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陂15个街道和3个功能区中,新武汉人最多的地方,首推盘龙城和汉口北,然后是武湖和横店,接下来才是前川和滠口,剩下的街道外地人虽然都有分布,但数量不是很多。
盘龙城和汉口北20多年前还是农村,土著不多,如今居民中2/3都是外地人,汉口北面向全湖北,做生意的客户大部分也是外地人,武湖本来就是个移民为主的街道,横店则是因为临空区的关系,至于前川,虽然土著黄陂人占大多数,但外地人口其实也不少。
武湖,很多外地人希望从黄陂划到江岸管辖
有前川网友,前些日子被朋友拉进武湖的一个微信群,大开眼界,群里每日一半的时间在糟批黄陂(糟批是黄陂土话,大致意思是吐槽和瞧不起),另一半时间在畅想属于江岸后的美好时光,网友静默了几日后,实在忍不住反驳了几句,结局很温暖,群主用法拉利送他回了他该呆的地方。
小编看过他的截图,群里对黄陂的评价其实并不算非常过分,更多是“哀黄陂不幸,恨黄陂不争”,毕竟武湖的交通和民生配套摆在这里,不说和东西湖比,就是和隔壁的阳逻比差距也蛮大的,外地人来武湖,是希望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看到4、5年武湖都没啥变化,难免吐槽几句,其实也可以理解,但天天说就不好了,有点祥林嫂的味道(惹得前川的网友放弃潜水)
这种情况,5年前在盘龙城也发生过,当时很多盘龙城的网友也希望“脱陂入汉”,其根源也是在于盘龙城的配套不足(当年的盘龙城是光灰城市,到处是断头路),这几年,随着盘龙城道路的完善,商业设施的增加,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越来越少(当然大家都清楚这个想法基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这里,小编想和大家谈谈期待美好生活和培养对黄陂美好情感之间的关系,小编才疏学浅,写得不好,希望本地土著和新武汉人都原谅一二,嘴下留情(这确实是个风险活)。
新武汉人,对黄陂有感情,是下几代的事情
小编,当年也去过外地打工,他乡虽然好,但在俺心里,谁也取代不了咱大黄陂,同样,对于新武汉人来说,虽然在黄陂买了房,但内心里还是更认同出生和长大的地方,这份情感,人所共有。
即使捐献了许多税金和社保给广东,但小编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广东人,所以回到武汉后,非常能够理解新武汉人对黄陂情感还不充足的原因,这点希望土著黄陂人能够明白(这种情感,需要您去外地居住或者工作半年以上才能体会)
对于黄陂土著来说,黄陂这两个字的意义重大,和江岸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只有地理上的区分,更多则是文化传承上的不同,黄陂土著很难接受武湖和盘龙城划给江岸的提议,所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大约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新武汉人也要理解咱黄陂人的感情,请不要再轻言脱离黄陂,划到汉口。
土著和新武汉人需要互相理解
人,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记忆最为深刻,第一代来黄陂的外地人,忘不了家乡,新武汉人对黄陂有感情,只能是他们下一代或者下几代的事情了,他们的孩子出生在黄陂,求学在黄陂,自然长大后会把黄陂当作第一故乡(也就不会有脱离黄陂,划到江岸的想法了)
这是小编要对土著黄陂人说的。
接下来,小编要对新武汉人说,也请你们理解黄陂这个名字对黄陂人的意义,毕竟有3000多年历史,再说行政区的更改需要本地,省市和国家的批准,难度非常大,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水中月镜中花上,还不如脚踏实地,有能力的贡献力量,没能力的加油打气,共同把黄陂建设得更好,在人民收入、环境和民生配套方面追上武汉三环以内。
今日的黄陂,和汉口比起来,确实存在差距,这点无可否认,武湖和盘龙城的部分外地人,希望能划到江岸管理,归根结底是希望能加快发展,尽快赶上中心城区,其情可悯!土著黄陂人大可对此种“脱陂入汉”的言论一笑了之,无需生气。
黄陂,在750多年前,因为战乱,人口只剩下4万多人,明洪武年间,大批江西人迁移至此,到解放前黄陂人口才达到了80多万,简单来说,就是今日的黄陂人,其实绝大部分是江西移民的后代。无论是土著黄陂人,还是新武汉人,咱们其实都是外地人,只是来黄陂有早晚罢了。
新武汉人,希望你们也能脚踏实地,既然在黄陂买了房定了居,就安心把黄陂当第二故乡吧,再穷再破,也是自己所选择的,无怨无悔,共同进步吧。
各位还有啥补充的呢,欢迎在文章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