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头名状元吗

王安石是头名状元吗


一、彭州网友解答:


1.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这一年,参加科举的人特别多,年初京城的各个旅馆便人满为患了,礼部不得不奏请朝廷,临时增加了些考试场所,考试才得以顺利进行.

2.这是此场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阅卷官们综合阅卷意见,最后,一致排定名次: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

3.第四名杨寘,此前在乡试和会试中,都考了第一名,本次夺魁的呼声最高,其本人对这次成绩也特别上心.杨寘也不是一般人,他的哥哥杨察,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

4.按照宋朝科举规定,放榜之前,阅卷官要将前十名的卷子拿给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看,最后再让皇帝过目.杨寘有这层关系,便想法设法打听考试成绩,给哥哥写了个纸条,让他问问老丈人晏殊,自己考了第几名,有没有中状元的可能.

5.晏殊是少数几个知道考试成绩和名次的人之一,按说不该透露,可禁不住女婿央求,便告诉他杨寘考了第四名,不是状元,不过,成绩也不错了.

6.杨寘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和与两个朋友喝酒.他自我感觉这次考得不错,加之这俩朋友不断恭维,便有些飘飘然,好像那状元的红花绶带早已披戴在身上.

7.现在突然听到这个“噩耗”,杨寘脑袋嗡地一下,情绪便有些失控,也顾不得读书人身份了,一拍桌子站起来,愤怒地说:“不知哪头驴子抢了我的状元.

8.”两个朋友吓了一跳,夹菜的手和端着的酒杯都怔在半空,继而纷纷劝道:“杨兄稍安勿躁,这还不是最终成绩,皇帝钦点了那才叫状元呢.

9.”这事还真让狐朋狗友说对了.目前这个排名还只是礼部的一个顺序,需交皇帝最后审定.十张卷子呈上来,宋仁宗按顺序依次审阅,第一个当然看王安石的.

10.王安石的卷子字迹工整,卷面清晰,文章写得也好,宋仁宗边看边点头.阅卷官们也在下面相互交换一下眼神,不漏痕迹地笑笑:皇帝对试卷的认可,即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11.看着看着,宋仁宗突然眉头一蹙.这个细节没有逃过主阅卷官的眼,他心里一惊,感觉会有事情发生.果然,宋仁宗小声嘟囔了句:“孺子其朋?

12.孺子其朋?”主阅官听到宋仁宗的嘟囔,猛然想起这“孺子其朋”的典故来.此语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13.无若火始焰焰.”本是周公对他的侄子周成王说的话,意思是:“你这年轻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

14.要到洛邑去!不要象火刚开始燃烧时那样气势微弱.”想到此节,主阅官心中一凛,这话显然犯了大忌,一个年轻人竟敢以长辈的口吻教训皇帝,而且,这皇帝还是已经在位二十四年、年近不惑的“老”皇帝,太狂妄了,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15.主阅官的汗都下来了,忙一边用袖口擦拭,一边搜肠刮肚,准备皇上发怒时,好好为自己的疏忽辩解一番.不过,宋仁宗并没有发怒,只是将王安石的试卷丢在了一边,摇着头说:“这个人还不够状元的资格.

16.”接着,宋仁宗又拿起第二名王珪和第三名韩绛的卷子来看.二位的文笔和立意不如王安石,却也属上乘.按照惯例,王安石拿下来,应该由第二名王珪递补上去,但当时科举有规定,在职官员不能当状元,王珪和韩绛恰巧都在为朝廷效力,于是,宋仁宗又拿起第四名杨寘的卷子.

17.这次,宋仁宗很满意,兴奋地说:“哦哦,杨寘,杨寘,朕知道这个人,在州府和礼部的考试中都是第一名,有才,可以做状元.

18.”状元既已钦点,照理其他排名应该顺延,王安石该是第二名.可宋仁宗显然还没忘记那句“孺子其朋”,只将他们二人的试卷掉了个个儿.


二、钦州网友解答:


1.王安石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励志“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20岁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异,表现出众,主考官将其列为状元.

2.然而当朝皇帝宋仁宗却执意将王安石由第一名降为第四名.宋仁宗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从第一降到第四的巨大落差,王安石的反应究竟如何?

3.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的1041年,二十岁的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宋代科举比唐代的时候录取的人要多出很多.

4.两宋加在一起,三百多年的时间录取的进士大概有十来万人.在宋代人口最多的时候就有一个亿.算来也是万分之一,竞争也很激烈.

5.王安石参加考试后有一个内部排名,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这是个内部排名,谁都不知道的.

6.第四名的杨寘沉不住气了,他想知道自己考得怎么样,就托他哥哥宰相的乘龙快婿杨察得知自己是第四名,杨寘得知后拍案而起,说了一句话:【不知哪个卫子,夺我状元矣?


三、江西省网友解答:


1.王安石是探花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晏殊把前几名的卷子给皇上送了过去,让皇上过过目,要是没问题咱就开始发榜.

2.仁宗翻开第一名的卷子,边看边点头,这个考生的水平不错,写得非常好.突然,仁宗的眉毛一下子皱了起来,为什么呢?

3.因为他看到了四个字——“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4.”意思是当年的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纪还小,就由周公来辅政,周公就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对成王说:“你这个小孩子听好了,一定要把大臣们当成好朋友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