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一、介休网友解答:


1.隋炀帝少有的一件成事,便是发展了科举制,寒门便有了盼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改变命运.科举制成熟后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秀才(第二级府试)、举人(第三级院试)、贡士(第四级乡试)、进士(第五级会试)、探花(第六级殿试第三名称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第二名称榜眼)、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2.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里都要跑来贺喜的大事.范进中举竟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艰难程度.

3.这古人为之疯狂的状元,在当今又是什么文凭?很多人认为状元是一种官职,其实不然.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观念,中了状元只能说你有了一个当大官的资格.

4.至于你的官位到底如何,还得看皇帝赏识.不过,一般能当上状元的,皇帝必定赏识,做大官的几率也很大.在此,我们着重分析文状元.

5.▲古代考试状元,即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一般情况).我们这里补充一下,状元是没有官职的,官职和品级都是皇帝后封的,皇帝给你几品,那就是几品.

6.不要觉得状元的官职小,在翰林院可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人士群体,在这里很容易升官发财.但是一般状元很难升至宰相.

7.值得一提的是,皇帝是不会因为高兴就把公主嫁给状元的,这是后人的无稽之谈.榜眼,即进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一般可能成为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官职,官位较状元自然要次一点.

8.有时榜眼也会成为外放县令,这个官职自然不然在翰林院里安逸.做县令不仅更累,而且升迁之路比较坎坷.别看在翰林院也是个芝麻大官职,可是升迁之路通畅,可谓平步青云.

9.▲古代考试放榜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原本只是一种戏称,和名次无关.

10.据史料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一便是在兴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需要选取同榜进士中最为出色的两位担任探花史.

11.唐《秦中岁时记》中这样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12.”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探花”一词只是指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的进士.直到清朝,从赵翼写的一文中可以看出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

13.而早在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作为三鼎甲,合成于南宋.状元、榜眼、探花均是由殿试选举而出的.

14.在古代,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出任翰林院编修.我们知道,翰林院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

15.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在现今,翰林院的地位则相当于是中央党校加上中科院和社科院.

16.它的性质有点像为中共中央服务的秘书一样,如果被重用,到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状元、榜眼、探花在现今的地位就差不多相当于是院士级别的人物.

17.同样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状元、榜眼、探花只是排名,对应的分别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第第第三名,如果被投入翰林院,他们则是官员.

18.因此,与其说对应什么学历,不如说对应什么官职.科举考试是选官,而当今的教育目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投入到国家各个行业.

19.因此,它的性质更加偏向于公务员考试这样的国考.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地位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对应的第三名.

20.这也就是说并不能将状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学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如果你非要来一个学历对比,也不是不能对比,只能说按照相同的知识体量来看待.

21.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本科生是远不能及的.如今的大学生,相当于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然后通过各种选拔,最后才能进入到大学.

22.在这一点上面,和古代的秀才有得一拼.但是如果把大学生真正拿到古代,可能就连秀才都考不过.不过秀才之于古代,文凭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但是知识量最起码是研究生.

23.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除了在各方面领域都有所建树之外,还在某一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如果按照这样相比,我们的博士生、博士后可能对应于他们的这一层次.


二、台南网友解答:


1.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再次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2.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3.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

4.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因此得名唐解元.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三、昌都网友解答:


1.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什么文凭?看到这个问题,整个人都不舒服了!古代的科举考试,从来都不是学历教育,也根本不涉及文凭问题.

2.科举考试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如果非要比,只能和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比一比.今日的公务员考试,面向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聘,一旦考上,直接担任相应职位,可是距离“做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广安网友解答:


1.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历史悠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之为科举制度,在悠久的历史上,这项制度可以说带给很多人幸运,同时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更是显得不一样了.

2.正因为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状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呢?虽然这个问题有些难以回答,不过我今天还是试图从现实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阐述.

3.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是首创于隋朝,在唐朝时期得到完善,两宋时期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算得上是科举制度的巅峰时刻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留下很多精彩的事迹,也培养出了很多古代的厉害人物.


