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乡网友解答: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
2.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
3.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
4.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5.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二、固原网友解答:
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
2.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