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亳州网友解答:
1.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2.《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
3.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4.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5.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6.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7.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
8.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9.扩展资料:科举考试的内容隋、唐、宋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10.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
11.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12.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
13.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当时曾有一句说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进士科的难度.
二、凤城网友解答: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从随朝建立的,这样废除了以前的官绅举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进步,使寒门学子有了入仕的机会乡试后的秀才举人可以进京赶考最好的名次是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考取功名是一代代学子不懈的追求,真是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三、哈尔滨网友解答:
1.古代能够进京赶考的书生,都是已经通过乡试会试的秀才或者举人.进京赶考后如果能够高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好名次,就能由皇帝亲封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