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网
“说实话压力挺大的。”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的首任院长,教授胡斌回忆学院刚刚成立时,他每周都要两次驱车前往位于石景山区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请教业务专家,也时常邀请对方到学院一起探讨,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
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成立。图片来自新华社
认清困难 招募师资
2017年12月28日,北京体育大学冬奥培训学院正式成立。参加仪式的有很多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自身的领导专家,但是面对大规模培养冬季运动人才、举办国际级冬季运动赛事的重任,谁也没感到一丝轻松。
胡斌介绍,当时国内的冬季运动发展情况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概括。第一个“三分之一”指那些竞技水平较高的项目,比如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等,但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仍显不足;第二个“三分之一”包括越野滑雪、冰球等有基础但距离冬奥会参赛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的项目;第三个“三分之一”则最棘手——“当时申办冬奥会之后,(不少)雪上项目我们几乎就是空白。”胡斌坦言,自由式滑雪项目下的各类小项,包括雪上技巧、坡面障碍技巧、大跳台等都有明显短板;在冬季两项和北欧两项上,无论是赛道建设还是赛事运行、赛事服务,中国与国际高水平之间的差距都很大。
北京体育大学教师赴IBSF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实战培训。图片来自新华社
胡斌介绍:“我们没有相关的业务老师,冬奥组委给了很大支持。”为补足短板,北京冬奥组委借鉴平昌冬奥会的经验,对接七大冬季项目国际单项组织,聘请国际奥委会(IOC)认可的专家,由北京体育大学提供场地等服务,展开授课指导。
“只有这些人来给我们培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奥运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竞赛规则、赛事规格。而且规则很多都是这些人制定的,他们更了解最前沿的东西。”胡斌说。
国际雪联秘书长莎拉·路易斯授课。图片来自新华社
除了聘请国际专家,北京冬奥组委、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冬奥培训学院也充分利用本土人才资源壮大师资队伍:比如由短道速滑前世界冠军王春露担任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冰球运动学院执行院长,同时也是培训队伍的一员;2014年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冠军张昊从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毕业后留校任教,加入培训队伍……
广纳人才 开班授课
与组织师资队伍并行的另外一条轨道是招生,胡斌特意介绍了滑雪战队。
2018年10月28日,北京冬奥组委滑雪战队建队典礼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154名滑雪高手从2100余名雪上项目专业志愿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滑雪战队首批队员。在这些人中,81人来自北京28所高校,23人来自冬奥会场馆的业主单位,其余50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
滑雪战队演练。图片来自新华社
“他们年龄差异很大,有50多岁的,也有20来岁的。有护士、地铁司机、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我们一方面举办团队建设活动,反复提高大家的士气,鼓励参与精神,一方面又加强业务培训。”胡斌说。
为了解业务要求,胡斌特意去雪场考察。“高山滑雪的赛道是冰状雪,更像一块冰,滑下来的速度能达到100公里每小时,有的赛段甚至能到110公里。运动员经常会把旗门打掉,志愿者要在1分30秒内打雪钻,再把旗门安装好,难度很大。”
2018年12月22日,滑雪战队迎来165名新队员,第二纵队正式组建。这支队伍中,有73人是国内技术官员,19人是获得过国内外相关专业机构认证的滑雪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15人曾获得省区市及以上级别滑雪比赛名次。
滑雪战队第二战队合影。图片来自新华社
2019年1月3日至10日,滑雪战队在张家口市崇礼区相关滑雪场组织雪季集训,220余名队员投身雪上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实战能力和工作本领。滑雪战队举办的训练成果展示获得各部门好评。
疫情发生后,线上授课成了主要方式,包括住宿、餐饮、医疗、安保、交通等多方面内容。授课人都具有丰富的冰雪运动经验,包括曾远征南极的冯静,新中国第一位全国滑雪冠军、现年八十多岁的单兆鉴,以及中国第一个雪上项目世界冠军郭丹丹等。
