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摄影 陈羽啸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文明”一词最早载于《周易》中,如“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文明以止,人文也”等等。中国是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然而为了用考古发现来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是史实而非传说,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孜孜不倦,用20年投身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科研项目。
7月10日下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组组长王巍现身成都物馆,以最新一期“名人大讲堂”主讲人身份,给观众带来题为“探索文明演进历程 揭示多元一体格局——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的精彩演讲。通过讲述自己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王巍给观众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更揭秘了古蜀文明与夏商王朝之间的种种神秘联系。
探源“中华文明”
中国考古学者义不容辞
王巍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1982年,他由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工作。1995年,王巍以《从中国看邪马台国和倭政权》一书获得日本九州大学文学(人文)士学位。1996年,王巍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中日两个士学位的考古学家。
2001年,王巍主持重大课题“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 2002年,他被任命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课题组长。作为国内的重大科研项目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后,至今已经走过20个春秋。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王巍与众多专家学者追本溯源,试图寻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起源,解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
在当天的“名人大讲堂”上,王巍首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意义。他说,“‘中华文明五千年’究竟是历史真实,还是‘号称’,亦或是‘传说’?国外有些人对中华五千年文明有质疑,他们认为《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只是传说,不足为信。所以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考古发现来验证。”
王巍表示,作为中国考古学者,国家考古机构的负责人,自己有责任承担起这个历史责任。“这促使我下决心,从2000年起,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上。最终目标就是要求证中华文明到底是不是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同时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
规模空前
20多个学科400多位学者投身其中
2001年,王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他对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总体思路和课题设置的建议:以国家研究工程的形式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研究。2002年春,王巍受命策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并成为预备性研究的负责人。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王巍和北京大学的赵辉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
王巍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该项目立项单位是国家科技部,组织单位是国家文物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学院联合执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是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
王巍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时间是2002年至2024年。2002年至2003年是工程预备性研究阶段,2004年至2016年是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2020年至2024年是第五阶段。
王巍还和现场观众分享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几个特点,一是参与学科多,二是参加研究的人数多、其中教授尤其多。“共有近二十个学科直接参加研究,不仅有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等人文学科,更有环境科学、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古植物、古动物、物理学的科学测年、物质结构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地质学、天文学、遥感科学、计算机科学、文物保护等。直接参加工程研究的共有约400位学者,其中近一半是教授,并有多位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社科院学部委员参加。”
此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有一个很值得一提的成就,就是重要发现多。王巍说:“2004年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在全国近千项考古发掘中,探源工程的发掘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社科院考古论坛六大发现的达十几项。其中浙江良渚古城和陕西石峁古城获得首届世界考古论坛评选的世界十项重大考古发现,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本身也入选了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是否延续5000年?
真相已水落石出
王巍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搞清她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背景、动力、机制与特点,这是中国学者的责任,也是中国学术界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的贡献。 ”
王巍介绍,探源工程是考古界规模最大,参加学科最多的综合研究项目之一。“我们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攻关,对中华大地各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生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以及特质进行探讨综合研究。”
而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历史学家也提出了诸多问题,比如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是否确实有五千年历史?她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为何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文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志?中华文明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历史格局是何时、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何能够形成这样的格局?
王巍说:“解决问题的希望在于开辟新的史料来源,而回答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问题的重任最终需要以考古学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来完成。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区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使中华文明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通过400多位学者多年呕心沥血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入选了2013年首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发布的)“世界重大研究成果”。王巍说:“近年通过一系列都邑遗址和各地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性,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
聊到这里,王巍提到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和附属水利设施成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距今4300年至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遗址,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该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王巍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了国际承认!”
解读古蜀文明
堪称中华文明星空中耀眼的星
近年来,四川考古屡屡有重大新发现,除了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震惊世人,考古专家还在四川稻城县发现了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皮洛遗址,在盐源县也发现了约当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王国”。王巍在名人大讲堂揭秘了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种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巍向大家介绍了成都平原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宝墩遗址城址考古发现,他说:“迄今为止,在成都平原已经发现距今4500到4000年左右宝墩文化的8座古城,围绕这些古城周围,足以证明成都平原从那时开始已进入文明起源的初期。”
在王巍看来,宝墩文化的主源有可能与川西高原以营盘山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相关。“成都平原的古代人群很可能从川西高原逐步迁徙而来,大约到了距今4500年前后的宝墩文化初期,长江中游的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成都平原,随着对成都平原多水环境的适应,人群逐步向平原腹心移动,到了宝墩文化的中晚期,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区出现了大量密集的聚落。”
而三星堆文化正是在宝墩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伟大文明,王巍坦言,三星堆文化早期接受了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影响,而中、晚期深受商文化的影响,他展示了一系列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照片,比如玉璋、玉戈、多孔玉刀、玉璧、玉琮等都是中原礼器,在铜器铸造技术方面包括尊和罍也来源于商文化。关于三星堆文化中的中原文明基因,王巍特别指出,三星堆出土了不少以龙为造型的文物,它们的造型和中原等地的龙形文物极其相似,且一脉相承。
王巍说:“中原地区约当夏王朝后期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在同时期的各文化区中开始居于优势地位,向周围地区施以强大的辐射,在多元一体格局中逐渐成为核心。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开始形成。”王巍表示,三星堆古城和“祭祀坑”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发生过密切地联系,显然接受了夏商王朝的冶金术和以青铜礼器和玉礼器制度。与此同时,三星堆在信仰方面也保持了鲜明的自身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王巍还对三星堆文物的“域外色彩”也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说:“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境外文明因素与三星堆文化产生影响,比如,黄金面具和金杖的传统、对黄金的重视,但目前还看不到三星堆受到域外文明直接影响的确切证据。”
最后,王巍强调,三星堆文化和在其之后兴盛起来的金沙·十二桥文化共同构成的古蜀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星空中十分璀璨的一颗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