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远网友解答:
1.谢友邀.所谓“连中三元”,是指中国自开科取士后,单人连获解元、会元、状元,即称三元.自隋大业初年至清光绪末年近一千三百年之间,共产生了十七名连中三元的才子.
2.古代科举,自县、州、府至殿试,一级级进行科考.最基层一级为县学,称童子试.赴考者为童生,考试中者叫秀才.
3.取得秀才资格也不容易,往往一个县每年只有个位数能中.古人道:“七十老童生,三十少进士.”即许多人到老年也不能中个秀才.
4.中秀才后,接下来就要去省一级行政机构赴考,称为乡试,中者为举人.乡试第一名则为解元.唐寅就是中了解元的才子.
5.在古代,中了举人可了不得,平均每个县一年也不能有一个.中举后可享受国家特殊待遇,还可做官.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
6.做官递名帖,或者死后进祠堂,则可填上“赐同进士出身”,相当荣光.所以,范进中举后,会喜极而疯!举人再往上考,就要进京了.
7.古代科举大都是三年一次,特殊情况下有恩科.比如新皇登基、册封大典等,在三年之内再恩加一次,但这种情况极少.
8.京考称为会试,由礼部主持.中者叫贡生,贡生中第一名则为会元.凡是贡生都可以做官,一般从基层做起,大概八品.
9.最后就是殿试了.由皇帝亲自主持,不光看你的文笔,还要考查家庭出身,面试你的“身、言、书、判”.即相貌、口才、书法、思维判断能力等.
10.各方面都达到皇帝的标准了,由皇帝亲点,列出一甲、二甲等.一甲三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数十名不等.
11.明朝有位首辅商辂,就是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大才子,其余十几位连中三元者都名气不太大.至于说中状元与如今的北大清华学生相比,我以为很可笑.
12.可以想象,一个国家三年出一位状元,那是何等的稀缺与尊贵.如果说非要相互比较,我觉的如今的北大清华生最多能够与古代的秀才相当,甚至还不如秀才.
二、海西(德令哈)网友解答:
1.古科举从隋(605年)开始到清(1905年)结束,共1300年.科举考试有6级,从小到大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2.必须一级一级往上考.县、府两试只相当于资格考,院试考中者称秀才,才算正式踏入科举场.秀才录取率约为10%.
3.秀才可参加乡试,录取者称举人,录取率为4%~10%.这是最难的一级.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录取率约10%.
4.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参加殿试,没有落榜生,只是重新排名.皇帝会录取前三甲授以官职,这前三甲称为进士.
5.一甲第一名称状元.三元就是指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是指这三个第一名都是同一个人.现在的高考难度低于古代院试.
6.秀才录取率约为10%.2018年本科录取率为43%,重本录取率为15%.古代1300年间共录取进士10万人.
7.一年不到100人.1300年间连中三元的只有18人(其中有3人是武状元).2018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6700人.
8.所以,古代进士年均录取率只有清华北大的1/67.综上,古代通过科举入仕真的难.考中进士的人个个非同小可,比考取清华北大要牛得多.
三、乐陵网友解答:
1.BV疯言疯语【原创】“科举”是继世袭、军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后,相对公平的,可以改变人的等级和出身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2.很多人把科举与现代的高考相比较,其实两者间有本质的不同,“高考”是选拔优秀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继续学习深造,成绩合格毕业后再步入社会从业;
3.而科举是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做官”,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合格的人就可以直接做官了,其实科举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4.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最早只设置到“进士”,到大周武则天时期增设了“殿试”,同时设立了“武举”,到了宋朝,科举考试就变得更加的细致了,不仅要分成不同阶段的考试进行“逐级选拔”,而且还给不同阶段的考试定下了“名头”.
四、大丰网友解答:
1.大家好!这里是燕月阁!如有不对,烦请指正.若有不同,恭听君言三元我这儿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县基层开始(清代主要划分三级行政省、府、县),叫做童试.
2.童试分三级,分别为县试(县级官员主持)、府试(府级官员主持)、院试(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3.秀才虽然不能出仕为官,但享有免除差徭、见官不跪拜、诉状不经县吏直接呈送县官、有罪不能随便刑罚需报学政批准等等特权.
4.怎么样?秀才这个还可以吧.可你是别以为秀才好考取,古代“老童生”可也有不少的,当今一般的本科大学生也不过相当于秀才罢了(身为学渣的我,此时此刻无话可说).
5.更进一步的正式较高级的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者是该省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
6.考中举人,那可是美滋滋了,光宗耀祖呢,而且从此进入体制内.你看范进中举,成了范老爷,都高兴的疯了(金举人银进士也不是白说的,毕竟举人淘汰率比进士高).
7.可想而知,中举都多么的巴适.举人除了享有秀才的特权之外,还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进京赶考报销差旅费、见一般的官不拜、免除一家赋税徭役(所以小农小商会拖家带口依附,献上财产将自己降低到佃户与帮工,为的就是逃避税吏衙役的盘剥与敲诈.
8.)、可与县地方官平起平坐、有三次机会考会试不中可为小官等特权.就问你安不安逸?舒不舒服?想考?人家可相当于重点本科大学生呢!
五、荣成网友解答:
1.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是自隋唐到清末时期的官方考试制度,数千年来无数寒门子弟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挤破头颅置身科举都是为了通过考试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能够高中进士者便能步入仕途,而“连中三元”者更是能够光宗耀祖、平步青云.
2.那么“连中三元”中的“三元”又指的是什么呢?所谓“连中三元”,是来自科举考试,指考生连续考中“解元”、“会员”、“状元”.
3.在科举考试中,有着一套规定的程序,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完备成型为例,考生必须先通过地方主持的科举考试如县级的,即“童试”,通过者便成为“秀才”.
4.成为“秀才”之后,便资格参加省城举办的科举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取的学员为“举人”,而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则为“解元”.
六、二连浩特网友解答:
1.所谓科举,就是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这一创举,是从隋炀帝开始的,直到清光绪年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1300年间,都采用科举的形式选拔官员,意义非常重大.
2.当然了,科举自隋炀帝开始,并不是说以前就没有,到了隋炀帝这里突然就蹦出来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缓慢形成并发展成型的过程,至少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3.明清两代的科举科举制度真正发展完善,具有完备的制度,是从明朝开始的,所以在这里,就以明清两代的科举举例,之前的就不说了.
4.明朝时期,把科举一共分为四级,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考的内容基本就是儒家经典,规定了文章格式,不得胡来,这就形成了八股文.
七、武夷山网友解答:
1.肯定是中三元难啊!别说什么考生人数和录取率乱七八糟的,客观条件就能卡下去一大票人!第一,交通,这时候考个试车接车送稳当的,基本没什么意外发生,古代那时候那交通,跋山涉水那是常事,还没个百度地图啥的,先别提能不能按时准确到达目的地,能活着回去就不错了.
2.第二啊,关系户,这么说吧,现代,你分高,就能要你,搁到古代,一个是看判卷老师心情,风格.另一个还得看关系,对吧.
3.哪能像现在这么公平啊.现在你就算是达官显贵家的孩子该不及格还是不及格.当然了,及不及格的吧...对人家来说,你懂哈!
4.还有就是环境,现在这窗明几净的比过去那考场肯定是强多了.但是吧那时候估计心态比现代人要好.最后推荐大家看看小说啥的,虽然和历史相差挺大的,但是有的作者描写的还是很用心的.
八、韩城网友解答:
解元、会元和状元称为三元,至于考上清华,假设清华招收的是全国最高分的学生,那也只有一个状元.