主流的,带有强烈的狂欢特性。这种表情包的狂欢,使人们摆脱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等级关系,构成了微信自我呈现的典型特点之一。
相比起直观的视觉信息,解读表情包靠的更多是一种文化经验。由于表情包传收者双方共通语义空间的差异,微信表情包带来的认知偏差不可避免。
一方面,微信用户使用表情包表达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另一方面,根据霍尔的“解码-编码”理论可知,由于不同人群对于网络文化的认知不同,对同一种表情包,不同的受众会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很可能与使用者的本意大相径庭。
因此,微信用户要想借助表情包来构建自我形象、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前提是观众们都已经针对某些表情包符号形成了共通的意义空间。而世界杯,恰恰满足了上述要求,比如中国球迷吐槽“微博球队势力榜”为“毒奶榜”,位居前4名的豪强先后被淘汰出局,于是为了不让自己球队上榜,各大球队在赛前开始纷纷为对手投票。
互联网的本质即狂欢。社交时代,世界杯的花边新闻甚至喧宾夺主,比赛事本身吸引了更多关注。在世界杯这一共同语境下,表情包这种呈现方式显得更加便利、直观、“零门槛”,不需要有太多的足球专业知识,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参与其中。表情包在很多时候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来表现用户心理,成为了比文字更加有效的表演道具。
可以说,表情包便利直观的呈现功能、世界杯造就的共通意义空间,二者相互作用,互惠互利,联手将这场古老的足球狂欢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叁
真伪球迷之争:难道有了热情,还不够吗?
2018俄罗斯世界杯落幕,关于真伪球迷的争论仍不绝于耳。所谓球迷,到底是什么?
诚然,现在的确有一些伪球迷,平时对足球毫不关心,到了欧洲杯、世界杯此类大赛才凑凑热闹,也确实存在着因为球员颜值而入坑的“无脑女球迷”。
可是,球迷,为球所迷。难道有了热情,还不够吗?他们或许少了一些专业知识,只是单纯被足球比赛的氛围所感染、所吸引,他们对足球的热情难道就不算货真价实吗?
世界杯之所以能成为体育界的“黄金招牌”,就是因为它无可比拟的全民参与性。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参与才成就了世界杯,正是大众的热情才使世界杯成为了世界杯。
1/4决赛第一场,常规赛段进行到88分钟时,乌拉圭0:2落后法国,一名乌拉圭的球员在比赛尚未结束时就控制不住开始大哭起来,球场上是他边哭边奔跑抢球的身影,赛场下是和他一样哭成泪人的小球迷。在那样的时刻,人们真正地感受到足球这项运动的魅力,仅仅是沉浸在足球带给自己的感动中,少有人会急于去分析这场比赛中乌拉圭的战术到底如何落后于法国。
技术的发展,虚拟和现实得以同步上映,绿茵场上的竞技秀暂告一段落,然而个人的表演仍旧在上演。
至于社交平台将对4年后的世界杯产生什么新的改变?传统豪强能否重整旗鼓?高卢雄鸡会不会再现“卫冕冠军”魔咒?
以及史上最大玄学——中国球迷什么时候才能体验一把为中国队玩命呐喊的幸福?
我们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