五、宁海网友解答:


1.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一甲前三,应该是接受皇帝殿试之后获得的一种称号,这是一种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度.当然,象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称号,包括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等,大致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学历的官方认可,我们当代人戏言为学历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六、宜昌网友解答:


1.古代采用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科举制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制度,把天下掌握知识的读书人都“为我所用”,而这些知识分子也将考取功名当做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途径,作为一生的追求.

2.古时将第一名称作“元”,如状元,解元,会元.其等级也是很分明的,层层递进.如未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均称作“童生”,几十岁的老童生比比皆是,等到考取秀才,才能作为州府县学的“生员”,参加省级考试——乡试.

3.这种考试比较正式,明清时,每三年一次,一般都在省城应考,上榜的称“举人”,头名叫“解元”,我们熟知的唐伯虎就中过乡试头名.


七、阿里(噶尔)网友解答:


1.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了1300年,共计诞生11万名进士,也就是说平均每年84人,而科举制度中,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2.按在古代的科举制度,前三甲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几乎是侍郎、巡抚、御史等官职.

3.状元类似于如今高考的榜首,并不是省份榜首,而是全国榜首,但是因为如今每个省份的高考制度不同,其主要是考题不同,说现在很难区分,甚至就连每个大学对每个省份的录取人数也不同,分数也存在差异,也就没有全国第一的说法.


八、靖江网友解答:


1.十年寒窗苦读日,只为金榜题名时.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然而状元、榜眼和探花不是什么文凭,而是古时科举考试的一种荣誉称号,它是指科举考试当中的殿试前三名.

2.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员一种选拔制度.在隋炀帝时期发明了科举制度,唐朝把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宋朝时代较为成熟,明、清两朝时最为鼎盛.

3.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通过的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九、沅江网友解答:


1.通俗来说,文凭也就等于学历程度,从古至今,学历都非常重要.对读书人来说,它就像是一块敲门砖,学历低了连门槛都进不去,所以学历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2.于是,有些人就好奇了,古代的学历和现在相比有什么不同?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放在现在都是什么学历?古代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的“状元、探花、榜眼”是为朝廷选拔的治国能人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般来说科举是三年举办一次,用的是全国统一卷.

3.而现在的高考,年年举办,并且省份不同,可能高考题也会不同.古代科举考试主要是为朝廷选拔治国能人,考生的题目主要以文科为主,考察考生的写作水平、思想觉悟以及国家政事规划.


十、桦甸网友解答:


1.严格的来讲,状元,榜眼,探花不是一个文凭,而只是科举考试当中的殿试的前三名,而且每一年只有三个人,所以这不能称为是一种文凭,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2.如果硬要将古代的科举与现在的文凭先进行对照的话,我们倒是可以简单的进行与现在的一个对比,但不能完全等同.

3.科举一般我们称之为四级考试.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第一,童试.童试是科举的预备考试,凡是没有取得县学洲学府学生资格考生,不论年龄大的都称为童生,为取得入学考试读书人必须首先参加童试,那么被通过童试的人,我们一般称为秀才,茂才,相公等.

4.其水平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高中,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参加乡试的资格.第二,乡试乡试是在各省举行,参加乡试的学生必须是通过了童试的考生,同时乡试的主考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每年各个省能通过乡试的人数,一般是40个人左右,应该说也是非常的难的.

5.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通过了乡试的人,称为举人,就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般如果通过了相应的测试,就可以担任知县,或者成为地方官的学官.

6.其水平就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了,因为通过这样一个考试,基本上就可以成为是人才,因为可以直接当官了.第三,会试会试是由礼部(相当于教育部)主持的全国性的考试,各省举人在乡试的第2年,都到京师参加考试.

7.会试是全国性的考试,按照清朝明朝的大概的数字,会试通过一般在300~400人左右,最少的时候在清乾隆一年会试的通过人数全国只有96人.

8.会试的第一名成为会元.通过会试的人,称之为贡生.如果非要与现在的文凭相对比的话,会试就应该是,最少是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