成立至今,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北京体育大学依托专业学科力量,不断为滑雪战队制定特色教学培养计划,胡斌的压力终于减轻了些。他介绍:“目前战队中已经有三百多人正式入职北京冬奥会相关岗位,使用率还是很高的。”
相约北京 不辱使命
在成为一名钢架雪车项目的国内技术官员(NTO)前,季成只有教师这一个身份,他的《冰雪运动的冬奥历程与竞赛规则》课受到北体学生们的高度评价。为了对平昌冬奥会的组织架构、办赛经验进行研究,建立初期的冬奥培训学院急需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毕业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比较文学专业,具有跨学科、跨语境、跨文化经历的季成便被选中。
季成在“相约北京”测试赛中。图片来自新华社
作为冬奥培训学院的首批学员之一,季成也加入到滑雪战队中。经过理论培训后,在顶岗实习期,季成与其他九名学员参加了雪车和钢架雪车世界杯分站赛的工作,在德国和拉脱维亚接受国际专家的指导。他们从最基层的扫冰、搬撬体等工作做起,逐渐获得认可。作为裁判,他们首先要考虑运动员的安全,其次是协调各相关工作、保证赛事流畅进行,最后还要考虑观众的体验。季成打趣说:“扫冰确实很累,但只专注这件事,你会觉得很幸福。”
他介绍说,冬奥培训学院第一期总共培训了1055人次,开设了12个培训班,涉及的培训内容就是最难的那两个“三分之一”。得益于冬奥培训学院,包括季成在内,共有25位核心人员在授课结束后通过了国际雪车和钢架雪车联合会的国际裁判员资质考试。
季成(右一)和其他9名核心NTO在“相约北京”测试赛合影。图片来自新华社
季成作为钢架雪车裁判长助理参加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测试赛暨雪车和钢架雪车国际训练周和计时赛。他作为少数经历过北京周期全部相关赛事的核心NTO,负责协助裁判长完成竞赛组织、团队领导工作。本次赛事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240名运动员参加,根据国际雪车和钢架雪车联合会的要求,赛事组委会必须在冬奥会开始之前提供给每个运动员40次滑行的机会,让他们适应新赛道。“熬战了23天,我们天天到岗,这是一个非常连续而繁重的工作。”季成说。
他认为,冬奥培训学院在冬奥周期里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在从无到有的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培训模式”。疫情发生后,在原有培训无法继续的情况下,学院将培训内容从业务人才培训转移到冬奥文化的理论教育,通过与政府、媒体以及学校合作,开发了相应课程,实现为多业务口服务。
遗产丰厚 桃李芬芳
“冬奥会结束后,冬奥培训学院还是有很大的存在价值的。”胡斌说。
他认为,冬奥培训学院首先要做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协助北京冬奥组委完成奥运会知识管理(OGKM)项目,将相关知识、资料交给国际奥委会,让下一届冬奥会举办地可以学习借鉴。
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国内技术官员及裁判培训。图片来自新华社
第二,冬奥培训学院将继续服务于带动更多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长期目标。“过去有人说‘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而现在我们山海关内冰雪运动的发展尤其显眼,北京的冰球、滑雪滑冰的参与人群都在扩大。尤其像崇礼现在通高速了,对滑雪爱好者来说太方便了。”
“(但)我们很缺滑雪教练员,现有数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且很多雪场都是参照国外的一些标准,有法国的、奥地利的、日本的,五花八门。”胡斌说,因此冬奥培训学院将继续培养裁判员、教练员,以及雪场的经营管理人员,甚至细分到压雪车司机、打蜡师、场馆修复师、器材维修员等职业。
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国内技术官员第二期培训。图片来自新华社
第三,冬奥培训学院将开展冬季运动的相关课题研究,努力解决我国冰雪产业的难题。比如正在进行的“冬季项目的穿戴式冰雪装备的运动风险和效能的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要解决的是穿戴式装备缺少产业标准的问题,要从“贴牌”生产转变为自主研发制造。
在北体发展战略的“三个转型”中,有一项就是“从以夏季项目为主,向冬夏项目协同发展”。围绕此发展方向,在建立冬奥培训学院的大背景下,北京体育大学共有60名运动员直接参与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等14个项目的备战;组织了46支科研团队参与到所有冬奥项目国家队的服务保障中;建成二七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为40余支国家队、约37000人次提供训练保障;还有700余名志愿者将在三个赛区的十余个场馆承担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运行保障工作、开闭幕式演出的保障任务。(来源:新华社)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